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德里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德里

方言: 印地語

所屬國家: 印度

面積: 1484 km²

印度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德里人口達到2500萬,位居世界第二,超過人口2100萬的孟買成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所在地,城區又可分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舊城區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蹟,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新德里位於德里南部,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始建於1911年2月。[1]

基本信息

印度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新德里位於德里南部,與舊城隔着一座德里門。新舊德里猶如兩個貧富懸殊的鄰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

德里是印度北部重要城市。一稱沙賈汗納巴德或老德里。 位於德里中央直屬區亞穆納河西岸,西傍德里山脈。面積1484平方公里,習慣上又常把新德里和德里兵營包括在內。其政治地位為直屬聯邦政府的直轄區,全稱為"德里國家首都轄區"(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據1991年印度議會的一項修正案,德里獲得了本級議會有限的立法權限。

德里大都會包括3個直轄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門(DelhiCantonment),下轄214個村。1981年人口571.3萬,其中新德里271.9萬。1997年新、舊德里的總人口為1130萬。2015年,德里(NCT of delhi)人口2570萬,其中新德里1337萬 。

市內平坦低洼,排水不暢。1月平均氣溫14.0℃,5~6月34.0℃,最高溫可達45℃以上,年降水量715毫米,其中7-9月的季風雨占全年降水量66%。當地印度河流域去恆河流域的要道,在交通、戰略上居重要位置,自古即為印度重鎮。舊德里街道狹窄,二三層高的殘舊建築、牛車、單車、電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裡。相反,新德里到處街道寬闊,翠綠的樹間着清活的街道,是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行政中心。

作為古印度歷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恆河平原(Gangetic Plains)古老貿易路線的主要城市,德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眾多的古蹟遺蹟遺址。舊城區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後新德里成為聯邦首都,自此德里漸漸發展為大都會,匯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樣,隨着城市的擴張,帶來了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資源短缺等問題;印度獨立以後德里城市的快速發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隨之而來就是使得德里喪失了原有文化特質。

名稱來源

"德里"(Delhi)一詞的來源眾說紛紜,大多數的觀點認為曾有一位叫"Dhillu"的人統治過這一地區。有些歷史學家認為"Dilli"為"dehali"的傳訛;"dehali"--印度斯坦語即"起點、開端"之意,故"德里"同樣被認為與印度特徵事物的開端,如印度河-恆河平原。另外一種理論認為,"德里"的原名為"Dhillika",古印度語(Prakrit)"dhili"一詞常指位置(方位名詞),"dhili"漸漸演變為地名"Dilli"。

歷史記載

考古發現,德里及其鄰近地區在約200萬年以前有人類出現。有人認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所述的般度族(Pandavas)的都城因陀羅普拉沙(Indraprastha)位於德里,公元前 1世紀孔雀王朝的拉賈·迪盧重建此城,並命以己名,遂轉成今名。自孔雀王朝(前4世紀)開始定居人口增加,現已發掘7個古城遺址。圖瑪拉(Tomara)拉其普特王朝於736年建立了拉爾科特城(Lal Kot);1180年,阿傑米爾(Ajmer)的查哈曼(Chahaman)拉其普特王占領拉爾科特城,將其更名為其拉拉伊皮妥拉(Qila Rai Pithora);1192年,查哈曼王普里特維拉賈三世(Prithviraj III)敗於阿富汗穆罕默德·喀烏里Mohammad Ghauri。1206年,Slave Dynasty第一位統治者Qutb-ud-din Aybak建立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 公元1206年德里蘇丹和1526年莫臥兒帝國先後於此建都,並建紅堡。1638 年沙·賈汗改建此城,並建豪華的賈瑪清真寺,將德里命名為沙賈汗納巴德。1857-1859年英國殖民者把"英屬印度"首都遷至加爾各答。1912-1931年還都德里。1931年遷新德里。人口增長迅速,1901年人口僅約20萬,1941年也只70萬;印度獨立後,大批移民巴基斯坦湧入,至1961年遷入的人口即超出100萬。1971年增至364.7萬,成為印度第三大城市。

名勝古蹟

蓮花廟

蓮花廟位於德里的東南部,是一座風格別致的建築,它既不同於印度教廟,也不同於伊斯蘭教清真寺,甚至同印度其他比較大的教派的教廟也無一點相像。它建成於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廟。蓮花廟的外貌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蓮花廟"。它高34.27米,底坐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全部採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座邊上有9個連環的清水池,拱托着這巨大的"蓮花"。德里蓮花廟的形狀之所以采自蓮花,與印度的歷史有一定關係。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為神物,在當代印度人心目中又貴為國花,所以這座廟宇一建成就備受印度人的喜愛。蓮花廟的內部設置十分簡單,只是一個高大空闊的聖殿既無神像,也無雕刻、壁畫等裝飾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着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長椅。白色是該廟最主要的色調。進廟的教徒以及參觀的人也不需進行什麼特殊的儀式,只要脫鞋進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後沉思默禱就行。蓮花廟的周圍是一大片碧綠碧綠的草坪,其間點綴着一簇簇花木。

胡馬庸墓

胡馬庸墓(八角之屋) 1857年之後的暴動,導致最後一位皇帝Bahadur Shah II為英人所廢,結束了莫臥爾王朝,開始為英殖民地。

古達明納塔

古達明納塔(Qutb minar) :建於西元1192年,是回教徒的叫拜樓,此處是回教徒在德里建的第一座清真寺。

印度門

印度門:紀念二次大戰中死亡的9萬名印度士兵,類似凱旋門

德里大學

德里大學是印度最著名的大學之一。該校建於1922年,是印度當時唯一一所提供教學和住宿的寄宿大學。根據中央立法議會的法案,當時在德里的聖.史蒂芬學院、印度教學院和拉姆賈斯學院隸屬德里大學,總計在校學生約750名學生。 學校一直將建立著名學院作為首要發展目標,在全國尋求有識之士,並將許多傑出人物引入德里大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德里大學已經發展為印度最大和最著名的大學之一。目前,德里大學有14個學部,86個系,79個學院,分布在整個德里市,在校學生大約22萬。主要學科領域有理學、藝術、社會科學、法學、音樂與美術、工學、商業與金融、管理學、醫學、教育學等。 60年代初期,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開始在印度全國建立高級研究中心。在批准的18個類似的中心中,德里大學占有6個中心。這六個中心是: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經濟學和社會學。 1973年,德里大學在德里南部建立了南校區,該校區以藝術和社會科學著稱。1983年,學校在德里又建了東、西兩個校區。東校區以醫學科學專業著稱,西校園以工程技術專業著稱。 德里大學建有完善的圖書館系統,為師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檢索途徑。全校有各類圖書館30多個,其中,中央科學圖書館建築面積22595平方英尺,藏書18萬冊。

賈瑪清真寺

賈瑪清真寺,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在阿拉伯,後來傳入印度,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位於舊德里東北角的賈瑪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瑪"的意思是"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 賈瑪清真寺由夏傑罕帝王組織龐大的工匠群建成,1650年動工,5000多名工人前後共建了6年時間,耗資100萬盧比。這座清真寺高大而莊嚴,建築在一座岩石小山的高台上,距離地面大約有9米,遠遠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圓頂和兩支高聳的尖塔,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雄偉壯麗。它有三個大門可以通向寺的主體,其中最大的是東面的大門,它專供帝王進出。寺頂部有三座白色大理石穹形圓頂,上面點綴着鍍金圓釘和黑色大理石條帶,在藍天下顯得分外皎潔。南北兩支高聳的尖塔名宣禮塔,用紅色沙石和白色大理石交錯砌成,塔內有130級台階,遊人可登上塔頂,觀看舊德里的鬧市景觀。

賈瑪清真寺被稱為"建築奇蹟",全寺沒有使用木料,地面、牆壁、頂棚都採用了精工細雕的白石,用鉛灌封,十分堅固。寺院所用的石料選材極為嚴格,顏色配搭很講究,在通體潔白的大理石之中,又雜以黑大理石條紋,黑白相間,優美醒目。清真寺四周是紅色砂岩牆,更襯托出它的宏偉。寺內正殿坐西向東,正中有一塊潔白的大理石板,上面用黑色大理石鑲嵌上"麥加"(伊斯蘭教的勝地,在沙特阿拉伯境內)兩字,黑白分明,分外肅穆。德里曾是穆斯林聚居的城市,1947年印巴分治後,大批穆斯林遷往巴基斯坦,但在德里還擁有大批穆斯林,賈瑪清真寺是他們做禮拜的場所,每天有大批穆斯林來到這裡念誦《古蘭經》。1857年民族大起義時,英國殖民軍對起義的德里人民進行報復,曾封閉大清真寺達5年之久,甚至揚言要炸毀它,當德里人民交付20萬盧比後,才得以回到穆斯林手中。每到禮拜日,特別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穆斯林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朝拜,把清真寺門前擠得水泄不通,數以千計的頭戴白色帽子的教徒,排列整齊,跪在地上虔誠祈禱,一望無際,蔚為壯觀。

德里紅堡

德里因其由紅褐色的沙石建造而成,故名"德里紅堡",是一座頗具伊斯蘭風格的古老建築遺址,500多歲的紅堡是了解印度歷史文化的好去處,這座城堡的輝煌過去見證了曾今的莫臥兒王朝的不可一世,寄託了王朝的第五任國王沙傑汗對愛妻泰姬瑪哈的無限懷念,同時也記載了當年英國入侵印度的殖民遺蹟。

甘地陵

甘地陵坐落在新德里市靠東邊的亞穆納湖旁邊,這座陵墓是為紀念為印度解放做出突出貢獻的被印度人稱之為"印度之父"的聖雄甘地而建立的衣冠冢,陵墓所在之地就是甘地被火化之地。印度的非暴力和平解放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一個具有里程碑似的事件,因此運動的領導人甘地自然受到印度人民的無限愛戴與崇敬,幾乎每個節假日都會有來自印度四面八方的人來此朝拜,為表敬意他們身着白色民族服飾,光腳進入陵區;此處更是訪問印度的各國家領導人必到之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