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陽(廣東省地級市)

揭陽市原圖鏈接

簡介

揭陽,別稱「榕城」,廣東省省轄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榕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東鄰汕頭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1]

揭陽是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785億元,總量居粵東五市之首。

揭陽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華僑之鄉」之美稱,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著名僑鄉,有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萬人。

揭陽音樂噴泉是目前中國國內最高、最長的江上音樂噴泉。揭陽陽美玉都是中國最大最集中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有「亞洲玉都」和「中國五金基地市」之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揭陽市

面積:5240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Jieyang、Kityall、Kekyon

揭陽市行政區劃原圖鏈接

人口:595.59萬(2012年常住)

別名:亞洲玉都、五金基地市

方言:潮州話、客家語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著名景點:揭陽樓、進賢門、黃岐山、揭陽學宮、揭東萬竹園等

下轄地區: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等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政府駐地:榕城區臨江北路

火車站:揭陽站、揭陽北站、普寧站、葵潭站等

電話區號:0663

車牌代碼:粵V

郵政區碼:522000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

行政代碼:445200

市樹:榕樹

市花:蓮花

歷史沿革

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份之一,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其歷史悠久,境內榕江流域地區曾是古粵東、閩南的區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發祥地。

春秋戰國時期隸屬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遣任囂趙佗,攻取陸梁地,置桂林南海三郡,並派兵戍守五嶺。南海郡轄揭陽等六縣。揭陽縣因揭陽嶺而得名。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1年) ,分南海郡立東官郡,揭陽屬之。

東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年) ,分東官郡,以原揭陽縣地立為義安郡。轄五縣:海陽(今揭陽縣地屬之)、潮陽、綏安、海寧、義招。

以後幾經復廢,至北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福建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頭一帶。

國內最高江上音樂噴泉亮相揭陽原圖鏈接

明代揭陽屬潮州府。

清代揭陽屬惠潮嘉道潮州府。

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

1965年7月19日,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隸屬汕頭專員公署。

1975年,又從普寧縣劃出貢山、湖西、四鄉三個大隊歸屬揭西縣,屬汕頭專區管轄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84號文)批准撤銷揭陽縣,建立地級揭陽市 ,揭西縣劃屬揭陽市管轄。原揭陽縣其中15個鎮,設立揭東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東部境地而得名揭東,縣城設在曲溪街道辦事處,屬揭陽市管轄。[2]

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揭陽市揭東區,2013年3月2日正式掛牌辦公,區人民政府駐地曲溪街道。

行政區劃

揭陽市現轄榕城區、揭東區2區和惠來縣、揭西縣,代管普寧市(縣級)。並設立藍城區管理委員會、揭陽空港經濟區、普寧華僑管理區、大南山華僑管理區和大南海工業區,賦予部分縣級管理職能。全市共有63個鎮、2個鄉、22個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

揭陽市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東鄰潮州、汕頭,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 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人口673.94萬(2012年)。市區榕城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市人民政府駐榕城區臨江北路。[3]

地勢

揭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

氣候

揭陽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年太陽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間,是全國光、熱、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乾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

自然資源

境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揭陽市全市河流總長1097.5公里,年均徑流量62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4.8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16.22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的36.2%。礦產資源主要有錫、鎢、銅、鐵、金和鉀長石、花崗石、稀土、瓷土等。

揭陽全市現有森林蓄積量32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6.9%。植物種類113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20多種,如烏相、檜樹等。珍稀動物有巨蜥、穿山甲、果子狸等。名貴水產品有龍蝦、青嶼蟹、石斑魚、鮑魚等。

人口民族

揭陽市是廣東省人口較多且較為稠密的地區之一。201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682.68萬人,常住人口599.47萬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極少數的回、滿、苗、壯、黎、傣、京等少數民族。

揭陽是全國著名僑鄉,港澳台同胞和旅外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萬人。

揭陽,中華一絕的牌坊街原圖鏈接

歷史文化

方言

揭陽縣居民大部分說潮州話,小部分說客家話,還有一些外來語言。民國以前,軍政界和學校多說外江話(即北方話);民國時期,軍政界及揭陽糖廠職工多說粵語;解放後,南下幹部及其家屬多說普通話。

說潮州話的人遍布全縣二十一個區鎮,約占縣總人口的93%,多居住在平原地區,以榕城鎮的語音為標準。說客家話的約占縣總人口的6%,分布在縣境西、北山區和半山區的龍尾、玉湖、新亨、埔田、錫場等區。講粵語及普通話的人,多分布於機關、學校、工廠和其它企事業單位,約占1%。

民俗風情

婚嫁

揭陽舊時婚俗,要經問名、納吉、納彩、請期、納徵、迎親等六道程序,謂之「六禮」;有些地方有女兒出嫁前夜睡草蓆之俗,相傳此俗源自昔年一後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遺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後發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們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兒出嫁當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禮品同往男家,稱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歡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種儀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戲劇中賓相一樣的老婦女,唱四句「祝頌語」來主持,四句有約定俗成的,亦有現場自編的,大都押韻,詼諧。揭邑另有一俗,為其他地區少見,即將要結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喪(一般指長輩),則必在百日內成婚,否則要三年後方可行嫁娶之禮。

這些舊俗一些地方尚有留傳,而大多數地區已是婚事新辦,簡辦,就連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時尚也漸成風氣。

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揭陽素稱水鄉,溪澗交錯環繞,榕江南北二河、練江、龍江水深流長,河面寬闊,波平浪靜,是划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活動,歷代不衰。

揭陽龍舟,規格較為統一,在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舟長32米、寬1.5米,共設槳25對,舵一支。揭陽龍舟,造型美、氣魄大,龍頸修長,龍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節前,龍舟落水時要舉行儀式,然後進行訓練,稱「試槳」。

龍舟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勝負賽,錦標賽。清末曾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發起主持、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龍舟隊在榕江南河進行比賽,結果,揭陽棉樹紅色舟奪魁,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1980年「龍舟賽」被國家體委定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揭陽龍舟賽更為活躍。

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爐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相傳英歌舞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隊分前棚後棚,前棚一般由36個人組成,大型的由108人組成,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一步一呼,隊列變化或「長蛇挺進」,或「雙龍出海」,「四虎並驅」,或「二龍相鬥」,翻騰穿插18套式。後棚人數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過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陽英歌舞已有300多年歷史,流行於普寧、揭東等地,以普寧的英歌舞最為聞名,被譽為「英歌舞之鄉」。1956年,普寧英歌代表隊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表演大會」,1991年6月普寧燎原鎮泥溝英歌隊應邀參加深圳荔枝節表演,9月又應邀到廣州為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賽抽籤儀式的文藝晚會演出。

揭陽水資源原圖鏈接

潮劇

潮劇,是潮汕地方劇種,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間,揭陽潮劇已有本地特有劇目《荔鏡記》、《蘇六娘》等。

潮劇流布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以及台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潮人聚居地區。唱腔是曲牌聯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的融合,保留着一唱眾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幫唱的形式。樂調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線,伴奏音樂吸收民間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等;樂器有嗩吶、笛、二弦、胡弦、揚琴等,鑼鼓有大鑼、小鑼、蘇鑼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貼、末、淨等七角,至當代發展為十種丑、七種旦、五種生、三種淨,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陽不少潮劇班,行當齊全,陣容嚴整,演藝高超,蜚聲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縣棉湖橋園的「老玉堂春」、揭東縣曲溪寨內的「老玉春香」、漁湖江夏的「老源正」等。

新中國成立後,潮劇藝術及演出活動發展神速,揭陽潮劇團《丁日昌》等劇目曾上京參加匯演並獲獎,市境內許多潮劇團也先後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既加強了僑胞思鄉凝聚力,又促進了海內外文化交流。

紙影戲

紙影戲,俗稱皮猴戲,是用皮革或紙板平面雕刻成各種人物形狀,透過燈光在棚窗紙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至清未,改影現為形現,將原皮革或紙版平面雕形改為木偶立體造型,木偶背部和兩手各穿一根鐵線,以供操縱表演。低影改為木偶,但潮人習慣仍稱為紙影戲。

紙影戲也屬地方劇種,有正音戲、潮音戲、晚清以後,揭陽紙影戲十分盛行和普及,紙影戲班多達幾百家。

紙影戲表演時,台內僅有五、七個人,包攬了生、旦、淨、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念和鼓樂,故潮俗有「手打鼓、腳打鑼、口唱歌、頭殼撞深波」之謠諺。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歷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發端於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鑑賞,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選茶,潮人最喜烏龍茶等。選水,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絞只條」炭,此炭無煙,具有炭香氣味,以此炭燒水,火勢均勻。茶具則有茶壺、茶杯、茶鍋、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選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稱為「熱罐、熱杯」,裝茶葉時,講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頂部。還有「高沖」、「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飲茶縱橫談》一書中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於潮汕工夫茶。」

潮州菜

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飪極具嶺南飲食文化特點:選料考究、製作精細、 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味、美俱全。揭陽菜以烹飪海鮮見長,湯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鮮類如:生炊龍蝦、鴛鴦膏蟹、紅燜魚翅,皆以新鮮海族為原料,清鮮甜美;清鄴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純鮮美、原汁原味。甜菜類如:縐紗蓮蓉、金瓜芋泥等,甜膩相宜甘香可口,還有素菜名品如後菇芥菜、護國菜等,素菜葷做、香爛軟滑、素而不齋,是廣東素菜類的代表。揭陽菜除了注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賞心悅目外,還很講究調味,每菜必配相應醬料佐食。此外,民間點心、小食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屬全國點心八大派系的潮州流派。

民間藝術方面,則有石雕、潮州木雕、剪紙、嵌瓷、潮劇、潮州音樂和舞獅最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滿目。

古城文化原圖鏈接

特產

乒乓粿

也稱檳醅粿,是揭陽的傳統小吃。由於潮汕話發音上的相近,潮汕民眾大致稱為「乒乓粿」。作為相傳南宋末年,戰亂四起,民不聊生,揭陽從民為抵禦飢餓,用鼠麴草混合糯米碾成糯粉,製成粿品充飢。後來,人們又用這種粉擀成皮,用爆米粉做餡,製成了獨具風味的檳醅粿。1997年,被認定為全國首批「中華名小吃」。

粿條

潮州人將用米碾成粉末後做成的食品稱為粿,粿條就是其中的一種。粿條可以有許多吃法,或炒、或湯,伴以各種配料,口味可以因人而異。其中揭陽粿條,桐坑粿條(桐杭是揭東縣的一個小村),還有汕頭牛肉粿是廣東地區聞名的美食。

蚝烙

蚝烙是揭陽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它以海產品「蚝」(即牡蠣)為主要原料,加上適量的生粉和黃花,加水拌勻,然後用慢為煎烙而成。它既可作小吃,也可入宴席。

揭西擂茶

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習俗,分為「淨茶」、「菜茶」、「飯茶」、「米骨茶」和「烳米茶」等,春節期間,有配於小吃「米呈」的「米呈茶」,還有正月初七的「七樣菜茶」和正月十五元霄節的「十五樣菜茶」。夏秋季節,天氣酷暑,人們勞作之後,經常不大想吃飯,往往以擂茶為午餐。中午時候,客人來訪,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揭西擂茶既可作主食品,又可作飲品,還可作藥飲。

其它

坪上炒茶、大洋炒茶、侶雲寺連理秋楓、奎地烏葉荔枝、鄒堂青皮梨、華清竹筍、埔田筍粿、獅頭油甘、潮州柑、竹蔗、高埔育梅、惠來菠蘿、橄欖、永華茗茶、潮州工夫茶、揭陽乒乓粿、揭陽醬油、新亨菜脯、新亨糖蔥、鹹菜、炮台南糖、棉湖瓜丁、河婆細粄、坪上青梅、五經富薑糖、線面、油炸豆乾、豆醬、榕湖牌味精、紅心胳皮蕉、珍珠糯米糰、紅燜豬腳、靖海鮑魚。

風景名勝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陽學宮、雙峰寺、萬竹園風景區、黃歧山風景區、惠來金海灣植物園、神泉海角甘泉、神泉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岩、黃光山、惠來海濱度假村、客鳥尾石筍、大庚園、惠來宋大峰祖師、揭西大洋高山旅遊度假區、龍潭崆瀑布、

石內溪冰臼群、廣德庵、潮汕守護神祖廟—霖田祖廟、百潭谷石內溪冰臼群、京明溫泉度假村、黃滿磜瀑布、大北山森林公園、普寧培豐寶塔、馬嘶岩、白水岩旅遊風景區、方耀故居德安里、林則徐紀念館、盤龍閣古寺、

城市榮譽

中國五金基地市

亞洲玉都、中國玉都

中國能源工業大縣(惠來縣)

中國優秀開發區(揭東經濟開發試驗區)

廣東省火炬計劃模具和塑料製品特色產業基地

中國塑料時尚鞋之都

著名人物

吳復古 宋代高士

郭之奇 明朝尚書

黃奇遇 明朝尚書

楊世達 清代

林德庸 武狀元

鄭大進 直隸總督

羅大綱 太平天國名將

翁照垣 抗日名將

薛侃 明代大儒

曾習經 清末嶺南大詩人

許地山 (落花生)民國著名學者、作家

洪子誠 現代大學。

楊遵儀 (1908.10.7~2009.9.17)揭東人。地層古生物學家。溫家寶在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構造專業學習時的導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對無脊椎古生物的門類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對腕足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的研究造詣頗深。組織領導了對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生物絕滅事件的成因、二疊系與三疊系界線及其上下礦產形成規律的研究,並選擇中國南方三個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作為國際候選層型,從而推動了這一研究的深入開展。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蔡翹 (1897 10.11- 1990 07.29),生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生理科學奠基人之一。1920年代首先發現視覺與眼球運動功能的中樞部位——頂蓋前核(後稱蔡氏區)。編著中國第一本大學生理學教科書。他在中國多所著名醫學院校擔任學術領導及教學、科研工作,在神經解剖、神經傳導生理、糖代謝和血液生理等領域有許多重大發現,並為中國的航天航空航海生理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研究神經遞質中樞途徑和痛覺神經機理的科學工作者,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中腦被蓋網質、中央灰質區和前腦內側束在痛覺調製過程中的作用,並把蔡翹當年所着意描述的中腦內蓋網質一個地方稱為「蔡氏區」(Tsai’s area)。

鄭度 1936年8月出生於廣東揭西。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

黃旭華 (1926.3.12-), 廣東揭東玉湖鎮新寮村人,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1964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各項性能也均超過美國1954年的第一艘核潛艇。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麗松 (英文名:Rayson Huang),1920年出生於汕頭市,祖籍廣東汕頭揭陽縣漁湖鎮(今屬榕城區)塘埔村。華人化學家,專長為自由基化學。曾任香港大學校長。黃麗松小學、中學皆就讀於香港民生書院,父為香港民生書院創辦人。

陳小明 1961年10月5日生於廣東省揭陽縣。無機化學家。2009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寧生 1957年7月7日出生廣東普寧,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侯祥麟 曾名侯波,廣東省揭陽縣鳳江鎮(今屬揭西縣)人。中國化學工程學家,燃料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

莊世平 1911年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果隴村(今屬廣東普寧市),從1959年起,歷任第二至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六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2007年4月浦東中學新建體育館命名為「世平樓」,紀念校友莊世平。莊世平的生平拍攝成電視紀錄片,在揭陽廣播電視台播出。

孫淑偉 揭陽人,國家跳水運動員。1992年 在巴塞羅那第25屆奧運會上奪得跳台金牌,創中國在奧運跳水史上男子第一枚金牌紀錄;也是中國第一位在世界大賽上獲「三連冠」的男子跳台跳水選手。其中,1990年當選為全國最佳跳水運動員;1991年 被評為世界最佳男子跳台跳水運動員,《游泳世界》雜誌歷年來選出的最年輕的男子最佳運動員;1993年評為中國十佳運動員。

傅海峰 (1983 .8.23~)惠來縣人,國家隊羽毛球運動員。在2012年第30屆倫敦奧運會上,傅海峰與蔡贇共同合作,取得了中國在該項目上的第一塊男子雙打金牌。

許銀川 1975年8月出生,惠來縣人。 現為廣東省象棋隊運動員。「被譽為當今中國象棋之王」中國象棋特級國際大師。是繼趙國榮、呂欽之後第三位集世界、亞洲、全國冠軍於一身的「全冠王」。許銀川有「少年姜太公」之稱謂。

鄭佳欣 祖籍惠來縣,曾經主演和參演了十多部電視及電影,包括《小李飛刀》、《夢醒五棵柳》、《少年張三丰》、《低頭不見抬頭見》、《古宅魅影》等。在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中,她扮演的武林第一美女林仙兒被觀眾認可,且一路走紅。在中央八套播出的《欽差大臣》中,她又扮演崑曲名旦胭脂。

陳炳強 惠來縣人。知名影星周星馳的私人助理,在周星馳導演的電影《西遊降魔篇》中扮演豬剛鬣的人形,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杜琪峯 祖籍普寧市西隴村,出生地於中國香港,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作品亦多次在海外影展展出。第一部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以清新紀實的手法在當時的武俠片中也算獨樹一格。

丁日昌 (1823-1882),潮州名臣丁允元 後裔,祖籍海陽縣(今潮州)磷溪鎮仙田村,生於豐順縣湯坑圩金屋圍,家住揭陽榕城。清朝洋務運動主要人物,軍事家,政治家。20歲中秀才。初任江西萬安、廬陵知縣。1861年為曾國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廣東督辦厘務和火器,1864年夏任蘇淞太兵備道,次年秋調任兩淮鹽運使。1867年春升為江蘇布政使。1868年任江蘇巡撫,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撫。

參考文獻

  1. 揭陽概況揭陽市人民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7-09-16 20:56
  2. 歷史沿革和文化揭陽市人民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4-09-01 15:42
  3. 地理位置揭陽市人民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7-09-16 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