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有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歸有光

{{{國家}}}
族裔 漢族
室名 項脊軒
出生 正德元年臘月二十四(1507年1月6日)
逝世 隆慶五年正月十三
(1571年2月5日)
出身
  • 嘉靖十九年庚子科舉人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殿試同進士出身

歸有光(1507年-1571年),熙甫,一字開甫直隸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市)人,明朝著名文學家

簡介

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項脊涇(今屬太倉),自號項脊生,晚年居於震澤太湖的雅稱)附近,人稱震川先生。因曾任南京太僕寺,又稱歸太僕

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歸有光與王慎中唐順之詩文唱和,合稱「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歸有光又與當時浙江德清胡友信齊名,世稱「歸、胡」,並列《明史·列傳·文苑》。

生平

歸有光生於正德元年臘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歸家為崑山世族,先世多以文學稱,祖母是太常寺少卿夏昶的孫女。但歸有光這一支並不顯赫,祖父歸紳、父親歸正均未入仕。

歸有光自幼聰穎,九歲能屬文,現存《乞醯論》就是他十歲時寫的文章。師事同縣名儒魏校,喜讀《史記》以及唐宋八大家之文,也閱佛家大藏經》。

嘉靖四年(1525年),歸有光以童子試第一名補為蘇州府學生員,時年十八歲,後以貢生選入南京太學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受到主考官張治的賞識,舉應天鄉試第二名[1]。後二十年,八次禮部會試均落第[2],對科舉失望[3]。他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遷居嘉定(今屬上海)之安亭江邊,講學授徒二十年之久,從者數百人[4],自號「震川」,因太湖古稱「震澤」,也尊敬當時的文士何震川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為主考官特別留意,仔細端詳試卷的筆法,歸有光終於得中三甲進士,授浙江長興縣令。當時長興長期沒有縣令,政務由胥吏把持,貧苦百姓生活艱苦。歸有光注重教化,不尚刑法,關注民生,損害到了豪強的利益。隆慶三年(1569年),歸有光受人排擠,明升暗貶,調升順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但卻專管馬政。歸有光心氣不平,認為自己的處境就像屈原被放逐時一樣,但仍然沒有放棄政事,在任期間採訪典籍,修《馬政志》。隆慶四年(1570年),由大學士高拱趙貞吉薦引,任南京太僕寺丞,掌內閣制敕房,參修《世宗實錄》。明穆宗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5日)去世,萬曆三年(1575年)歸葬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

文學

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等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當時文壇先後受到前後七子的影響,雖然擺脫了早期的台閣體,但又陷入盲目復古的潮流,文風浮浪[5]王世貞李攀龍之後主宰文壇,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

歸有光率先反對這種主張,文壇風氣為之一振。歸有光經學深湛,重視義理,這些特質在他的文章中均有體現[6]

他認為「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7],不必非得模仿古人才能寫出好文章。他的文章,從風格上看繼承了司馬遷唐宋八大家的傳統,並且影響了桐城派諸家。

歸有光的文章很多描繪日常生活,篇幅短小而刻畫細膩生動,情真意切,「無意中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名篇如《項脊軒志》《女如蘭壙志》《寒花葬志》《李南樓行狀》等「信筆縱橫,而世多以為奇」,「他人莫能企而及也」[8],對後世頗有影響。也有少數文章反映民間疾苦,特別是描繪當時人民受倭寇所苦情狀的《備倭事略》《崑山縣倭寇始末書》等。

震川先生文集

歸有光著作版本甚多,歸有光從弟歸道傳刻有一集二十卷,歸有光子歸子祜歸子寧刻一集三十二卷[9];孫歸昌世錢謙益進行詳細校勘,編成《震川先生集》四十卷,包括正集三十卷、別集十卷,另附錄一卷。別集中有詩一卷。

水利

自古以來太湖流域以富庶聞名,但伴隨着發展,太湖水旱災情越來越嚴重,到了明朝,每三到七年就要發生一次水災[10]。歸有光居住在安亭時,對太湖地區的水利情況進行了研究,認為吳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寬吳淞江,解決吳淞江的淤塞問題,其他的水道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反對排泄太湖水,因為「夫水為民之害,亦為民之利,就使太湖乾枯,於民豈為利哉」!

他上書給當時的兵道、知府、知縣,闡述自己的治水主張。他還搜集當時相關的水利文獻,著《水利論前》《水利論後》等,撰成《三吳水利錄》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資料。

震川書院

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江蘇巡撫陶澍為紀念歸有光,奏請清宣宗于歸氏故居安亭建造震川書院。書院與菩提寺相連。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震川書院停辦,翌年毛怡源等於原址創辦新學,改名震川學堂,初為小學,1905年改為中學,兼設師範,名為蘇松太道立震川中學,是嘉定、崑山兩縣最早的中學。

1906年又改為小學。現址為上海市嘉定區安亭中學。

家庭情況

歸有光母周桂,十六歲嫁至歸家,育有四子三女,其中一子一女夭折。歸有光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歸淑靜(嫁王三接),下有弟弟歸有尚、歸有功,妹妹歸淑順。歸有光曾作文《先妣事略》緬懷母親。

歸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魏氏去世,歸有光續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

歸有光長子歸子孝於1548年染病而亡,年僅16歲,歸有光為他作了《思子亭記》以表哀思。歸有光另有子歸子祜歸子寧,參與整理歸氏遺文。五子歸子慕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兩次被逐,隱居江村,死後贈翰林待詔

歸昌世歸莊之父,為著名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崑山三才子。

曾孫歸莊,為明末書畫名家,明亡後曾於崑山起兵抗清,事敗隱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歸有光全集。

評價

王世貞最初因為文學觀點與歸有光相左而討厭他,後來作了《歸太僕贊》,並佩服他,認為歸有光可與韓愈歐陽修相提並論[11]

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貞晚年時文風亦有轉變,主張「文必秦漢」的他甚至沉迷閱讀蘇軾的文章[12]

林則徐曾在嘉定歸有光祠題一聯:

對歸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貢獻和經學方面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歸有光以儒術成就功業。

王錫爵在《歸公墓志銘》作銘說:秦、漢以來,作者百家。譬諸草木,大小畢華。或春以榮,或秋以葩。時則為之,匪前是夸。先生之文,六經為質。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嘆,皆諧呂律。匪籩匪簋,烝餚有飶。造次之間,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請觀其書。

張岱在《石匱書》中評價道:歸熙甫、湯義仍(湯顯祖)、徐文長(徐渭)、袁中郎(袁宏道),皆生當王(王世貞)、李(李夢陽)之世,故詩文崛起,欲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熙甫親見王弇州主盟文壇,聲華烜赫,奔走四海。熙甫一老舉子,獨抱遺經於荒江虛市之間,樹牙頰相榰柱,不少下,其骨力何似!

錢謙益在《列朝詩集·震川先生小傳》中評價歸有光的詩文說:熙甫為文,原本六經,而好太史公書,能得其風神脈理。其於八大家,自謂可肩隨歐(歐陽修)、曾(曾鞏),臨川(王安石)則不難抗行。其於詩,似無意求工,滔滔自運,要非流俗可及也。又在《題歸太僕文集》中稱讚道:如熙甫之《李羅村行狀》、《趙汝淵墓誌》,雖韓、歐復生,何以過此?以熙甫追配唐、宋八大家,其於介甫、子繇,殆有過之無不及也。士生於斯世,尚能知宋、元大家之文,可以與兩漢同流,不為俗學所澌滅,熙甫之功,豈不偉哉!

明史·文苑傳》開篇介紹明代「文士」時提及歸有光說:歸有光頗後出,以司馬、歐陽自命,力排李、何、王、李……於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

王鳴盛在《鈍翁類稿序》中,從散文發展的角度評價了歸有光的貢獻: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閣體;化、治以下,尚偽秦、漢;天下無真文章者百數十年。震川歸氏起於吾郡,以妙遠不測之旨,發其淡宕不收之音,掃台閣之膚庸,斥偽體之惡濁,而於唐宋七大家及浙東道學體,又不相沿襲,蓋文之超絕者也。

石韞玉:弇州作贊,曰繼韓歐。公名一代,公文千秋。

錢基博在《中國文學史》中評價:①唐有裴度、段文昌等揚六朝之頹波;亦與明有唐順之、歸有光輩振八家之墜緒,仿佛差似。 ②雖以世貞之高名盛氣;而有光拔幟易幟以屹自樹立,開清桐城之文,而妙出以紆徐。其文由歐陽修以幾太史公;雖無雄直之氣,驅邁之勢,而獨得史公之神韻。……然有光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虛,聲幾欲下,亦有近俚而傷於繁者。特自何李崇茁軋之習,號為力追周秦;王李重揚其波,天下從風靡。而有光一切刮磨,不事塗飾,而選言有序;不刻畫而足以昭物情,與古作者合符,而後來者取則焉,可不謂之特立獨行之士乎哉!

後世紀念

遺蹟

震川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為紀念歸有光,當時的江蘇巡撫陶澍奏請道光帝批准, 動用菩提寺東邊空地,建造震川書院,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竣工。書院占地11.7畝,書院與古剎菩提寺相連,南有和尚浜溪流,對岸為大熊牆,綴以綠樹翠蔓,清淨異常。東與因果樹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書院門首鐫刻「震川書院」四個篆字。

光緒二十五年(1903年),震川書院停辦。翌年毛源等人借書院原有經費,在原地開辦震川小學堂。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增辦中學。

現為安亭中學(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

墓葬

歸有光墓位於江蘇省崑山市金潼里,墓地方圓5畝多,墓有多冢,東冢為其高祖南隱公暨配俞氏之墓;西冢為歸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孫歸莊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門在東,乾隆六年(1741年)縣令丁元正封筑後,移至冢之前。1934年重加修尊,將墓門改建,篆額「歸震川先生墓」,墓穴用水泥澆成圓頂,並立「明太僕寺丞歸震川先生墓碑」;墓左建御倭亭,紀念歸有光在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入城御倭的功績。

視頻:歸有光《項脊軒志》

參考文獻

  1. 《金陵瑣事·卷十三》: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主試張公治、龔公用卿。初取一卷定為解元,見卷上皿字號,恐為他省監生,不可冠南畿,遂置之第二名。拆號,乃是名士歸有光。
  2.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八上春官不第。」
  3. 歸有光《上瞿侍郎書》:「 有光年往歲徂,仕進之心落然,然猶不敢自廢罷。」
  4. 《嘉定縣誌》:「……為著書講學之地,有陶庵及畏壘亭,皆自為之記。一時從學游者,相與詩經稽古,力為治學。其緒言記與師宿儒學而不失,至於今不衰,蓋先生之澤遠矣!」
  5. 王錫爵《明太僕寺寺丞歸公墓志銘》:「蓋天下方相率為浮游泛濫之詞,靡靡同風,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奧旨,發為義理之文,汪洋自恣,小儒不能識也。」
  6. 王錫爵《明太僕寺寺丞歸公墓志銘》:「先生於書無所不通,然其大旨,必取衷《六經》,而好《太史公之書》。」
  7. 歸有光《項思堯文集序》
  8. 婁堅《歸太僕應試論策集》
  9. 王崇簡《重刻震川先生全集序》
  10. 繆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11.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世貞大憾,其後亦心折有光,為之贊曰:『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自傷。』其推重如此。」
  12.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晚年,攻者漸起,世貞顧漸造平淡。病亟時,劉鳳往視,見其手蘇子瞻集,諷玩不置也。」

參考書目

崑山三賢
歸有光 · 顧炎武 · 朱用純
嘉靖三大家
歸有光 · 王慎中 · 唐順之
崑山三絕
歸有光(古文) - 俞仲蔚(詩歌) - 張子賓(制藝)
明朝舉業八大家
吳縣王鏊 - 武進唐順之 - 常熟瞿景淳 - 武進薛應旂 - 崑山歸有光 - 德清胡友信 - 歸善楊起元 - 臨川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