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洪邁親民的好官(審案圖)原圖鏈接來自 百度 的圖片

小學不講》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四筆》卷十二。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目錄

原文

古人八歲入小學,教之六書,《周官》保氏之職,實掌斯事,厥後浸廢。蕭何著法,太史試學童,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吏。以六體試之。吏人上書,字或不正,輒有舉劾。劉子政父子校中秘書,自《史籀》以下凡十家,序為小學,次於六藝之末。許叔重收集篆、籀、古文諸家之學,就隸為訓注,謂之《說文》。蔡伯喈以經義分散、傳記交亂、訛偽相蒙,乃請刊定五經,備體刻石,立於太學門外,謂之《右經》。後有呂忱,又集《說文》之所漏略,著《字林》五篇以補之。唐制,國子監置書學博士,立《說文》、《石經》、《字林》之學,舉其文義,歲登下之。而考功、禮部課試貢舉,許以所習為通,人苟趨便,不求當否。大曆十年,司業張參纂成《五經文字》,以類相從。至開成中,翰林待詔唐玄度又加《九經字樣》,補參之所不載。晉開運末,祭酒田敏合二者為一編,並以考正俗體訛謬。今之世不復詳考,雖士大夫作字,亦不能悉如古法矣。韓子曰:「凡為文辭,宜略識字。」又云:「阿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安有不識字而能書,蓋所謂識字者,如上所云也。予采張氏、田氏之書,擇今人所共昧者,漫載於此,以訓子孫。本字從木,一在其下,今為大十者非。休字象人息於木陰,加點者非。美從羊從大,今從犬從火者非。◆字古者以車戰,故軍從勹下車,後相承作軍,義無所取。看字從手,凡視物不審,則以手遮目看之,作看者非。揚州取輕揚之義,從木者非。梁從木,作梁者非。乾有干、虔二音,為字一體,今俗分別作乹字音虔,而乾音干者非。尊從酋下寸,作尊者非。奠從酋從兀,作奠者非。夷從弓從大,作夷者訛。耆從旨,作者下目者訛。漆、泰、黍、黎,下並從水。相承省作冰,今從小,從小者訛。決、沖、況、涼、盜並從水,作冫者訛。饑、飢二字,上谷不熟,下餓也,今多誤用。至於果、芻、韭之加草,岡加山,攜之作攜,鉏作鋤,惡作◆,霸作霸,筍作筍,◆作髭,須加影或從水,祕從禾,簡作蕳,寶從爾,趨從多,衡合從角從大而從魚,啟從又及弋,肇從文,徹從去,麤作鹿,蟲作蟲,墮許規反,俗作隳,又以為情,幡作幡,怪為恠,關為◆,炙從夕,閒從日,功從刀,茲合從二玄而作茲,升作◆,輩從北,妒從後,姦為奸,纛從毒,吝作◆,冤上加點,鄰作隣,牟從午,互作樂,元從點,舌從千,蓋作蓋,京作京,皎從日,次從冫,鼓從皮,潛、譖、僣從替,出作二山,覺從與,游、放以方為才,皁為皂,易為昌,匹為疋,收作◆,敍作敘,臥從臣從人,而以人為卜,改從戊己之己而以為衛,凡作幾,允作◆,館作舘,覽作覧,祭合從月從又而作癸,瞻作瞻,緥從衣,淫從◆,偏作遍,激作僥,漾作漾,琴瑟之弦從系,輕作◆,如是者皆非也。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視頻

小學不講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