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州(廣東省地級市)

簡介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東江中下游地區。地處北緯22°24′~23°57′,東經113°51′ ~115°28′之間,陸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市境東西相距152公里,南北相距128公里。東接汕尾市,南臨南海,並與深圳市相連,西南接東莞市,西交廣州市,北與韶關市、西北與河源市為鄰。與周圍6市政區界線846.49公里。市政府駐惠城區江北。[1]

惠州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地下蘊藏有鐵煤、鎢、鈦等30多種礦務。盛產稻穀、甘蔗、花生、荔枝、柑橙等。沿海出產優質食鹽,山區富藏山珍野味。惠州還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岸線長223.6公里,水產品種達640多種。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

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為3830.58億元,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1.77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099.22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559.59億元,增長7.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5:54.8:40.7。民營經濟增加值1684.62億元,增長7.7%。2017年,惠州人均GDP為80205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為11879美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惠州市

'惠州市原圖鏈接

面積:陸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Huizhou City

人口:477.70萬人(2017年)

方言:客家語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所屬地區:廣東省

著名景點:羅浮山、南崑山、雙月灣、海龜灣、巽寮灣等

下轄地區: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

機場:惠州平潭機場

政府駐地:惠城區江北雲山西路6號行政中心

火車站:惠州站、惠東站、惠州南站

電話區號:(86)0752

車牌代碼:粵L

郵政區碼:516000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端

行政代碼:441300

大學:惠州學院

地區生產總值:3830.58億元(2017年)

人均生產總值:80205元(2017年)

市樹:紅花紫荊

市花:三角梅

市鳥:畫眉

建制沿革

惠州雙月灣原圖鏈接

今惠州市境列入全國行政區劃始於秦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傅羅縣、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改稱博羅縣,三國時吳國行政區劃制度與漢相同,其縣內區劃情況未見記載。

331年(晉咸和六年),博羅縣析置海豐縣,336年(晉咸康二年)又析置欣樂、安懷兩縣,483年(南朝齊永明元年)析置羅陽縣。503年(南朝梁天監二年),析南海、東官兩郡地置梁化郡,轄欣樂、博羅、河源、龍川、雷鄉等5縣。507年(梁天監六年),懷安縣併入欣樂縣、羅陽縣併入博羅縣,梁化郡轄縣依舊。588年(南朝陳禎明二年),欣樂縣改名歸善縣。梁化郡轄歸善、博羅、龍川、河源、雷鄉(龍川縣析置)等5縣。

589年(隋開皇九年),廢梁化郡置循州,州治歸善,轄歸善、博羅、河源(省龍川入)、新豐、興寧(省雷鄉入)、海豐等6縣。設循州總管府,初治龍川,590年(開皇十年)遷至歸善。598年(開皇十八年),新豐改名休吉,循州轄歸善、博羅、河源、興寧、海豐、休吉(新豐改)等6縣。607年(隋大業三年)廢循州,改置龍川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省休吉入)、興寧等5縣。

唐代,於622年(唐武德五年),龍川郡復名循州,轄循、潮(州)2州,先後隸廣州(總管府、大都督府)。循州領歸善、博羅、海豐、安陸(海豐析置)、河源、石城(河源析置)、興寧等7縣。627年(唐貞觀元年),龍川縣併入歸善縣,羅陽縣併入博羅縣,齊昌縣併入興寧縣,石城縣併入河源縣。循州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興寧等5縣。690年(唐周天授元年)廢循州,置雷鄉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析興寧縣置)等5縣。742年(唐天寶元年),改雷鄉郡為海豐郡,郡治歸善縣,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興寧等6縣。758年(唐乾元元年)廢海豐郡復循州,轄歸善、羅陽(博羅縣改)、海豐、河源、雷鄉、齊昌(興寧縣省入)等6縣。

917年(南漢乾亨元年),羅陽縣復名博羅縣。循州析置禎州,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等4縣。

宋代政區劃分基本沿襲唐制。971年(北宋開寶四年)北宋滅南漢後,仍稱禎州,轄4縣不變。1020年(宋天禧四年),禎州改名惠州。1120年(宋宣和二年)賜惠州為博羅郡,1133年(宋紹興三年)博羅郡復稱惠州,仍轄4縣。

元代實行行省轄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為惠州路,仍轄4縣。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循州路降為州,併入惠州路。惠州路因此加轄龍川、興寧、長樂3縣,共轄7縣。其中,1295年(元元貞元年)長樂縣改隸惠州路,1324年(元泰定元年)復隸循州。

明初政區因襲元制。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惠州路為惠州府,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等4縣。1369(洪武二年),撤銷循州,其所轄龍川、興寧、長樂3縣併入惠州府。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析龍川、河源地置和平縣,1569年(明隆慶三年)析歸善、長樂地置永安縣,析河源、翁源、英德3縣地置長寧縣,均屬惠州府,惠州府轄10縣。1633年(明崇禎六年),析河源、和平、長寧、翁源等4縣地置連平州。惠州府轄歸善、博羅、長寧、永安、海豐、龍川、長樂、興寧、河源、和平等10縣和連平州(領河源、和平兩縣)。

清代基本沿明制。1646年(清順治三年)底清軍入主惠州後,惠州府所轄州縣未變。1731年(清雍正九年),析海豐縣坊廓、石帆、吉康3都置陸豐縣,惠州府轄連平州和11縣。1733年(雍正十一年)長樂、興寧兩縣改屬嘉應直隸州後,惠州府轄1州9縣。

惠州市境縣以下的基層行政區劃,秦代縣以下設鄉、里、亭,10里為亭,10亭為鄉。漢平南越後,縣以下設鄉、亭。晉代,縣以下有鄉、里,無亭。隋代,縣以下為保、里、族。唐代,縣以下設鎮和鄉、里,但在廣東此時鎮的建置尚未形成定製。唐武德中,令天下4家為鄰,100戶為里,5里為鄉。邑居者為坊,野居者為村。宋代,縣以下設鎮(人口達到100戶即為建鎮的最低人口限度),鎮以下為鄉、里。宋熙寧間,改鄉、里為都、保。宋元豐間,廢都、保,而復鄉、里。元代,縣以下基層建置仍為鎮和鄉、都,後改鄉、里為都、圖;城區仍為附廓。明代縣以下政區是鄉、里、甲制,鄉下設都,都下設圖,里圖之下為甲。以110戶為里。推丁糧多者10戶為長,餘100戶為10甲。甲凡10人,歲役里長1人,甲首1人,董1里1甲之事(《明史.職官志》)。明代惠州府設有鄉里192里(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在城區,則實行朝邑制,城內曰坊,附城曰廂,為城市基層行政區劃。清代縣以下農村實行里社制,110戶為1里、里下為甲,後又規定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城市則仍照明代坊廂制。1909年(清宣統元年),清廷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府、州、縣、廳治所駐在地的城廂為城,城廂以外的村鎮屯集圩等聚落,5萬人以上者為鎮,5萬人以下者稱鄉。

民國初年實行省、縣二級制。1912年(民國元年)改歸善縣為惠陽縣(1914年1月由內政部通令更定)。1914年(民國3年)1月,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後,惠陽縣、博羅縣隸屬廣東省設潮循道(原惠潮嘉道),龍門縣隸屬粵海道。

1920年(民國9年)12月,仍恢復省、縣二級制。1921年1月,在惠州設立東區,屬臨時性政區,轄惠陽、博羅等縣。1925年7月全國地方行政區劃分為省、行政區、縣、市4級。廣東省分設6個行政區,東江行政區轄惠陽、博羅等25縣。1926年11月,廢除行政區。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規定由省直轄縣、市。不久,廣東全省劃為東、西、南、北、中5個行政區。同年3月復設東區,轄博羅、惠陽等縣。後惟屢設屢廢,並無定製。

1936年(民國25年)9月,廣東省設置第四行政督察區,公署駐惠陽縣,轄惠陽、博羅、海豐、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等8縣。1940年3月,公署移駐河源,加轄東莞、增城、寶安,共11縣。1947年,廣東省政區再作調整,行政督察區分省政府直接督察區和專署行政督察區。專署行政督察區為省政府派出機關,不是一級地方政區。專署行政督察區第五區轄惠陽、博羅、海豐、陸豐、河源、紫金、龍門等7縣。1949年(民國38年)2月,廣東省政區又作調整,惠陽、博羅、東莞、寶安、中山等5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龍門縣則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時期廣東省縣以下基層政區,按1931年國民政府規定,實行區-鄉-里制,以25戶為1里,40~100里為1鄉鎮。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關,按地方範圍大小、戶口多寡、經濟能力強弱,分為甲、乙、丙3類。1937年開始,實施縣-鄉(鎮)二級制,縣為一級,鄉(鎮)為另一級,而區為虛級。鄉(鎮)以下設保、甲,屬治安管理性質組織。在城市則實行區坊制,500戶為1坊,10坊為1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實行大行政區、省、專(地)區、縣四級地方政制。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於12月設東江專員區(簡稱東江專區),隸中南行政區廣東省,轄惠陽、博羅、增城、龍門、紫金、河源、連平、龍川、和平、海豐、陸豐、寶安、東莞、從化、五華等15縣。1951年,調整行政區劃,新豐縣從北江專區劃入東江專區,寶安縣、東莞縣從東江專區劃入珠江專區,五華縣從東江專區劃入興梅專區,東江專區轄12縣,專署駐惠州鎮。1952年11月,東江專區撤銷,惠陽、陸豐、海豐、龍川、河源、紫金等6縣改隸粵東行政區(行署駐潮安);博羅、龍門、增城等3縣改隸粵中行政區(行署駐江門);和平、連平、新豐等3縣改隸粵北行政區(行署駐韶關)。

1956年1月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惠陽專區,轄惠陽、博羅、增城、龍門、紫金、河源、連平、龍川、和平、海豐、陸豐、寶安、東莞等13縣,專署駐惠州鎮。1958年4月8日,惠陽縣析置惠東縣。4月11日設立惠州市(惠州鎮升,縣級)。惠陽專區轄1市、14縣,專署駐惠州市。11月龍門縣與增城縣合併,改隸廣州市。先後於11月、12月(國務院批准時間為1959年3月)撤銷惠州市和惠東縣,仍併入惠陽縣。1959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惠陽專區,惠陽、博羅、寶安、東莞、增城等縣劃歸佛山專區,河源、連平、龍川等縣劃歸韶關專區,紫金、海豐、陸豐等縣劃歸汕頭專區。1961年10月25日,恢復龍門縣建置。

1963年7月,恢復惠陽專區,轄惠陽、博羅、河源、連平、和平、龍川、紫金、寶安、東莞、增城、龍門等11縣,專署駐惠州鎮。1963年8月惠州鎮升為縣級鎮,1964年10月恢復惠州市(縣級)。惠陽專區轄1市11縣。1965年7月,恢復惠東縣,惠陽專區轄1市12縣。

1970年10月惠陽專區更名為惠陽地區,管轄範圍、地區革委會駐地不變。1975年3月,增城、龍門兩縣劃歸廣州市,惠陽地區轄1市、10縣。1979年3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惠陽地區轄1市、9縣。1983年12月22日,海豐、陸豐兩縣從汕頭地區劃歸惠陽地區,惠陽地區管轄1市、11縣。1985年9月5日,撤銷東莞縣,設立縣級東莞市,惠陽地區轄2市、10縣。

1988年1月撤銷惠陽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惠州、河源、東莞、汕尾4個地級市。惠州市轄惠城區(原縣級惠州市改)、惠陽縣、博羅縣、惠東縣和龍門縣(從廣州劃回)。1994年5月6日,撤銷惠陽縣,設立惠陽市(縣級),由省直轄,委託惠州市代管。2003年3月又撤市設區,隸惠州市,6月10日掛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東省縣以下基層建置為區、鄉、鎮。區,1949~1950年為縣以下一級政區,1951年以後變為虛一級政區,1956年以後區大部分撤銷。鎮,分區級鎮、鄉級鎮兩個等級,1957年撤銷區級鎮,一律稱鎮。鄉,為農村政區建制,分為農村鄉、漁民鄉、市郊型鄉和其它鄉。1956年開始小鄉併入大鄉。1958年9月後建立的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制度,也是一種行政區劃。它是由原來的區、鄉、鎮按地域組織而成,是當時中國獨有的政區單元。人民公社轄生產大隊,生產大隊轄生產隊。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區公所,生產大隊改為鄉人民政府。1986年5月後,撤銷區公所,改為鄉、鎮建制,至1987年3月完成。其演變過程可分為區鄉鎮、政社合一、政社分設、撤區建鎮4個時期。[2]

行政區劃

2016年底,全市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縣(區)以下劃分為1個鄉、52個鎮,18個街道辦事處。[3]

地理環境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屬珠江三角洲東北、東江中下游地區。地處北緯22°24′-23°57′、東經113°51′-115°28′之間。市境東西相距152千米,南北相距128千米。東接汕尾市,南臨南海,並與深圳市相連,西南接東莞市,西交廣州市,北與韶關市、西北與河源市為鄰。與周圍6市政區界線846.49千米。市政府駐惠城區江北。

惠州市區處於粵東地區交通樞紐地帶,有惠州—深圳、惠州—河源、惠州—廣州高速公路連接外市;廣(州)汕(頭)公路,深(圳)汕(頭)、潮(州)(東)莞、廈(門)深(圳)、廣(州)河(源)高速公路及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均穿越惠州市境,市境各縣(區)均通高速公路。惠州港通達國內外。

全市土地面積11346平方千米,領海基線以內海域面積4519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81.4千米,是廣東省海洋大市之一。半島與海灣相間,良港較多。島嶼羅列,有大小島嶼162個。

地質環境

惠州市所處大地構造單元屬華南褶皺系。地層岩性多樣,以花崗岩等岩漿岩為主,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發育。斷裂構造的展布,以東北向為主,主要有羅浮山斷裂帶、紫金—博羅斷裂帶、蓮花山斷裂帶。岩性多樣形成種類多樣的土壤。變質岩類主要分布於蓮花山大斷裂帶、紫金—博羅斷裂帶北部、羅浮山山麓部分,發育的土壤一般土層在1米以上,質地較細,黏粒含量較高,磷、鉀養分較富。紅色砂頁岩主要分布在博羅、惠東等地,由不同粒徑的礫石、砂、黏粒組成,土層一般淺薄。河流沖積物遍布各地,土層深厚,質地較均勻,黏粒含量和土壤養分較高,適應性廣。海濱沉積物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惠東、惠陽等地,土壤土層深,養分含量豐富,潛在肥力高,但含鹽量高,有的還可能受酸、鹼危害。

地形地貌

惠州市北依九連山,南臨南海,為粵東平行嶺谷的西南段,地貌類型複雜。地勢北、東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間,在丘陵、台地周圍以及江河兩岸有沖積階地。其中,中低山約占全市陸地面積的7.7%,丘陵占26%,台地占35%,平原階地占31.3%。

北部和東部有天堂山、羅浮山、白雲嶂和蓮花山集結形成的中低山、丘陵,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餘座。惠東的蓮花山海拔1336米,為全市第一高峰。

中部和西部主要為東江、西枝江及支流侵蝕、堆積形成的平原、台地或谷地,主要有惠州平原、楊村平原和西枝江谷地。

南部連南海,海岸線曲折多灣,全長281.4千米,屬山地海岸類型,岬角、海灣相間排列,形成複雜的侵蝕—堆積基岩港灣海岸。在大亞灣黃魚涌一帶尚有紅樹林分布。海底地形特點是灣底呈槽形,底平、水深。

在龍門平陵、龍江、永漢及博羅公莊一帶見喀斯特岩溶地貌。

水文環境

2016年,惠州市平均降水量2732.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897.0毫米(1956-2000年)偏多44.05%,屬豐水年份。市區平均降水量2513.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641.8毫米(1956-2000年)偏多53.07%,降水天數158天。惠州市降水主要集中在1月、4-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6%。8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14.1%;其次是4月,占13.2%;12月降水量最少,占0.8%。年降水量高值區在龍門縣上坪站一帶,降水量3781.5毫米;低值區在惠陽區淡水站一帶,降水量2322.0毫米。博羅縣范家田站降水日數最多,為190天;博羅縣圓洲鎮圓洲站降水日數最少,為144天。

汛期,惠州市區惠陽水位站最高洪水位11.11米(1月29日),低於13米的警戒水位1.89米。東江控制站博羅水文站的年徑流量395.0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50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6160立方米/秒,年最小流量159立方米/秒,年輸沙量201萬噸,年平均輸沙率63.5千克/秒,年輸沙模數79.4噸/平方千米,年平均含沙量0.051千克/立方米。

10月,東江幹流和支流西枝江有一次明顯的漲水過程,博羅站年最大洪峰流量6160立方米/秒(10月22日),平山站年最大洪峰流量1940立方米/秒(10月22日)。

氣候環境

2016年,惠州市氣候特點:開汛早結束晚汛期時間長,氣溫高降水多颱風生成晚。汛期開汛偏早,降水偏多,且時空分布不均,階段性明顯,冰雹、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局地強對流天氣頻發。1月出現歷史罕見的大範圍、持續性暴雨天氣;初台偏晚,熱帶氣旋影響偏少;氣溫全年偏高,高溫日數偏多,其中惠東高溫日數破歷史紀錄、龍門為歷史同期第二,日照偏少;冬季冷空氣總體影響偏強,1月下旬出現近年最強寒潮天氣,全市先後觀測到「霰」,俗稱「冰粒」,這是市區首次觀測到降雪。

自然資源

水力資源

境內有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34條,總長約1500千米。廣東三大水系之一東江、西枝江橫貫其中。淺層地下水量33億立方米,水質總體良好。是供給香港、深圳、廣州等地重要水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60.32萬千瓦,有很大開發潛力。

海洋資源

海域中有淺海面積560.4平方千米,可供開發養殖面積137.33平方千米。海區內有魚類400多種,貝類200多種,甲類100多種,棘皮類60多種,藻類30多種,具有較大經濟和捕撈價值。適宜建設海港碼頭的海岸線長28.4千米,可建泊位12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76個。惠州港為華南地區天然優良深水港。

礦產資源

市境探明儲量的礦產有40多種,主要有無煙煤、鐵礦石,錫礦、鎢礦、鉀長石、高嶺土、鉛鋅、螢蟲石、石灰石等。鈮鉭、石灰石、水晶、汞等礦產儲量居廣東省前列。

國土資源

惠州市土地類型多種多樣,耕地、林地、草地、水面、灘涂樣樣齊全,利於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惠州市陸地面積1134614公頃,海域面積達451945公頃。土地類型多種多樣,其中耕地140865公頃、園地90654公頃、林地675222公頃、草地14857公頃、村鎮及工礦用地8122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0695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86685公頃、其他用地24412公頃。

旅遊資源

惠州市旅遊資源豐富,集山、海、江、湖、泉於一體,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且山林、島嶼、溫泉、瀑布等自然景觀品位高;文物古蹟及旅遊景點類型甚多。全市有景區70餘處,僅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及自然保護區19處,其中國家5A級景區1處(羅浮山風景名勝區);4A級景區9處;3A級景區5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處;國家森林公園2處;國家生態風景區1處;國家生態農業示範點1處;省級森林生態旅遊示範基地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4處;省歷史文化名城2處;未評級景區20多處。[4]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7.70萬人,人口密度421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5.21‰,死亡率4.77‰,自然增長率10.45‰。戶籍人口369.24萬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截至2010年11月1日,居住於市境內的居民分屬於54個民族(56個民族中,保安族和珞巴族暫無),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97.59%;少數民族人口占2.41%,主要有壯族、苗族、土家族、瑤族等。

歷史文化

惠州文化

惠州自南朝梁以後,特別是隋以後的千餘年間,先後為州(郡)、路、府、區、市等行政區的所在地,成為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所轄之地,「大海橫陳,群山擁後」,東扼粵東咽喉,北控粵、贛要衝,水、陸拱衛廣州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惠州是東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並蓄,廣東漢劇、漁歌、山歌、舞龍、舞獅、舞春牛、瑤族的舞火狗等各種文化活動盛行,民間文化多姿多彩。惠州的「李家拳」是中國武術中南拳的五大拳種之一,惠東的「平海漁歌」名揚神州,龍門的「農民畫」被譽為中國三大民間畫之一,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的一朵奇葩」。歷代的許多名人對惠州情有獨鍾,其中東晉道教理論家、化學家、藥物學家和醫學家葛洪,來到惠州羅浮山修道煉丹、採藥濟世,把羅浮山開創為嶺南道教發祥地;北宋傑出文學家蘇軾寓居惠州兩年零七個月,留下「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話;明代本地曾有「三尚書」(葉夢熊、楊起元、韓日纘);清末、民國時期,孫中山、周恩來等在惠州開展過革命活動;近代史上湧現出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5]

城市特色

惠州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有電子、精密機械、紡織、醫藥、化工、汽車零配件等產業,主要產品有電話機、電視機、計算機、電池、音響、激光頭、手機等。培育有TCL、德賽、華陽、僑興、富紳等一批知名企業。惠州是首批國家電子信息產業製造基地之一、國家火炬計劃「數碼視聽產業基地」。亦為世界最大的電話機、彩電、激光頭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組合音響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汽車音響、DVD、手機生產基地之一。石油化工產業蓬勃發展,總投資43億美元的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和中國海油1200萬噸煉油項目的落戶奠定惠州長遠的發展格局。至年底,大亞灣石化工業區落戶的石化及公用工程項目有67個(其中石化項目47個),投資額約1553億元,被列為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重點園區和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石油化工基地。

惠州精神

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精神來支撐。2007年9月,為配合惠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惠州市從9月開始,發動市民群眾、外來務工人員、公務員、市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惠州精神」進行大討論。2008年4月28日,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市委常委會研究確定,以「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群」作為惠州精神表述詞。

崇文:既概括惠州文化、教育的悠久歷史與優秀傳統,又突出惠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文化大市和教育強市的時代使命。

厚德:惠州歷史上不乏具有大德的典範人物,近年來連年開展「厚德」的實踐活動,且具有強大的導向作用。

包容四海:這是惠州最突出的民風,彰顯惠州城市形象的志向高遠,以海納百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廣闊胸懷,兼容並包,廣納天下人才。

敬業樂群:是指敬重事業,熱愛群眾,善於與同志共謀事業發展,共同奮鬥。將敬業樂群作為「惠州精神」的重要內容,意義深遠。它要求全市共產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努力成為愛業、勤業、精業、創業並善於與同志(同事、同學、老百姓)共謀事業、共同切磋、融洽相處、形成合力,做積極推動惠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發展的促進派。[7]

民俗風情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惠州人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

惠州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先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惠州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在惠州,流傳着一首民謠:「五月節,扒龍船,龍鼓響,大江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曆「五月節」,惠州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衝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惠州稱:八月半。

惠州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惠州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着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合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隨着時代的發展,惠州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共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惠州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煉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曆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惠州較為獨特的習俗。惠州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一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原因,惠州人則利用重陽節期間風力適中,又不會下雨,秋高氣爽,所以,到了重陽節,放風箏的愛好者帶着各式各樣的風箏來到空曠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現在較受放風箏者偏愛的地方是市區內的賓江公園和位於江北的體育公園。

漁家婚俗

改革開放使大亞灣的漁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現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濃郁的漁家傳統氣息。前日,記者有幸參加了東升漁村一位青年漁民的迎親儀式,親身感受了漁鄉婚俗禮儀的文化魅力。

珠三角民間採風

大海中,貼着「喜」字的兩條漁船上遍插彩旗,破浪前行。二十位婦女列隊船舷,頭束紅帶、梳髮髻,插滿金簪銀釵,身穿滾邊藍衫黑褲,光腳,手持彩竿。鞭炮一響,鑼鼓齊鳴,船舷上的婦女們踩着鼓點,擺動彩竿作奮力划水狀,口中發出有節奏的呦喝聲,兩船遙相呼應。船頂層的獅子也和着鼓點起舞,顧盼生姿。這是曾盛行在大亞灣一帶漁鄉婚禮上的迎親儀式。

改革開放使大亞灣的漁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現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濃郁的漁家傳統氣息。前日,記者有幸參加了東升漁村一位青年漁民的迎親儀式,親身感受了漁鄉婚俗禮儀的文化魅力。

划槳舞里存記憶

上午八時,東升漁村碼頭喜氣洋洋。孩子們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嬉戲着、打鬧着。而婦女們則三三兩兩、有說有笑地忙着洗菜切菜。村民說這裡的風俗是一家辦喜事,親朋來幫忙。

新郎的舅公帶我們參觀了洞房。床頭邊上亮着的兩盞桅燈和桌頭上擺放的四個桔橙卻顯示着別具一格。新郎的舅公介紹說,桅燈象徵着夫妻幸福美滿白頭偕老,而桔橙則是祝福小兩口早生貴子。

村里老人介紹,長期以來,漁村的青年男女多是托媒通婚的。如今雖然是自由戀愛,但托媒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媒婆通常由女方指定,主要傳遞女方婚嫁意願。接下來,男女雙方共同擇日結婚,這叫做「報日」。當天,男方要設宴席,款待雙方親屬和鄰里。

九時,迎親的兩條漁船前往新娘家迎娶。一離開碼頭,銅鑼開響,鼓聲陣陣,兩條船船舷邊上的漁女們就手持長竿,模仿起划槳的動作,和着節拍,跳起了歡快的「划槳舞」。以前人們是划着船去迎親的,現在漁民用上了現代化的漁船,不再划船槳了,漁民們就把划槳動作演變成了舞蹈,用這種方式來保存久遠的記憶。

讓簸箕篩掉厄運

二十分鐘後,漁船到達大陸岸邊。迎親漁船吸引了大批行人駐足觀看,兩位外國遊人也在一旁好奇地張望,記者邀請他們一起前去觀禮。

此時,新郎和新娘坐的轎車來到海邊。頓時,船上的鞭炮響成一片。一位迎賓打着一把纏上紅巾的傘,另一位迎賓手拿一個小小的簸箕來到小車旁。老漁民告訴記者,用傘和簸箕放在新娘頭頂,可以篩掉厄運。

新娘籠着潔白的婚紗從汽車裡出來,在迎賓的護送下登上漁船。

船剛一駛離海岸,鼓點一響,漁女們就又跳起划槳舞。一位老人說,以前,漁民靠人力划槳,迎親回來時大家高興,就會互相競速,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現在不用划槳了,人們改用唱歌跳舞表達自己的心情了。

漁歌唱答曲悠揚

船過半渡,舞停。忽一人在船頭用閩南語唱起漁鄉小調,聲調婉轉悠揚。曲音剛落,那船一女從人群中站起,引吭高歌,歌聲在大海中飄揚。你方唱罷我登場,漁歌唱答,引來陣陣笑聲。一位漁民向記者介紹,以前迎親時新郎要帶上「唱歌婆」,用「叫白」方式(即對唱)讓新娘出來,現在很多儀式雖不是那麼嚴格了,但人們還是藉此表達自己激動愉悅的心情。

快到東升漁村碼頭時,兩船扯起一面面小小風帆,風帆上面掛一塊花布。新郎的一位香港親戚說,風帆既是緬懷祖先海上謀生故往,又寄託了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的良好祝願。

婚俗表演旺旅遊

船一抵岸,鞭炮聲響成一片。碼頭上擠滿了村裡的鄉親和外鄉遊客。女孩子們在岸邊手持彩棍,也跳起了划槳舞。兩位漁家少女一個拿一把纏着紅帶的傘,一個拿上有綠葉紅包的簸箕分開人群,登上迎親船。片刻,在傘和簸箕的遮擋之下,新郎偕頭頂紅蓋頭的新娘走出船艙。岸邊,鞭炮、鑼鼓聲響徹海濱。

新郎帶着新娘走向新家,一路上接受人們的祝賀。人們把迎親船上的那小小風帆也帶了過來,不斷地扯起放下。圍着風帆,婦女們又跳起了自創的舞蹈,笑聲連成一片,把迎親推向了高潮。記者問旁邊一位興奮的小伙子,以後結婚打不打算也用這種方式。那小伙回答說:「當然嘍,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嘛。」

據說,漁村的迎親習俗,世代沿襲200多年。旅遊局袁秀新副局長說,漁家婚俗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前來觀禮,其中有不少港澳同胞和外國友人。旅遊局已經把婚禮習俗改編成文化表演項目,為前來大亞灣旅遊的團隊演出。

客家地方劇――漢劇

漢劇與粵劇、潮劇並列為廣東三大劇種。漢劇別稱外江劇,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國牡丹」的美稱。惠陽漢劇團是在1963年以龍川的東江漢劇團為基礎,吸納了來自汕頭、韶關和梅州等地的漢劇漢樂人才組成的文化團體,曾經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蓮》、《海瑞罷官》等漢劇。該團1976年在惠州人民會場(現在花都影劇院)連續上演了《秦香蓮》47場,場場滿座,盛況空前。1984年該團撤銷。但許多藝人仍滿懷對客家傳統地方劇的執着追求,自願組建了惠州市漢劇樂研究會,力爭讓這朵客家藝術奇葩重放異彩。

客家山歌藝術風格獨特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歌詞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當地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惠陽客家山歌「日頭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轉朝,若然轉去無朝食,番薯芋仔拿兩條」。(含曲調)就被星海音樂學院溫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攬勝》一書中。良井鎮樓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編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堅持用山歌幫助農民少盲,表揚好人好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被群眾譽為「山歌王」。永湖鎮客家女歌手黃紅英更是馳名海內外的「山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愛唱歌》唱紅大江南北。

客家美食――「東江名菜」

惠州美食有三件寶:東江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尤其是梅菜扣肉在海內外頗具盛名。其實,這是東江客家人在飲食文化方面的傑作。

惠州梅菜的主要產地是矮陂鎮土橋村,種梅菜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相傳土橋梅菜是一個姓盧的客家人先種,現在該村戶戶都種,種植、加工技術很有講究,成為惠州名優土特產。惠州地域名優特產還很多,如龍門西溪竹筍、蜂蜜;博羅酥糖、麻陂肉丸,羅浮山酥醪菜、百草油,石壩三黃雞;惠東鐵涌獻蚝,高潭明姜;惠陽淡水沙梨,鎮隆荔枝等等。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來源地梅州、贛南、閩西客家的傳統,又善於吸取廣府、閩南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風采。如惠州山歌雖然源於梅州,但受當地土著歌謠的影響,曲調沒有梅州山歌那麼圓潤柔和,卻顯得高亢豪放。東江美食也獨具一格,與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土名特產

惠州地處珠江三角洲,依山傍水。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惠州物產繁多,嶺南佳果品種齊全,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其中,有不少是惠州所獨有的土特產品,成為海內外遊客必購的珍品。

惠州梅菜

惠州梅菜是惠州獨有的傳統特產。歷史悠久的惠州梅菜是惠州鄉間民用新鮮的梅菜經涼曬、精選、飄鹽等多道工序製成。自蘇東坡來惠州後,這種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被民間傳為正氣菜的梅菜由東坡傳授的東坡扣肉(梅菜扣肉)而名揚四海。由於梅菜不僅可獨成一味,又可以把梅菜作配料製成梅菜蒸豬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鮮魚等菜餚,因此,越來越受嶺南、港澳、東南亞一帶的人青睞。人們購買梅菜,除自己吃外,還經常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羅浮山酥醪萊

羅浮山酥醪菜是位於博羅境內的羅浮山酥醪村出品的乾菜,又名仙人菜。由於地處羅浮山北峰的酥醪村有着土質肥沃,氣候獨特、水源無污染等特點,加上酥醪村人製作乾菜的獨特手法,所以酥醪菜具有味美、纖維質少、用量少等特點,是煲湯的上乘配料,且有清熱、潤肺的作用。數百年來,酥醪菜一直成為喜歡煲湯的粵、港、澳及東南亞一帶民間的惠州特產。遊客來到羅浮山,總以能帶上仙人菜回家為榮。

羅浮山百草油

羅浮山百草油是由位於羅浮山腳的藥廠採集百餘種產於羅浮山的草藥,承襲古方提煉配製而成的一種藥油。由於其成份比例合理,藥性平和,氣味芬芳,藥效顯著,內服外用均可成為家居、旅遊必備的良藥。自1985年以來,年產一千多萬瓶的百草油連續兩屆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的稱號,曾飲譽國內及港澳、東南亞的百草油再創輝煌,成為最受到羅浮山旅遊者歡迎的旅遊產品。

羅浮山甜茶

羅浮山甜茶是居住在羅浮山的制茶人采天然生長在羅浮山的獨有茶種,用獨有的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特產。其味道甘甜可口,具有清涼解熱、止渴生津、開胃消滯、降膽固醇等作用。人們旅遊到羅浮山,總喜歡品償地道的羅浮山甜菜,併購買帶回自用或送親朋好友。

東江糯米酒

東江糯米酒是惠州的馳名的傳統特產。由於東江糯米酒所選用的糯米純正,加上獨特的配方,使其形成不含任何人工色素的紅色,不含任何人工調味料的甜蜜,芬芳濃郁,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是宴客送禮的佳品。

南崑山觀音菜

南崑山觀音菜是譽為回歸線的綠洲的南崑山所獨有的一種蔬菜。這種外型似蘭花葉,碧綠而無污染的觀音菜,入口先感有韭菜味,再嚼依次會感有大蒜、大蔥、微苦、甘甜的味道,具有清濕排瘀的功效。由於品償觀音菜時,要求吃者慢嚼細咽,因此,對面部美容有一定的好處。故到南崑山旅遊者,人人都喜歡點這道南崑山獨有的,且產量不高的菜來品償,並習慣帶少許回家自用或送親朋好友享用。

龍門竹筍

龍門是惠州的東北部山區,盛產苗竹。竹筍的苗竹盛產區的特產,每到竹筍收穫季節,竹農便到竹林挖取可加工的筍,經挑選後再加工。龍門產的筍乾色澤金黃,香甜爽滑,用作各種肉類的配料,其味特佳。現經加工的龍門竹筍,極為方便遊客攜帶和儲存。龍門產的竹筍,尤以西溪河一帶產的最佳。

龍門竹牙籤

龍門竹牙籤是近年來遠銷全國各地,出口港澳、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馳名特產。由於其選料上乘,品種齊全,價格合理,方便攜帶,因而,人們到了龍門,總要帶一些龍門牙籤,既可家用,又可送友,其實用價值遠超出了牙籤本身的內涵。

龍門米粉

龍門米粉是選用優質的黃粘米作原料,用優質的山泉水和合加工精製而成,粉絲透明,幼滑、爽口,不易斷,用沸水泡片刻,加入調味品即可食用。作主食老少皆宜,作早餐更是干吃或配上上湯均可,因此,深受人們的歡迎,是不可多得的特產。

博羅酥糖

博羅酥糖是由博羅縣糖果餅乾廠選用當地產的黑白芝麻,以麥芽糖、白沙糖、麵粉等作配料,用傳統的加工工藝精製而成。有酥鬆可口、甜而不膩,價格適中,便於攜帶等特點。是只有博羅才有生產的地道特產,有羅浮山牌為正宗。

博羅涼果

惠州四時佳果品種繁多,博羅食品工業總公司根據惠州的實際,生產博羅涼果。主要產品有:陳皮梅、甘草梅、話梅姜、應子、蛇膽陳皮等百種。這些涼果,93年曾獲馬來西亞食品博覽會金虎獎,95年又獲中國優質食品獎,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港澳及東南亞,極受遊客青睞。

荔枝

荔枝是嶺南佳果中的極品。惠州荔枝更以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而聞名於世。每年農曆三月,惠州荔枝便有荔枝陸續上市,五、六月是荔枝的盛產期。屆時,果形別致,顏色鮮紅悅目,果肉狀如凝脂,清甜濃香,風味獨特的荔枝到處皆是。主要品種有:淮枝、糯米糍、桂味、黑葉、妃子笑等等。主產在惠陽、惠東、博羅和惠城區。荔枝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具有益智、開胃、補元氣之功效,因此,每到荔枝產出期,不少遊人墨客文人雅士雲集惠州,成為惠州的一大盛事。

龍眼

龍眼,又稱桂圓,和荔枝並為無患子科果樹中最優秀的果樹。龍眼不僅食味清甜,而且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每年八月份左右,有大量的鮮龍眼上市,供人們嘗鮮,除鮮食外,可加工成罐頭,煉製成圓肉。用龍眼加工製成的龍眼肉(圓肉)是病後體虛、貧血、神經衰弱和產後血虧等症的滋補佳品。惠州產的龍眼品種繁多,主產區在惠陽、惠東、博羅和惠城區。

芒果

芒果果實扁平,表皮為綠色,熟透時,表皮金黃,果肉香甜多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鮮吃有生津止渴、消暑舒神之功效。不少有心人還將其製成芒果乾、芒果葉等供不時之需。惠州產的芒果品種繁多,主產區在惠東、惠陽、博羅、惠城區。

柑桔

惠州是我國柑桔的主產地之一,可謂村村有柑桔。位於博羅楊村的柑桔場,占地89平方公里,年產量達110萬擔。每年十月,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把筐筐柑桔發運回店。購者品嘗時謂:「分甘(柑)同味,大吉(桔)大利」,至大年初一,家家更是把大桔視為珍品,以求新年大吉大利,萬事勝意。惠州產的柑、桔品種齊全,全市各縣區均有種植,是惠州的主產水果之一。其副產品主要有桔餅、鮮橙汁等。[2]

風景名勝

惠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頗多,主要景觀有惠州西湖西山頂上的泗洲塔、平湖北畔的元妙觀,城區橋西東城基3號的文筆塔、橋西上米街北門渡口所的古城牆,羅浮山中的沖虛古觀、酥醪觀,惠東平海鎮的平海古城、多祝鎮皇思揚村等。北宋時期大文豪蘇軾被貶謫到惠州留下多處遺蹟,其待妾王朝雲病逝就葬在西湖邊的孤山。[7]

羅浮山風景名勝區

羅浮山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它位於博羅縣境內,離縣城35千米,與龍門、增城接壤,方圓26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432座,主峰飛雲頂海拔1296米,飛瀑名泉980處,洞天奇觀18處,石室幽岩72個,林木品種齊全,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羅浮山又是中國道教名山,是道教中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惠州西湖原圖鏈接

西湖原是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遂成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環抱,北依東江。景區面積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淺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個別水深3至4米。

西湖由五湖、六橋、七山、十六景組成。

五湖指:平湖、豐湖、南湖、菱湖、鱷湖;

六橋指:拱北橋、西新橋、明勝橋、圓通橋、迎仙橋、煙霞橋;

十六景指:玉塔微瀾、蘇堤玩月、象嶺雲飛、榜嶺春霖、留丹點翠、花洲話雨、紅棉春醉、荔莆風清、西新避暑、孤山蘇跡、花港觀魚、飛嶺覽勝、芳華秋艷、豐山浩氣、南苑綠絮、准堤遠眺。這些景點品題精趣、與現實較為接近,更為淅外人士和國內遊客所讚譽。

西湖景區自然布局甚佳,其特色是山川透邃,幽勝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隱現於樹木蔥蘢之中,景城妙在天成,與杭州西湖相比,清朝雍正初年惠州知府吳騫有《詩西湖》詩云:「西湖西子比相當,濃抹杭州惠淡妝,惠是苧蘿里質,杭教歌舞帽君王」。故有杭州西湖為「吳宮之西子」,惠州西湖享有「苧蘿村之西子」美譽。1993年12月,西湖風景區成為全國評選的六個「環境衛生達標風景名勝區」之一。

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

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它位於龍門縣境內,距廣州97千米,與增城、從化兩市接壤。旅遊景區面積124平方公里。南崑山恰好位於北回歸線附近,主峰天堂頂海拔1228米。境內重巒疊嶂,千山萬壑、古木參天、青籮遍野。在4000多公頃自然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2500多種,經濟林木50科123屬500多種。開闢的旅遊景觀有「穿龍飛瀑」、「石河奇觀」、「盤龍古松」等30多處,被稱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龍門鐵泉

龍門鐵泉位於龍門縣龍田鎮,占地50萬平方米,其中溫泉池區8萬平方米,區內三面環山,林木蒼翠,空氣清新,環境幽雅。

龍門鐵泉有三特色。多元化的溫泉泡浴文化,溫泉池內有動感區、休閒區、養生區和趣味娛樂區等4個區域,其中養生區8個池:祛風祛濕池、護膚美容池、萬應中藥池、提神香酒池、壯腰健腎池、養心益腦池、舒筋活絡池和黃金泉天然蒸汽浴池。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主要以客家飲食為主,並配以龍門三黃鬍鬚雞、西溪筍、西林鰹魚等特色菜式。新潮時尚的居住文化,客房全部是別墅式,根據不同建築風格分為客家山莊、四合院、碉樓等樓區,大部分別墅還配有室外泳池和後花園。

龍門鐵泉含有48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元素,因含鐵量偏高而被稱作"黃金泉",泉區湧出的溫泉水溫最高達78℃。在不少地方挖2米即有溫泉湧出,儲量十分豐富。

九龍峰

九龍峰位於惠東縣城平山鎮東南14千米處,因有九山脊似9條龍而得名,又因海拔563米的主峰挺拔如筆尖,也稱尖筆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裡有以譚公祖廟為中心的10餘座廟亭,有着動人神話故事,傳說600多年前,譚公童年常在此放牧,後得道成仙,法術無邊,能伏龍馴虎、呼風喚雨,為民眾造福,受人敬仰,後人為紀念他而建造此廟亭。

九龍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古木參天,樹蔭蔽日。池清山碧,幽谷溪流,兼有秀、清、逸、媚、幽之長,為蓮花山脈山水風貌之精華。加之廟亭建於其間,景色更顯迷人。主要名勝古蹟有祖廟、文昌宮、志蔭亭、下棋亭、龍通寺等。

南崑山溫泉大觀園

南崑山溫泉大觀園位於龍門縣永漢鎮,是一家按國家4A級景區標準建造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擁有一家按國際五星級標準建造的旅遊度假酒店。

溫泉大觀園在南崑山山腳,四面環山,空氣清新。溫泉最高水溫達82°C,日涌量5000立方米,屬高硅酸鈣溫礦泉水。度假區總占地60萬多平方米,其中溫泉池區占地12萬平方米,設有日本風情、巴厘島風情、南美風情、河岸線風光、嶺南風情區5個浸泡區,功能各異、各具特色溫泉池72個。

惠州海濱溫泉

惠州海濱溫泉旅遊度假區位於惠東縣平海半島鷓鴣洞,東靠紅海灣、南門灣,西依巽寮灣、雙月灣,中國大陸唯一海龜自然保護區近在咫尺,是按國家4A景區標準設計與建設的高檔休閒度假勝地,客房全部按五星級標準裝修。首期投入使用各種特色豪華客房262間,有歐洲風格半山豪苑、海濱小築;有中式結構溫泉賓館、"稻鄉村"青年旅館等。海濱溫泉源自深海底層地熱之水,透明度好,含氡、硫酸鹽、鈣、鎂、鉀、鈉、鐵等40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元素,水溫高達70℃,日涌量4000立方米。

葉挺將軍紀念園景區

葉挺將軍紀念園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秋長,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核心區占地面積300畝,由「一軸、二水、三廣場、六景區、二十四景點」組成,包含葉挺故居、騰雲學堂、讀書亭、練武堂、育英樓、會水樓、聚源堂、古井等歷史建築和葉挺紀念館、葉挺銅像、牌坊、碑林、廣場、農田、果園、山林、溪流、湖泊等景點。

葉挺將軍紀念園是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將紅色文化與客家文化、僑鄉文化和綠色生態文化融合在一起,通過紀念景觀與人文展示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一代名將葉挺將軍的歷史功勳和人民心中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歷史名人

惠州名人

廖仲愷 鄧演達 廖承志  葉夢熊 葉挺 鄧承修 江逢辰

葉挺(1896—1946) 原名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陽人。1916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I919年參加援閩粵軍。同年加入國民黨。1920年後歷任粵軍第一師工兵營少校 營副、大本營警衛團第二營營長等職。1924年赴蘇聯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長、第四軍第三十四團團長、 獨立團團長。1926年率獨立團北伐,戰績輝煌,被譽為「北伐名將」。後相繼任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副師長、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師長兼武昌衛戍司令等職。 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軍前敵代總指揮、第二方面軍第十一軍長等職。同年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總指揮、廣州蘇維埃政府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失 敗後,流亡國外。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長,領導抗敵,勳勞卓著。1940年兼任華中八路軍新四軍總指揮部總指揮。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被扣。1946年3月4日獲釋。次日致電中共中央請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即復電批准。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參考文獻

  1. 惠州概貌惠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 歷史沿革惠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發布時間:2018-02-24 09:22:17 來源:惠州市地方志辦
  3. 行政區劃惠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發布時間:2019-04-01 09:59:43 來源:市地方志
  4. 自然環境惠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發布時間:2019-02-21 17:18:24 來源:市志辦
  5. 歷史文化惠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發布時間:2019-04-23 09:51:21 來源:惠州市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