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華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華寺
圖片來自百度

太華寺又稱"佛嚴寺",位於太華山上,居西山群蜂之中,森林茂盛,為西山最高峰,海拔2500米。它始建於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為梁王甘麻刺創建。雲南禪宗的"開山第一祖"玄鑒(又名無照)常在此講經說法。後改稱為太華寺,被明黔國公沐英奉為家廟。明末被毀,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總督范承勛重建。大悲閣在咸豐年間遭戰火燒毀,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又重建。

寺廟簡介

雄峻莊嚴的太華寺,坐落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園的太華山腹。太華山東臨滇池,北接華亭山、碧雞山、南連太平山、羅漢山,是西山的最高峰。這一帶峰巒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蒼翠,秀竹牽衣。太華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巍然聳立,頗為壯觀。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煙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蜿蜒陡峭的太華峰,交相輝映,構成一幅撲朔迷離,寧靜和諧的迷人景色。

至今已歷經七百年風雨駁蝕和兵燹的滄桑歲月,明清兩代多次擴建和修葺,但主殿仍保持元代建築風格。 太華寺座西面東,規模宏闊,布局嚴謹,四合五天井,走馬戲角樓,展現了多民族傳統的穿斗結構。寺內亭、閣、廊、池匯成曲,清幽恬靜。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兩分出遊廊,與兩廂亭閣樓台相串連,全部建築占地3562平方米。建築藝術別具特色,介於北京宮廷園林建築和蘇州人工園林建築之間。太華寺,萬松環翠,鳥語花香,院宇清秀,曲徑通幽,令人耳目一新。 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石坊中門橫額攜刻「峻極雲霄」,兩側為「凝嵐」、「疊翠」。石坊柱上,正聯為「一幅湖山來眼底;萬家憂樂注心頭」。側聯為「滇海平波,鬟鏡清漪真可鑑;西山雨霽,太華縹緲作者憑登。」聯額情景交融,表現了佛門對社會世態的殷切關注。 天王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高近二十米,占地367.5平方米。殿正中一座木雕觀音,雙手合十,神態慈祥,站立在蓮花神龕上,高約兩米,寬冠華服,瓔珞蔽體,系清康熙年間遺物。仰望觀音信容,不禁令人生起一股普渡眾生之感。大殿兩旁為粉彩四大天王塑像,各高三米,神情安然,不怒自威。背面韋陀披金甲,按劍踞地,展現了護法神的尊嚴,相傳為光緒年間黎廣修的作品,創作手法著重於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的刻劃,形象逼真樸實,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穿過庭院,進入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高近三十米,占地484平方米。殿堂由二十二根明柱支撐,屋頂方檁子骨架,穿逗結構,外廊四個石鼓支撐四根巨柱,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大殿檐下懸掛「如如不動」橫匾,是對釋加牟尼的讚頌。大殿正中供三世佛,高三米,正中釋伽牟尼;左右為藥師師佛、阿彌陀佛;釋伽兩側立迦葉、阿難兩弟子。他們神情莊重,慈眉善目,金粉着身,造像出神入化,技術精湛,相傳為元代作品。 大殿兩壁神龕上置銅鑄鎏金菩薩十四尊,全為觀音,通高一米。左右神龕正中分別為觀音菩薩、准提菩薩。准提菩薩十七臂,觀音菩薩十九臂,有如孔雀開屏環列身後。中心兩手合十,上方兩手持日、月,其餘分別持如意幢、楊柳枝、蓮花、澡灌、輪、聖瓶、絹索、經夾、無畏印、劍、羅、迦果、金剛杵、念珠等。工藝精美,豐肌綽約,神情恬淡,雍容華貴,一幅慈悲為懷的姿態,感人至深。大雄寶殿內的紫檀木雕寶殿,分上下兩層樓閣,玉階抱柱和飛檐斗拱系用數百塊小木標接制而成,工藝精巧,玲瓏剔透,是一件保存較好的藝術珍品,體現和凝聚了工芹藝師的獨特構思和高超技藝。 太華寺的最高處是著名的大悲閣,始建於清代咸豐年間,後遭兵燹毀壞,光緒九年(1883年)大修,五開間,單檐歇山頂,占地582平方米。二樓檐前懸有「大悲寶閣」巨匾,是佛家供奉觀音的寶殿。現大殿內有銅鑄佛三尊,法身毗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立身釋迦牟尼佛,為康熙間遺物。佛像面容慈善,金粉鎏身,各高2.8米。

雄踞高台叢林之上的大悲閣,氣象非凡,雕檐繪彩,台墀高大寬敞,能容光煥發納上百人。引人注目的是大理石台墀欄杆上攀附着龍、獅、虎、象、孔雀、仙鹿等。它們體態逼真,神情各異,栩栩如生。這是在康熙年間從昆明城內吳三桂的王府里拆運來的。大理石浮雕欄杆透露出吳三桂曾幾何時的豪富、奢華、貪酷和衰敗。 大悲閣,殿宇寬敞,「石欄繚繞,萬象華呈,最為勝覽」(張佳澈《游太華山記》)。所以後世又稱縹緲樓。歷代文人韻士多喜登臨賦詩。「空中樓閣開天書,寺頂雲霞接水光」。登臨至此,仰觀美景,雲在蠕動,霧在離合,雲霧漫過殿閣,越聚越濃,漸漸只剩下漂浮的雲塊、隱約的曲線,勾勒出一幅幅美麗圖案。 寺內附屬建築頗多,大雄寶殿北側面原為「思召堂」,是明初黔國公沐英的祠堂,近年來已重建成冷飲和茶室。南側為 「映碧榭」,側樓南側中部凸出,成為亭台,伸進碧池之中。池約兩畝見方,分大小兩池,內有假山嶼點綴,池周環以曲廊,山、水、樓、廊相襯,美不勝收。 大雄寶殿東面的「萬頃樓」壁有康熙帝御書:「世濟其美」。碑銘:「登樓遠眺,東浦彩虹,西山蒼翠。朝觀日出,浪花紅艷;夕視歸帆,百舟似箭。千艘蟻聚於雲津,萬舶蜂屯於城根」。仿佛置身于海市蜃樓之中。太華寺,繁花似錦,品種眾多。那紅艷似火的茶花,亭亭玉立的白玉蘭、紫玉蘭、硃砂玉蘭;那如臘塑的梅花,在新春之際,開滿枝頭,布滿庭院,爭艷斗奇。輕風吹來,陣陣花香伴着善男信女點燃的香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仙境,令人流連忘返。

寺廟景觀

且看大雄寶殿、一碧萬清閣,皆圍以石欄。雖因天陰多雨,以至石欄漫生苔蘚,但苔蘚掩蓋不了生動形象精巧細緻的浮雕。這不是別的,正是吳三桂王府舊物。明末邊關重將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決然背明,引清軍入關,封平西王鎮守雲貴。吳逼死南明永曆帝,興建王府,權勢日重。康熙深感「三藩」之勢,已尾大不掉,「撤亦反,不撤亦反」,而斷然削藩。吳三桂鋌而走險,以「復明」起兵,反清稱「帝」,終兵敗洞庭。興也一時,敗也一時,歷史少不得這類人陪襯,不然就要暗淡許多。連帶一個顯赫一時的家族,也就此破敗。苦心經營20載的王府,人非物是,拆而重修太華寺。區區寺廟,無意間竟做了一段歷史的物證。

山門外,一棵銀杏樹,挺拔粗大,相傳為建文帝手植。建文帝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長孫,繼位後,因諸王叔擁兵自重,便着手削「藩」,可惜沒有後來康熙幹練,激起燕王朱棣發兵而攻破南京。城破,「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從此,建文帝下落便成千古之謎。其實,建文帝極有可能逃出宮去,且化作僧人流落雲貴地區。想朱元璋由僧而帝,其孫則由帝而僧,宛若歷史開的一個玩笑。相傳建文帝也曾僧居太華寺5年,這些傳聞雖未寫入正史,但也許不無一點根據,不會完全捕風捉影,傳聞中或許疊映着歷史真實的影子。縱觀太華寺,歷盡滄桑,依舊層樓飛閣,巍峨磅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