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愁》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

《愁》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春,當時杜甫寓居夔州(今重慶奉節)。詩題下自註:「強戲為吳體。」杜甫自大曆元年(766年)來到夔州,到此時已經一年有餘。一年中愁事不斷,如江草新生,喚起不斷的愁思。「強」是勉強,「戲為」是寫着玩兒。可知此詩是在無聊的時候,勉強做着玩的。

此詩通過對詩人眼前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社會形勢動盪、人民生活艱辛以及自己難以回鄉的憂思愁緒。此詩前四句主要寫景,後四句轉入抒情。體裁上雖屬七律,但全詩每句幾乎都採用拗體寫成,因此被稱為「吳體七律」。

目錄

作品原文

《愁》[1]

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盤渦鷺浴底心性,

獨樹花發自分明。十年戎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見否,人經罷病虎縱橫。

白話譯文

江邊長滿綠茸茸的細草天天逗引我愁緒更生;巫峽泠泠的流水聲卻不懂世故人情。

鷺鷥在急遽的漩渦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獨立的老樹花兒開放得十分鮮明。

十年動盪的戰亂,使天下變得一片昏暗,漂泊異鄉的人們,幾乎將要老死在孤城。

渭水秦山的長安,不知何時能再相見?如今人們都已疲病,路上卻仍是豺虎縱橫!

詞句注釋

⑴吳體:即拗體。杜甫這類七律很多,但由於這首幾乎全是拗體,所以特別標出。

⑵喚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緒。

⑶泠(líng)泠:細流水聲,寫巫峽的蕭森之氣。非世情:即不近人情。

⑷渦:水旋流形成的深渦。底心性:即什麼意思。

⑸「獨樹」句:是說花自開,不解人愁。因為詩人心煩意亂,所以覺得山水花鳥,觸目可憎可怪。

⑹十年:這裡是指自安祿山造反至此時已有十年了。

⑺異域:異鄉,這裡指夔州。因夔州地近邊荒,因此說「異域」。

⑻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⑼人今罷(pí)病:指民力疲憊衰竭。罷,同「疲」,累。虎縱橫:比喻橫徵暴斂。

名家點評

宋代蔡啟:「文章變態固亡窮盡,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子美以『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為吳體,以『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為俳諧體,……雖若為戲,然不害其格力。」(《蔡寬夫詩話》)

明代王嗣奭:「愁起於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氣,而因以拗語發之。公之拗體大都如是。此詩前四句是愁,後四句是所以愁。」(《杜臆》)

明代鍾惺:「字字性情(首句下)。」「深於觀物,心目靜甚(『盤渦鷺浴』二句下)。」(《唐詩歸》)

明代譚元春:「人只畏其險耳,『泠泠非世情」』,別自有心眼對之(『巫峽泠泠』句下)。」(《唐詩歸》)

明末清初吳喬:「『盤渦浴鷺底心性』,王建詩之祖也。」(《圍爐詩話》)

清代黃生:「此因不得歸秦,沉憂莫寫,無端對物生憎,皆是愁人實歷之境。草生花發,水流鷺浴,皆喚愁之具。下三句,特變文言之耳。愁從中來,非物之故,則亦強戲言之而已。皮、陸集中,亦有吳體詩。乃當時俚俗為此體耳,詩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眾,時出變調,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偶發例於此,曰『戲』者,明其非正律也。」(《增訂唐詩摘鈔》)

清代浦起龍:「客阻言愁之作。『日日』而長者,既忌其形我憔悴;『泠泠』而淡者,又惱其對我寂寞:愁人聽觸,無一而可,故於『鷺浴』『花發』皆怪之。」(《讀杜心解》)

作品鑑賞

此詩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寫作者的愁懷:江邊的叢草每天在生長起來,都在喚起我的愁緒。巫峽中泠泠流水,也毫無人情,惹得不能開懷。白鷺在盤旋的水渦中洗浴,你們有些什麼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獨的樹正在開花,也只有你自己高興。這四句是描寫一個心緒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煩惱得甚至發出詛咒。「世情」是唐宋人俗語,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這句詩里,可以講作「不討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語,用法同「何」字,是個疑問詞,即現代漢語的「什麼」。「分明」二字與杜甫在別處的用法有些不同,意義較為含糊。大約強調的是「自」字。現在釋為「自己高興」,還是揣測,恐怕似是而非。

詩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轉到抒情。詩人說,十年來兵荒馬亂,使南方成為黑暗的地區,我這個異鄉來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長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這一輩子還能再見不。因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縱橫。最後兩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艱辛,自己也無法還鄉。

這首詩意義很明顯,沒有曲折隱晦之處。前四句雖然寫景,但與《登高》《返照》二詩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寫景之中表現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觀的寫景了。每一句的藝術手法都表現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獨特用字法。末句「虎縱橫」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馬」。《杜詩鏡銓》引張璁說:「虎縱橫,謂暴斂也。時京兆用第五琦十畝稅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詩選》亦用此說作注,以為末句是「借喻苛政」。這是從詩外去找解釋,大約腦子裡先有一句「苛政猛於虎」,看到杜甫的「虎縱橫」就附會到苛政上去。於是再從唐史中尋找當時有什麼苛政。於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稅法。不知杜甫詩中屢次以豺虎比兵災。此處的「虎縱橫」顯然是照應上文的「十年戎馬」,杜甫應該不會忽然丟開上文而無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毛大可論讀《西廂記》的方法說:「詞有詞例。不稔詞例,雖引經據史,都無是處。」讀詩也是這樣。詩也有詩例,不從詩中去求解,而向詩外去引經據史,決不能正確地解得這首詩。

此詩詩體屬七言拗律。一首詩中,偶爾有一、二處平仄不合律謂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時是作者平時讀字音不準,弄錯了平仄;有些是故意的,這就稱為拗句。《愁》這首詩全是拗句,這就是吳體。這種拗法,只有在七言詩中出現,它們是律詩的形貌與古詩的聲調的混血兒。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中國故事·愛國篇(2)杜甫

歷史名人神聖杜甫

參考資料

  1. 《愁》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