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氣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天氣學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天氣學(Synoptic meteorology)是研究天氣現象和天氣過程的物理本質及規律,並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學科,是大氣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所以天氣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地球大氣,研究內容是大氣中發生的各種天氣現象及其演變規律,以及天氣分析預報原理、天氣預報方法。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天氣學並不是來研究所有的大氣物理過程,而只是研究對天氣演變起重要作用的那些天氣現象和天氣過程。是天氣分析預報的理論基礎。

天氣學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發展同手段和技術的革新,以及同的發展相聯繫,經歷了4個階段: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主要用地面等,分析各種氣壓系統及其天氣分布,這屬第一階段。20年代以後,由於探空儀的研製成功而獲得了高空氣象資料,從而對的研究由地面擴展到了三維空間,這是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挪威氣象學家提出了極鋒學說,瑞典氣象學家提出了學說。極鋒學說概括了典型的極鋒模型(包括氣旋從初生、發展到消亡的生命史),指出在溫帶的移動性氣旋內,有來自極地的冷空氣和來自熱帶的暖空氣形成的分界面,這種分界面稱作極鋒(見)。氣團學說認為:中緯度的天氣變化,是由於來自不同源地的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某地為某種氣團控制時,往往出現某種典型的天氣。而在兩種氣團交綏的地方,則天氣變化往往非常激烈。20世紀30年代以後,天氣學進入第三階段。其標誌是理論的提出和應用。1939年,瑞典氣象學家通過對大量高空天氣圖的分析,提出了長波(行星波)理論,並發現極鋒氣旋是在長波的特定位置上發展起來的,氣旋的運動和發展,都和長波有密切的聯繫。在此階段里,天氣學開始和動力氣象學結合,除了廣泛應用羅斯比的長波公式外,英國氣象學家R.C.薩特克利夫和挪威氣象學家S.佩特森在簡化渦度方程(見)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判斷地面天氣系統發生、發展的條件。此外,芬蘭氣象學家對西風帶大尺度天氣系統的特性,美國氣象學家C.W.牛頓對強對流風暴等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國氣象學家H.里爾在熱帶天氣分析、熱帶大氣環流和的研究方面,都作出了貢獻(見)。60年代以後,天氣學進入第四階段。由於高速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天氣學和動力氣象學的結合更加緊密。具體表現在對天氣系統的數值模擬試驗(見)和診斷分析(見)兩方面,由此,對天氣系統發生髮展的物理機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由於氣象衛星提供了人煙稀少地區(如海洋、兩極、高原和沙漠地區)的大量氣象資料,熱帶氣象學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許多新的大氣運動現象也不斷發現。再由於等探測手段的不斷改進,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強對流天氣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

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於1925年首先對中國天氣類型進行了分類;沈孝凰於1931年對中國江淮流域的氣旋作了研究;李憲之於1934~1936年期間對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初步提出了兩個半球之間大氣環流的相互作用;盧於1943年寫出了中國第一本《天氣預告學》,並對30~40年代的中國寒潮和颱風進行了研究;以後,對中國歷史上的特大暴雨、寒潮、高原氣象學和的研究,對高空切斷低壓(見)、中國降水天氣系統和中、低緯度環流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對和熱帶環流的研究,以及朱炳海對氣團、鋒等的研究,都對天氣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