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勝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勝寺

廣勝寺

洪洞廣勝寺景區坐落於山西省洪洞縣國家AAAA級景區。寺院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

唐大曆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築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餘均為元代建築。

洪洞廣勝寺景區分為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飛虹塔、《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並稱為「廣勝三絕」。

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視86版《西遊記》中《掃塔辯奇冤》唐僧掃塔的取景就在此處。2018年8月,經世界紀錄認證官方工作人員現場測量審核,該建築被確定為「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

《趙城金藏》是宋代我國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版式,這部藏經是唐代三藏大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經卷中譯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視為稀世瑰寶,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水神廟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廟宇,始建不晚於唐代,水神廟內的元代壁畫以祈雨、行雨、酬神為主線,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歷史沿革

寺院文化

後漢建和元年(147)敕建俱廬舍寺。魏太武帝元年(424)坑殺天下僧道,焚經卷燒寺院,俱廬舍寺廢為土墟。後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增正覺朝台興修浮圖,掘出一斷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記載,這是廣勝寺最早的記載。北周武德三年(574)降旨滅佛,建塔中止。

大唐貞觀年間(627)霍泉水洪三趙七分水使用。唐上元元年(760)行腳賜賢無諍比丘,以建塔上狀於朝,敕令在阿育王舍利舊址興建,塔成,丞相李泌封明應之神以護之。唐大曆四年(769)朔方左廂兵馬使開府同主司李光瓚狀河東觀察司兼中書省汾陽王郭子儀申請建寺,同年5月27日郭子儀可李光瓚狀轉摺奏准。仍賜額「大唐廣勝之寺」。唐大曆四年(769)中書門下牒文碑載,稱俱廬舍寺,其因是東漢時西域游僧慈山法號俱廬舍利,於東漢本初元年(146)中秋坐化,該寺封敕建塔,故命名為俱廬舍利寺。唐太和間(827—835)重修明應王廟。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毀寺驅僧之敕後周時廢天下寺院4600區,還俗僧尼25萬多人廣勝寺再度被毀。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休量山僧普靜在上寺捨身。宋元車元年(1079)河陽節度使度推官游廣勝寺,題望山亭詩。采紹聖二年(1095)建石幢造像。

金太宗天會中(1122)僧宗瑩建上寺三門及後法堂,並鑄萬斤洪鐘。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趙城董村人修下寺太上大佛廟。金滅亡前,兵戌瀕擾,焚水神廟。

元中統元年(1260)重建水神廟。元至元二十年(1283)再修水神廟及下寺佛廟,並賜存宋版藏經。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水神廟。元大德七年(1303)八月六日平陽大地震,水神廟毀。元大德九年(1305)重建下寺大佛殿。元延祜六年(1319)移址重建水神廟。元泰定六年(1324)繪水神廟壁畫。元至正二年(1342)重建下寺地藏殿。

明洪武三年(1371)修建水神廟之三門應門廂房。明洪武十二年(1380)水神廟修建工竣。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上寺中殿大雄殿。明成化八年(1472)修建下寺中大殿,塑造佛像。明成化十一年(1475)下寺中大殿工竣。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前佛殿落成。明弘治五年(1492)鑄上寺大鐘。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上寺毗盧殿。明弘治十四年(1501)上寺毗廬殿工竣,同年上寺建立地畝契約簿。明正德十年(1515)達連和尚始建飛虹塔。明正德十六年(1521)鑄飛虹塔下金佛。明嘉靖六年(1527)飛虹塔合尖工竣。明萬曆十九年(1581)重修上寺彌勒殿壁畫。明天啟元年(1621)京師大慧和尚供資建塔周迴廊。明天啟二年(1622)重建下寺擴大佛殿塑像增修炎光。明天啟二年(1622)重塑下寺金佛像。明天啟三年(1623)上寺迴廊工竣。明崇禎八年(1675)繪塔廊壁畫。

清順治十六年(1659)趙城北石明村楊純連父子繪上寺毗廬殿坐上五十三佛像。清康熙四年(1665)分水鐵柵碑陰繪置廣勝山川形勢圖。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下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金妝下寺前殿佛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下寺地藏殿。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下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塔基環樓。清雍正四年春(1726)平陽知府劉登庸,因洪趙兩縣三七流水不均,屢有爭訟,雍正三年劉創鐵柱分為十洞界以石牆,三年九月起工四年春竣工,爭水頓息。清雍正六年(1728)修下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金妝下寺地藏觀音等佛像。清雍正十三年三月廿七日(1735)重建上寺前殿。清乾隆八年(1743)下寺佛像妝金。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下寺並建鐘樓及中大殿前之月台。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韋馱殿,同年修水神廟,塑龍王神像。重修戲台修磚窯背牆八孔。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下毒西客堂建下寺東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鑄上寺金缸,木刻下寺水陸神面。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下寺。清道光四年(1824)修上寺中大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上寺鐘樓塔房禪堂等處。清咸豐七年(1857)修明應王殿山門分水亭。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上寺關聖殿。

1921年趙城劣紳折毀水神廟元建三門及清建木構牌坊,後易為磚牌坊。1921年—1928年下寺僧貞達破戒失修不理唐事,致使下寺宋版藏經佚失三分之一。同年趙城劣紳勾結下寺憎貞達(後還俗柴村住)將下寺大佛殿元代壁畫廉價售給外國人。使祖國文物遭到重大損失,現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1929年3月,僧人貞達以年前賣壁畫銀元1600元修下寺佛廟。1937年元月力空接任廣勝寺主持。同年下寺全部金藏收於上寺珍藏。1938年整修上寺十方祖塔與東院磚窯樓房。1940年趙城縣抗日政府縣長場少橋出示布告嚴禁任何入破壞寺廟。1942年修韋馱殿前後大殿,與佛塔迴廊。1942年4月25日,太岳區及洪趙地方黨政軍配合將趙城金藏全部4000餘卷運到根據地,避免了日寇對祖國珍貴文物搶涼。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太岳中學移住廣勝下寺。將下寺大殿佛像全部破壞門窗鐘磬之類損失嚴重。1948年廣勝寺霍泉水統一使用。

1949年,臨汾專署霍泉水利委員會借住水神廟地址。以砌壠築閘破壞了歷代碑碣甚多。1949年5月21日,趙城金藏由根據地運到北京移交北京圖書館珍藏,新華社發了專電新聞,但電文中提出的為護經犧牲了八名戰士之說,後經查證並無其事。1952年6月17日,廣勝寺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12月1日趙城廣勝寺古蹟保養所成立。1952年10月,中央和省文化方面的領導杜仙洲和崔斗晨視察廣勝寺指導修繕工作。在此前8月9日省撥款6000萬元,進行重點修補。1961年,國務院公布廣勝寺為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由北京工人對琉璃塔構件進行修補,並按了避雷針。1973年—1975年,落架維修上寺後殿。1975年,修上寺東西配殿,搬遷祖師殿。1976年,修繕上寺西廂房。1977年—1979年,由省文物局落架維修上寺前殿。1982年—1983年,落架維修水神廟明應王殿圍廊。1983年,洪洞南山馮國璋捐獻二卷趙城金藏。1984年,落架維修下寺西垛殿。1984年—1985年,新建消防工程。1985年,落架維修水神廟戲台。1985年5月,中華大藏經編輯局派童瑋教授專程從北京將第一冊中華大藏經贈給廣勝寺供奉。1986年,新建上寺接待寶。1987年,新建下寺接待室。1993年,廣勝寺職工集資修建上寺南山公園。1995—1997年,落架維修下寺後殿。

發現金藏

全國的佛教寺院成千上萬,為何山西洪洞廣勝寺卻著稱全國,聞名世界。其原因在於這座佛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就供養有一部《金代大藏經》簡稱《金藏》,因廣勝寺原屬趙城縣(今山西省洪洞縣),故定名《趙城金藏》。

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廣勝寺,在藏經櫃中發現了這部塵封了幾百年的金代大藏經,但此時的《趙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儘管如此,依舊引起世界轟動。

1942年,廣勝寺愛國僧人與八路軍共同譜寫了一曲保護《趙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壯歌,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圍下,將《趙城金藏》護送至解放區。《趙城金藏》即現在《中華大藏經》之底本,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

寺院建成後,附近的百姓、鄰縣的文人學士、官員吏佐相繼慕名來廣勝寺拜佛求願,祭祀觀光,小商小販也隨着遊人的增多開始作起生意,這就形成了廣勝寺廟會的雛形。把廣勝寺廟會定為三月十八,是由於霍泉水承擔着附近良田的灌溉任務,因而,人們祭祠水神已屬古代的正常行為。農曆三月十八日,是傳說中的水神誕辰。 民諺有:「三月十八,麥懷娃娃」。這個時候,麥田管理基本結束,收麥季節快要到來,農民需要購置農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這些原因,形成了農曆三月十八的定期廟會。元朝時,廟會規模已經相當可觀。元代延佑六年《重修明應王(大郎神)廟碑》記;三月十八日廟會,「城鎮村落,貴者以轎蹄,下者以履,攜妻子,與老幼而至者,不可勝既……為集數日。……而後,顧瞻戀戀,猶忘歸也。」 這段文字,記載了人們當時踏青觀景的盛況。至元十三年,《重修明應王殿碑》載:「每歲季春(三月)仲旬八日,為神降日,蕭鼓香燭,駢闐來享者甚眾。」來廣勝寺祭水神的人,自然是平民百姓,而且是受益於霍泉水的附近村民百姓。舊曆三月十八日,從祭祠水神到參觀遊覽,從參觀遊覽到物資交流,集市貿易,無論從物資上,精神上,都使廣勝寺古廟會經久不衰,而且越來越興旺。

寺院結構

洪洞廣勝寺景區分上、下兩寺,上寺在山頂,下寺在山麓,相距半公里多;下寺的建築基本上都是元代修建的,上寺則大部分經明代重建。

上寺

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創始於漢,屢經興廢重修,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啟二年(1622)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13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緻,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寺內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資料。向後為彌陀殿五間,內施六根大斜梁,減少兩縫梁架,在結構上有獨到之處。殿內奉彌陀佛和觀音大勢至菩薩,稱「西文三聖」,工藝甚佳。東壁及扇而牆上滿繪壁畫,內容為三世佛及諸菩薩。金皇統間平水版大藏經原存於此,後移北京圖書館。大雄寶殿五間,懸山式,殿內木雕神龕及佛像,或剔透玲瓏,或豐滿圓潤,工藝俱佳。毗盧殿五間,廡殿式,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是元代建築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該殿裝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內奉毗盧、阿閃、彌陀三佛及脅侍菩薩、護法金剛等像,沿壁木雕龕閣,內供鐵鑄佛像35尊。四周壁畫,以後壁十二圓覺技藝最佳。寺內碑碣數十通,對研究廣勝寺的歷史很有價值。

下寺

下寺由山門、前段、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單檐歇山頂,前後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築。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構造奇特,設計精巧。後殿建於元至大二年(1309),七間單檐,懸山式,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作。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殘存于山牆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兩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兩山出際甚大,懸魚、惹草秀麗。

主要景點

飛虹塔

飛虹塔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是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早期我們熟知的86版《西遊記》中那集《掃塔辨奇冤》正是取景於此神塔。飛虹塔屹立于山門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 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緻,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檐角均掛有風鐸,微風吹拂下能發出悅耳的鈴聲。塔頂建有鐵製法輪,中鑲風磨銅塔剎,約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能夠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水神廟

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台)、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在明應王殿內,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這是「我國古代惟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是我國發現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它是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和舞台藝術的少見資料,被人們譽為廣勝又一絕。1998年,該畫與古壁的打球圖同時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

水神廟元代壁畫壁畫以祈雨、行雨、酬神為主線,整個壁畫分東、西牆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牆六大塊。布於殿內四牆的壁畫,高5.5米,總長34米,總面積190平方米,記有《龍王行雨圖》、《祈雨圖》、《元雜劇圖》、《捶丸圖》、《下棋圖》、《漁民售魚圖》、《王宮尚寶圖》、《王宮尚食圖》、《王宮梳妝圖》、《古廣勝寺上寺圖》等十餘個故事圖畫 。

彌陀殿

彌陀殿是上寺內一座結構較為奇特的元代建築,殿為琉璃屋頂,單檐歇山式。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正中為銅鑄阿彌陀佛,兩側為泥塑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殿內四周陳列紅色藏經櫃,稀世孤本《趙城金藏》原存放於此。背後倒坐大肚彌勒佛,袒胸露腹,仰頭咧嘴大笑。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居上寺內中央,又稱釋迦殿。重建於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式。殿內供奉華嚴三聖像,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東為文殊菩薩,西為普賢菩薩,均為明代木雕貼金造像。東西兩山牆磚台上為當時鑄鐵十八羅漢像。

韋陀殿

韋陀殿,建築學上稱垛殿,正中供奉韋馱像,坐姿威武,形象生動。東壁繪有明萬曆年間的壁畫,內客嚴謹,錢條流暢,保存非常完整。

毗盧殿

毗盧殿又稱天中天殿,為單檐廡殿頂。琉璃鑲邊屋面。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隔扇門鏤雕精美,是木刻藝術上的上乘之作。殿內供奉三佛四菩薩,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牆上為十二圓覺菩薩巨幅壁畫。

霍泉

下寺門外即是霍泉,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十丈不測其深。霍泉現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依山修築,源頭圍護其中,秒流時四立方米,灌溉十餘萬畝糧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南三北七,實測流量相近,這是歷史上解決兩縣爭水糾紛的遺蹟。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解放後成立專門機構,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文物保護

廣勝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著名的佛教聖地,多年來他們始終堅持景區開發和文物保護並重的原則,加大對全寺的開發保護力度,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廣勝寺的11座殿堂中,屬於中國四大名塔之一的飛虹塔是最為核心的建築,始建於東漢,高47米,共13層,塔的外表全部鑲嵌着琉璃構件,一層一組圖案,形式多樣、色彩絢麗,居全國的琉璃塔之首,璀璨奪目的飛虹寶塔和舉世無雙的《趙城金藏》以及全國最早、最大的元代戲劇壁畫等珍貴文物吸引着來自各地的遊人前來旅遊觀賞,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120萬元以上。

作為同故宮博物院同年列入的全國首批重點保護文物,廣勝寺始終堅持保護第一、搶救為主的方針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工作,他們積極向各級文管部門爭取資金,對寺院的文物進行修繕和維護,在全寺11座殿堂內安裝了監控設備,配備了消防設施,除去一支專門的安全巡邏隊外,全寺的140名工作人員人人都是安全員和消防員,有效地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源。[1]

參考文獻

  1. 山西洪洞:雨後搶修文物古蹟,網易訂閱202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