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必要產品》是中國經濟知識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目錄

名詞解釋

「剩餘產品」的對稱。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那部分社會產品。它表現為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用於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其數量和範圍不是固定不變的。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對必要產品的需求也相應地增加。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中,剝削階級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產品,總是把必要產品壓縮到最低限度,甚至用侵占一部分必要產品的辦法來增加其剝削收入。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必要產品主要通過實物形式來表現。如在奴隸社會表現為奴隸從奴隸主那裡領取的維持最低水平生活的產品,在封建社會表現為由農民自己支配的那部分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生產的全部產品分為必要產品和剩餘產品兩部分,以及剝削者通過壓縮必要產品來增加剩餘產品等,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剝削關係表現得比較明顯。資本主義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不僅高度發展的社會分工使得必要產品只能通過價值形式表現出來,而且它又首先以貨幣工資的形式支付給工人,工人再用工資換取必要產品。資本主義工資的實質,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即勞動力的價格。必要產品採取工資形式,就使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蒙上了一層面紗。社會主義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新型社會制度,這種制度賦予必要產品以新的內容和意義。社會主義生產服從於全體勞動者的需要和利益,這就決定了必要產品的數量和範圍必將隨着社會生產的發展而增加和擴大。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的必要產品一部分是通過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一系列分配形式來實現的,這是必要產品中直接由勞動者個人消費的部分;另一部分是通過勞動保險、公費醫療、公費教育等社會公共福利事業來實現的,這是必要產品中由勞動者共同消費的部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