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宏觀稅負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宏觀稅負,又稱總體稅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稅負總水平,通常以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的所有稅收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NI)的比例來表示。在我國,較多採用所有稅收總量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來表示。

近年來宏觀稅負狀況

宏觀稅負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期間內稅收收入占當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是反映一個國家稅收的總體負擔水平的重要指標。從稅收與GDP關係看,稅收主要來源於GDP中的第二、三產業增加值。通過對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宏觀稅負水平的縱向比較,可以分析稅收制度的完善與國家經濟發展的協調狀況;通過對不同國家之間宏觀稅負水平的橫向比較,可分析一國稅收制度與其他國家或國際通行稅制的差異。宏觀稅負水平既是稅收與經濟互相作用的結果,又影響着經濟的發展變化和政府掌控資源的規模,進而影響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因此,確定適度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是我國政府通過稅收籌集財政資金的立足點,也是調控經濟和調節分配的出發點。

自1995年開始,我國宏觀稅負持續上升,在2009年略有下降。1995年~2010年各年宏觀稅負依次為:9.8%、9.9%、10.4%、10.8%、11.5%、12.8%、13.8%、14.1%、15.1%、16.1%、16.7%、17.4%、18.6%、18.4%、18.5%、19.4%。2005~2007年是我國宏觀稅負上升較快的時期,平均每年提升近1個百分點(此處計算稅負所使用的「稅收收入」包括由我國稅務部門組織徵收的各項稅收,不包括關稅、船舶噸稅、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耕地占用稅、契稅,未扣減出口退稅。稅收數據來源於國家稅務總局核算數據)。

影響宏觀稅負的主要因素

影響和拉動宏觀稅負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稅制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主要是經濟和稅收征管兩大因素。經濟因素對宏觀稅負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變化。以「十一五」期間為例,在「十一五」期間,第二產業(特別是冶金、石化、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煤炭、電力等行業)發展速度相對比較快,工業增加值累計完成627376億元,年均增長15.7%,快於GDP的增長速度,占GDP的比重為40.9%。由於第二產業稅負高於其他兩次產業稅負,因此,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稅收的增長速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從而拉動宏觀稅負水平的上升。二是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在經濟發展速度一定的條件下,經濟運行質量越高,企業的稅收貢獻額就越多,從而使宏觀稅負水平也相應提高,反之亦然。稅收征管是影響宏觀稅負水平的重要因素。征管水平高,徵收率就高,宏觀稅負也就相應提高。近年來,隨着征管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征管手段的逐步現代化,征管質量和效率與1994年稅改時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稅收的總體徵收率也大大提高,成為拉動宏觀稅負逐年上升的直接原因。

宏觀稅負分析

宏觀稅負分析是對一個地區的總體稅負水平情況與正常峰值或預警區間進行比較分析的過程,其目的在於對稅負的形成原因作出分析判斷,研究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稅收彈性係數變動情況,通過將不同時期GDP稅收負擔率的變化和不同地區的數據差別對比,從而反映宏觀稅收負擔率的高低及變動狀況。

宏觀稅負分析有助於基層稅務部門把握經濟與稅收發展形勢,同時分析通過反映宏觀稅負的變動趨勢,基層稅務部門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採取相關措施對宏觀稅負實施調控。

宏觀稅負分析的影響因素

1、經濟因素,主要包含產業結構的影響、產業布局的影響、經濟運行質量的影響、價格的影響以及政策因素的影響。

2、核算因素,主要包含國內生產總值與稅收核算口徑的影響和地區間國內生產總值與稅收核算範圍不對稱的影響。

3、征管因素,主要包含對稅源深度和廣度把握的影響和對稅收執法自由裁量權寬嚴程度把握的影響。

提高宏觀稅負的措施

提高宏觀稅負的措施具體如下:

1、深化稅制改革,包括農業稅的改革,強化增值稅改革,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和企業所得稅制。

2、改費立稅及擴大稅基,通過增設新稅種擴大稅基,保留部分收費並取消亂收稅費的現象。

3、建立稅務司法保障體系,設置稅務警察和稅務特別法庭兩種保障措施並依法對稅收違法犯罪活動進行偵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