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1937年—),鋼琴演奏家。1954年在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二等獎。1956年在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獎章。1962年曾並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2018年9月13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會:阿什肯納齊與莫雷諾演繹哈恰圖良與柴科夫斯基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任指揮。

目錄

個人經歷

1937年7月6日,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出生於前蘇聯。

1954年,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

1956年,在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獎章。

1962年,曾並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1969年,首次以指揮的身份登台,獲得成功後遂逐步加強在指揮藝術上的嘗試。

1981年,被任命為英國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從此正式躋身於國際指揮樂壇。

1989年,被聘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後改名為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也是倫敦皇家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和他們演奏以蕭斯塔科維奇和柴科夫斯基為主的俄國音樂;也是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也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1987年—1994年,任皇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1998年—2003年,任捷克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2004年—2007年,任NHK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2009年—2012年,任悉尼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15年5月2日,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和兒子在國家大劇院舉行室內樂音樂會。父子二人用兩台鋼琴演奏舒伯特、拉威爾與俄羅斯家拉赫瑪尼諾夫的經典作品。

2018年9月13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會:阿什肯納齊與莫雷諾演繹哈恰圖良與柴科夫斯基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任指揮。

主要作品

唱片選粹個人演奏作品 作曲家 曲目 巴托克 三首鋼琴協奏曲(芝加哥交響樂團/索爾第) 貝多芬 第六交響曲(愛樂樂團) 貝多芬 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帕爾曼小提琴) 肖邦 夜曲 莫扎特 第八、九鋼琴協奏曲(倫敦交響樂團/克爾提斯) 穆索爾斯基 展覽會上的圖畫(鋼琴版和樂隊版) 柴柯夫斯基 第一鋼琴協奏曲(倫敦交響樂團/馬捷爾) 普羅科菲耶夫 第三、五鋼琴協奏曲(倫敦交響樂團/普雷文) 拉赫瑪尼諾夫 三首交響曲(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鋼琴協奏曲(莫斯科愛樂樂團/康德拉辛) 舒曼 蝴蝶、交響練習曲、阿拉伯風格曲 西貝柳斯 交響曲全集(愛樂樂團) 斯克里亞賓 奏鳴曲全集 拉赫瑪尼諾夫 圖畫練習曲

個人專輯

《鋼琴協奏曲1-4》(VladimirAshkenazy-Rachmaninov:PianoConcertos1-4),發行於1995年,被認為是所有版本中最出色的,英國權威《企鵝唱片指南》將這套唱片評為最高的「三星帶花」名片。

獲得榮譽

2016年3月31日,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入選英國媒體評出的25位歷史上最偉大鋼琴家。

時間 獎項 1954年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1956年 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獎章 1962年 並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格萊美最佳室內樂演奏獎 獲獎時間 獲獎的演奏曲目 合作者 1988年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 林恩·哈雷爾、伊扎克·帕爾曼 1982年 《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 林恩·哈雷爾、伊扎克·帕爾曼 1979年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 伊扎克·帕爾曼 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無管弦樂伴奏) 獲獎時間 獲獎的演奏曲目 2000年 《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曲與賦格,Op. 87》 1986年 《拉威爾:夜之加斯帕;為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高貴而感傷的圓舞曲》

專輯介紹

第一樂章

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也是整部作品中最有戲劇性的一章。樂章從一段簡短的引子開始,主奏鋼琴從倍弱一直發展到倍強彈出八小節像是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和弦,緩慢、均勻而莊嚴,具有號召性的力量。之後,鋼琴以其沸騰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出現管弦樂的充滿力量且氣息寬廣的C小調第一主題,旋律的進行從容不迫,從中可以感受到傲然的歡呼、史詩般剛毅的性格、不可戰勝的力量和奮激的熱潮。不多久,音樂的色彩逐漸轉趨明朗,節奏重音也減弱了,隨後在中提琴的引導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這個主題開始時單獨由鋼琴奏出,接着樂隊才用輕描淡寫的樂句隨伴着它。和前一主題一樣,第二主題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樣可以感受到俄羅斯的平原之遼闊,充滿了甜美的傷感,這一抒情形象在這個樂章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甚至統御着整個樂章,被認為是「最有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樂章

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這一樂章在聽者的想象中展示出一幅俄羅斯大自然的畫面,同時也深刻地提示出人的感情世界。樂章一開始時出現一些悠緩、流暢的和弦,由帶弱音器的弦樂器奏出,這些和弦同隨後的鋼琴的一些從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這一樂章凝重的氣氛。樂章的基本主題就在這一背景上由長笛奏出,音響柔和,氣息寬廣,融合着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歡樂。開始的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派生而來的,帶有深思的樂念,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逐漸地音樂的性格發生了變化。明朗的幻想被熱切、歡樂的激情所代替,在樂章中段,樂隊只出現一些基本主題的回聲,獨奏鋼琴的一些活躍的音型躍居第一位,像是一首輕快詼諧的鋼琴練習曲,然後就以光輝有力的華彩樂段作為結束。在樂章的最後一段,基本主題的再現有所壓縮,它又喚回了聽者對那深思的回憶,這種情緒即使在樂章的簡短結尾中仍然沒有消失。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C大調,2/2拍子,近乎於迴旋曲。當弦樂的長引子告一段落之後,鋼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題,並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展,充滿着熱力、生機和歡樂,它以其簡潔有力的音調、豐富的節奏、不可遏制的進行和鋼琴明亮清脆的音響而征服聽眾--這一主題的輪廓是在引子中逐漸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鋼琴上呈現,沒有樂隊的撐持。接着,由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出了第二個主題,旋律的進行柔和、流暢,富有寬廣如歌的抒情特點,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樂章結尾,鋼琴以強音對旋律加以裝飾,逐漸加快速度,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束全曲。 《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為訪美之行而作的,亦不象大名鼎鼎「拉2」般的流行,要不是因為電影《閃亮的風采》紅極一時,恐怕很多人會與之失之交臂的。其實第三鋼琴曲優美程度一點都不欠奉。首樂章一上來就是鋼琴美麗的歌唱,旋律線很長,在一個極狹窄的音域裡蜿蜒,帶着俄羅斯民族特有的憂鬱,琴音卻異常明快、輕盈和超然,使那歌唱性的寬廣氣息不因這層憂鬱而滯澀,聽起來楚楚動人。稍懂鋼琴的人都知道,這首作品的難度之高令人抓狂。由於寫得精煉細膩,鋼琴家必須在完成高難度技巧的同時,還要做出極細緻甜美的表情。對任何一位訓練有素的演奏者而言,能彈到不漏音、不錯音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精準和營造音色可就是難上另難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