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史·程師孟傳

宋史·程師孟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目錄

原文

程師孟字公辟,吳人。進士甲科。累知南康軍、楚州,提點夔路刑獄。瀘戎數犯渝州,邊使者治所在萬州,相去遠,有警率浹日乃至,師孟奏徙於渝夔部無常平粟建請置倉適凶歲振民不足即矯發他儲不俟報吏懼白不可師孟曰:「必俟報,餓者盡死矣。」竟發之。徙河東路。晉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濁如黃河,俗謂之「天河」,可溉灌。師孟出錢開渠築堰,淤良田萬八千頃,集其事為《水利圖經》,頒之州縣。知洪州,積石為江堤,浚章溝,揭北閘以節水升降,後無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蕭惟輔曰:「白溝之地當兩屬,今南朝植柳數里,而以北人漁界河為罪,豈理也哉?」

師孟曰:「兩朝當守誓約,涿郡有案牘可覆視,君舍文書,滕口說,遽欲生事耶?」惟輔愧謝。出為江西轉運使。盜發袁州,州吏為耳目,久不獲。師孟械吏數輩送獄,盜即成擒。加直昭文館、知福州。築子城,建學舍,治行最東南。徙廣州。州城為寇所毀,他日有警,民駭竄,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惡不可築。師孟在廣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聞廣守備固,不敢東。時師孟已召還,朝廷念前功,以為給事中、集賢殿修撰、判都水監。賀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東向。師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爭至暮,從者失色,師孟辭氣益厲,叱儐者易之,於是更與迎者東西向。明日,涿人餞於郊,疾馳過不顧;涿人移雄州,以為言,坐罷歸班。復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祿大夫卒,年七十八。 (節選自《宋史·程師孟傳》)

譯文

程師孟字公辟,吳人。考中進士甲科。歷任南康軍知軍、楚州知州,提點夔州路刑獄。瀘戎多次侵犯渝州,邊境使者的治所在萬州,與渝州相距遙遠,有警報常常十天才能傳到,程師孟上奏把治所遷移到渝州。夔州沒有常平倉儲糧,他建議設置常平倉,恰逢災年,賑濟災民的倉糧不夠,立即假託命令發放其他儲糧,不等待回復。官吏害怕,告訴他不可以這樣。程師孟說:「如果一定要等到回復後才發放,挨餓的人都死了。」最終將這些儲糧發放下去。調任河東路。山西地區土山很多,山旁連接着河流,春夏大雨,水像黃河一樣混濁,俗稱「天河」,可以用來灌溉。程師孟出錢開渠築堤,用河水中的淤泥改造出一萬八千頃良田,並把這些事情聚集起來寫了《水利圖經》,頒發給州縣。程師孟擔任洪州知州時,聚積石塊修築江堤,疏通章溝,揭開北閘來調節水位升降,此後就沒有發生水災。

程師孟兼任三司都磨勘司。迎接陪同契丹使者,蕭惟輔說:「白溝地區應當屬於兩國,現在宋朝種植了幾里長的柳樹,卻認為契丹人在界河裡捕魚有罪,難道合理嗎?」程師孟說:「兩國都應當信守誓約,涿郡有檔案可供審查,您不管雙方誓書,空口亂說,難道是想滋生事端嗎?」蕭惟輔慚愧道歉。出任江西轉運使。袁州出現盜賊,州中官吏充當內應,所以很長時間抓不到盜賊。程師孟給幾名奸吏戴上鐐銬送進監獄,盜賊立即被擒獲。加封直昭文館、福州知州。他修築內城,興建學校,治理成績在東南地區堪稱第一。調任廣州。州城被賊寇毀壞,後來有警報,百姓驚惶逃竄,地方官相繼來到,都說這裡土質疏鬆惡劣不可以築城。

程師孟在廣州六年,修築了西城。等到交阯攻陷邕管,聽說廣州守備堅固,不敢再向東。當時程師孟已經被召回朝廷,朝廷顧念他以前的功勞,讓他擔任給事中、集賢殿修撰、判都水監。程師孟奉命前去祝賀契丹國君生日,到了涿州,契丹設宴,迎接的人面向正南坐,涿州官員面向西坐,宋朝使者和副使者面向東坐。程師孟說:「這是輕視我們宋朝。」不肯就位。從下午爭到傍晚,隨從的人驚恐失色,程師孟說話的口氣更加嚴厲,呵斥契丹迎接的人更換位置,於是改為參加迎接的人東西相向。第二天,涿州人在郊外為他餞行,程師孟騎馬疾馳而過,不予理睬;涿州人移文到雄州,以此上告,程師孟因此被罷官。後又起任越州、青州知州,於是退休,以光祿大夫的頭銜去世,終年七十八歲。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