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壯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壯語

壯語,壯民族的語言。壯語屬侗台語系(Tai-Kadai Languages),也稱侗傣語系。中國的壯語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與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另外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部。壯語有南北兩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同小異。南北兩大方言大致以鬱江和右江為分界線,延伸到雲南省文山州的廣南、硯山一帶。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2/3,劃分為8個土語區,即邕北土語、右江土語、桂邊土語、柳江土語、桂北土語、紅水河土語、邱北土語、連山土語;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1/3,劃分為5個土語區,即邕南土語、左江土語、德靖土語、硯廣土語和文麻土語。壯語的北部方言與貴州的布依語實際上是同種語言的不同方言,南部方言則與越南的岱依語和儂語高度相似,也可看作是同種語言的不同方言,另外海南的臨高話與壯語有親緣關係。

簡介

秦統一嶺南以後,秦王朝推行「書同文」政策,加上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嶺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變革,壯族人開始讀漢書,識漢字,講漢話,用漢姓。而原有的古駱越文字也逐步退出了壯族的視野,被漢字所取代,成為了一種死文字,僅僅保留了「本源字」一個模糊的記憶。後來嶺南地區的越人(壯族先民)逐步接受了漢字和漢文化,但是有獨自語言的壯族先人,始終謀求創製和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隨着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這種文字一方面迎合了「書同文」的政策,使記錄壯語的文字有了漢字的形態得以保存和流傳,另一方面,也是極少數古駱越文字發展的方向。古壯字產生的年代,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最早發現的古壯字是上林縣的兩塊唐碑《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這兩塊唐碑分別使用了古壯字。當時出現的古壯字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由於各地的字形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筆划過繁,書寫不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沒有為行政公文和正規教育所採用(當然這也和壯族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國家有關)。

評價

古壯文又稱(方塊壯字),古壯文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將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古壯文產生的年代,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初開始,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古壯文使用面不廣,僅部分壯族老人、巫師、藝人等使用,他們主要用於記事,書寫經書,編寫劇本和山歌等。"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現經初步搜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同時也表明壯族的語言文字歷史悠久壯語與貴州的布依語、海南的臨高話、越南的岱依語和儂語基本相似大同小異,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各分幾個土語)。北部方言分布很廣,使用人數占壯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無送氣輔音,南部方言有送氣輔音。壯語除單純輔音還有齶化、唇化輔音;有 6個元音韻母和9個韻尾。單元音韻母都是長元音,帶韻尾時有長短元音的對立。有6個舒聲調和2個促聲調,促音調往往又因元音長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值。壯語沒有詞形變化。[1]

參考文獻

  1. 壯語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