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托·哈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托·哈恩 (Otto Hahn,1879年3月8日 - 1968年7月28日) 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  是一位德國的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

奧托·哈恩
奧托·哈恩
英文名 Otto Hahn
出生 1879年3月8日
逝世 1968年7月28日
國籍 德國
職業 科學家


個人履歷

1879年3月8日生於法蘭克福

1968年7月28日卒于格丁根

1897年進入德國馬堡大學

1901年在該校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

1902~1903年在該校任助教

1904年去倫敦隨W.拉姆齊學習

1905年去加拿大蒙特利爾協助E.盧瑟福工作

1906年在柏林大學工作

1910年成為該校教授

1912年擔任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放射化學部負責人

1928年任所長

1944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1946年任威廉皇家學會(現名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會長。

個人簡介

奧托·哈恩 (Otto Hahn,1879—1968) 德國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1879年3月8日生於法蘭克福。

1897年入馬爾堡大學,1901年獲博士學位。1904—1905年,曾先後在W.拉姆塞和E.盧瑟福指導下進修。在拉姆賽的勸導下,他放棄了進入化學工業界的念頭,投身放射化學這一新的領域作深入的探索。1905年哈恩專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向當時公認的鐳的研究權威盧瑟福教授求教,並且得以與鮑爾伍德等著名放射化學家一起討論問題。在盧瑟福這位一生培養出12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化學大師身邊,哈恩學到了許多東西。盧瑟福對科學研究的熱忱和充沛的精力,激勵了哈恩和他的同事們。納粹德國時期,他曾在用中子轟擊鈾核的過程中,使鈾核發生裂變,為納粹德國原子彈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們知道,原子彈製成是基於原子核裂變原理,而這一後來震驚世界的秘密,卻是奧托·哈恩首先發現的,這一點則罕為人知,雖然他從事這項研究的初衷並非研製具有大規模殺傷力的核武器。

歷史向哈恩提供了難逢的機遇,而哈恩則奮力抓住了它。在他的一生中,曾經得到過拉姆賽(英國化學家,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英國化學家,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等名家的悉心指導。在拉姆賽的勸導下,他放棄了進入化學工業界的念頭,投身放射化學這一新的領域作深入的探索。1905年哈恩專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向當時公認的鐳的研究權威盧瑟福教授求教,並且得以與鮑爾伍德等著名放射化學家一起討論問題。在盧瑟福這位一生培養出12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化學大師身邊,哈恩學到了許多東西。盧瑟福對科學研究的熱忱和充沛的精力,激勵了哈恩和他的同事們。

1906年哈恩返回柏林後,在凱撒·威廉化學研究所任化學教授。1907年秋天,他遇到了來柏林進行短暫訪問的奧地利女物理學家莉斯·梅特涅,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30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發表了多篇有關放射化學方面的論文,在科學史上開創了由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學科特長和不同性別的科學家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範例。

哈恩的重大發現是「重核裂變反應」。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着正電子、中子、重氫的發現,使放射化學迅速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科學家紛紛致力於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方法來實現核嬗度。正當哈恩和梅特涅一起致力於這一研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軍占領奧地利後,梅特涅因是猶太人、為躲避納粹的瘋狂迫害,只得逃離柏林到瑞典斯德哥爾摩避難。哈恩如失膀臂,但未放棄這方面的努力,他與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又開始了新的嘗試和探索。1938年末,當他們用一種慢中子來轟擊鈾核時,竟出人意料地發生了一種異乎尋常的情況:反應不僅迅速強烈、釋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鈾核分裂成為一些原子序數小得多的、更輕的物質成分。難道這就是核裂變?起初哈恩雖然意識到這不是一般的放射性嬗變,但也不敢肯定這就是裂變。他把實驗結果和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梅特涅,卻得到了她的有力支持。她在覆信中明確指出:「這種現象可能就是我們當初曾設想過的鈾核的一種分裂。」後來,哈恩經過多次試驗驗證,終於肯定了這種反應就是鈾235的裂變。

核裂變的意義不僅在於中子可以把一個重核打破,關鍵的是在中子打破重核的過程中,同時釋放出能量。核裂變的發現無疑是釋放原子能的一聲春雷。在此之前的人們對釋放原子能的爭議中,懷疑論者還占上風,不少人以為要打破原子核,需要額外供給強大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在打破的過程中還能釋放出更多的能量。而鈾核裂變的發現,當時就被認為「以這項發現為基礎的科學成就是十分驚人的,那是因為它是在沒有任何理論指導的情況下用純化學的方法取得的。」

儘管當時奧托·哈恩發現核裂變還沒有他的同胞倫琴教授發現X射線的影響大,但就其對於改變人類生活與發展所產生的後果而言,核裂變的意義更為重要,同為人工核裂變的試驗成功,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項偉大突破,它開創了人類利用原子能的新紀元,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歷史意義。奧托·哈恩也因此榮獲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

重大發現

哈恩的重大發現是「重核裂變反應」。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着正電子、中子、重氫的發現,使放射化學迅速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科學家紛紛致力於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方法來實現核嬗度。正當哈恩和莉澤·邁特納一起致力於這一研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軍占領奧地利後,莉澤·邁特納因是猶太人、為躲避納粹的瘋狂迫害,只得逃離柏林到瑞典斯德哥爾摩避難。

哈恩如失膀臂,但未放棄這方面的努力,他與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又開始了新的嘗試和探索。1938年末,當他們用一種慢中子來轟擊鈾核時,竟出人意料地發生了一種異乎尋常的情況:反應不僅迅速強烈、釋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鈾核分裂成為一些原子序數小得多的、更輕的物質成分。難道這就是核裂變?起初哈恩雖然意識到這不是一般的放射性嬗變,但也不敢肯定這就是裂變。他把實驗結果和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莉澤·邁特納,卻得到了她的有力支持。她在覆信中明確指出:「這種現象可能就是我們當初曾設想過的鈾核的一種分裂。」

後來,哈恩經過多次試驗驗證,終於肯定了這種反應就是鈾235的裂變。核裂變的意義不僅在於中子可以把一個重核打破,關鍵的是在中子打破重核的過程中,同時釋放出能量。核裂變的發現無疑是釋放原子能的一聲春雷。在此之前的人們對釋放原子能的爭議中,懷疑論者還占上風,不少人以為要打破原子核,需要額外供給強大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在打破的過程中還能釋放出更多的能量。而鈾核裂變的發現,當時就被認為「以這項發現為基礎的科學成就是十分驚人的,那是因為它是在沒有任何理論指導的情況下用純化學的方法取得的。」

儘管當時奧托·哈恩發現核裂變還沒有他的同胞倫琴教授發現X射線的影響大,但就其對於改變人類生活與發展所產生的後果而言,核裂變的意義更為重要,同為人工核裂變的試驗成功,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項偉大突破,它開創了人類利用原子能的新紀元,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歷史意義。奧托·哈恩也因此榮獲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

主要貢獻

哈恩1904年從鐳鹽中分離出一種新的放射性物質射釷(228Th)。以後又發現射錒(227Th)、新釷1(228Ra)、新釷2(228Ac)、鈾Z(234Pa)、鏷(231Pa)和一些被稱為放射性淀質的核素,為闡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間的關係起了重要作用。放射化學中常用的反衝分離法和研究固態物質結構的射氣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還在同晶共沉澱方面提出了哈恩定律。1917年發現放射性元素鏷。1921年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同質異能現象。

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是1938年和F.斯特拉斯曼一起發現核裂變現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鈾經中子照射後產生了一些β-放射性核素,開始不少科學家認為是超鈾元素。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細鑑定核反應產物後,肯定其中之一是放射性鋇,當時在瑞典的L.邁特納和O.R.弗里施認為這是鈾核被中子擊中後分裂成的質量相近的碎片。哈恩因發現核裂變現象獲得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應用放射化學》和《新原子》等。

愛好和平

對於發現核裂變的哈恩,無論是上層的當權者,還是科學家,都知道他不是納粹主義的擁護者。哈恩曾講過這樣的話:「我對你們物理學家們,唯一的希望就是,任何時候也不要製造鈾彈。如果有那麼一天,希特勒得到了這類武器,我一定自殺。」哈恩不願讓納粹政權掌握原子能技術,拒絕參與任何研究。1945年春他和海森堡等幾位原子科學家被送往英國拘禁。1946年初獲釋回德國後,擔任威廉皇帝協會(1948年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協會)會長,1960年後任榮譽會長。1968年7月28日病逝於哥廷根。核裂變的發現使世界開始進入原子能時代。奧托·哈恩和平獎。這個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人奧托·哈恩的名字命名的獎是繼諾貝爾和平獎後的又一和平大獎,每兩年頒發一次

合作夥伴

1906年哈恩返回柏林後,在凱撒·威廉化學研究所任化學教授。1907年秋天,他遇到了來柏林進行短暫訪問的奧地利女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30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發表了多篇有關放射化學方面的論文,在科學史上開創了由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學科特長和不同性別的科學家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範例。但是哈恩可恥的背叛了莉澤·邁特納,在發現核裂變這件事上,兩人的功績是一樣大的,但哈恩自己獨吞了諾貝爾獎,而對於莉澤·邁特納的貢獻隻字不提。而且二戰結束後,哈恩也沒有向大眾澄清事實。

母校簡介

馬堡大學為於德國中部的黑森州,它成立於1527年,是德國歷史最長的大學之一。該校有學生1萬7千多人,包括外國學生1千5百人,教授368人。馬堡大學的特點是為學生提供了選擇範圍很廣的專業,使跨專業學習成為可能。經濟合作更是成為歐洲唯一一個研究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專業。

該校的研究重點是:分子和腫瘤生物學研究;金屬化學和材料科技方面。1991年建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從事地球微生物的研究。

馬堡是一座建立在山上的城市,城市建設別具一格。

相關影片

Otto Hahn (1968)
OTTO HAHN ATOMIC SHIP - NO SOUND
Nuclear Fission ~ Otto Hahn
Couldn't parse video from Nuclear Fission ~ Otto Ha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