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拉德·阿登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拉德·阿登納(德語: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德語發音:,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前西德總理。生於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於西德萊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戰後在聯邦德國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魁,著名政治家、法學家。

阿登納以他的工作習慣和非凡的政治本能著稱。他對以市場為基礎的自由民主和反共主義的廣闊視野表現出了極大的奉獻精神。阿登納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他堅定地致力於以西方為導向的外交政策,並恢復了西德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1]。他的目標是在有生之年將德國與西方緊緊聯繫在一起,使得即使是後來最平庸的繼承人也無法將德國與西方分開。

阿登納致力於將西德的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中恢復到歐洲的中心地位,與他的經濟大臣路德維希·艾哈德一起主持了德國經濟奇蹟。自1955年以來,他一直是在西德重建國家軍事力量(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動力。阿登納反對敵對的東德,並使他的國家成為北約成員。

他曾是是魏瑪共和國的主要政治人物,曾擔任科隆市長(1917-1933)和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1922-1933)。

德國總理

戰後1945年再度出任科隆市長。但沒多久就被英國占領軍解除職務。

阿登納於1946年起任英國占領區新的政黨基民盟主席,1950年至1966年任基民盟聯邦主席。

1949年8月15日,73歲的阿登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參加戰後西德聯邦議院第一次大選,選後基民盟拿下31.0%選票成為最大黨,隨後在聯邦總理的選舉中,阿登納在自己投自己情況下以一票之差,以73歲高齡當選聯邦總理[2],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的聯合政府,並主張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時儘量獨立和與夥伴國的平等。

在外交方面,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外交部,阿登納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等同盟國和解,並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1955年與同盟國締結巴黎條約,回復主權。對法國方面,阿登納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係導致1963年簽訂了德法合作條約(Élysée Treaty)。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也門斷交。

阿登納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德國總理,擔任長達14年,直至1998年才被同為基民盟的科爾(1982-1998)打破。

下台

從1959年左右,阿登納的威信開始低下。1961年基民盟/基社盟在聯邦議院選舉中,雖然仍為最大黨,但成績不理想,加上阿登納年事已高,阿登納只好答應只當兩年總理,於期中辭去總理職務。同年東德興建柏林牆,阿登納又因沒在第一時間趕到西柏林,引起包括市長勃蘭特在內的批評。最後於1963年10月15日任期中辭去總理職務,由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接任。1966年阿登納辭去基民盟主席一職。

1967年4月19日下午1時21分,阿登納因心臟病發作死於自宅。死後於科隆大教堂舉行國葬,埋在自家附近的墓地。

視頻

康拉德·阿登納 相關視頻

8分鐘看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真正原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