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四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中 文  名  : 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別      名 : 新四軍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之一

信      仰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領 導   人 葉挺項英陳毅劉少奇

主要戰鬥黃橋戰役皖南事變

總      部涇縣雲嶺

新四軍 ——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屬於國民政府戰鬥序列,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在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大部被俘、失散或犧牲,軍長葉挺談判時被扣,副軍長項英遇害。國民政府宣布「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番號即予撤銷」。

中國共產黨對此針鋒相對,宣布重建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重建後的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

在8年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餘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餘次,殲日偽軍31萬餘人;反頑自衛作戰3千餘次。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餘人。

番號誕生

1937年10月12日,是新四軍成立的日子。其實,10月12日只是後來議定的紀念日。新四軍的誕生,有一個複雜的相當長的談判、鬥爭過程。

八一三事變後,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團結抗日的巨大壓力之下,國民黨終於同意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編成一個軍開赴抗日前線。為減少矛盾,共產黨提議由已經不是共產黨員的北伐名將葉挺出來擔此重任。葉挺希望這支新編的部隊能夠繼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優良傳統,提議命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937年9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

1937年10月以後,葉挺、項英、陳毅等同國民黨當局就新四軍的建制、編制、幹部、裝備、經費等進行了多次協商。關於建制,國民黨當局不同意新四軍隸屬八路軍,最後議定新四軍受第三戰區指揮,在長江以北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則受第五戰區指揮。關於幹部,國民黨一再要派人擔任新四軍各支隊直到團營的軍職,理所當然被共產黨拒絕,最後的協議是在軍和支隊,可以由國民黨軍事當局派駐聯絡副官。關於裝備和經費,國民黨竟要新四軍自行解決,後來商定由第三戰區撥給,但標準略低於國民黨軍。

葉挺於1937年11月3日到延安,向中共中央報告新四軍的籌建工作。在歡迎大會上,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歡迎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葉挺表示「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11月7日,項英也到了延安,和葉挺商談。按照中共中央關於軍部暫駐武漢的意見,葉挺、項英先後到達武漢,在漢口大和街26號(今勝利街末段)籌建新四軍軍部。

經中共中央提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新四軍的其他領導人是: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改東南局)和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兩個黨的機構都由項英任書記。因此,項英實際上是新四軍政治委員。軍分會副書記是陳毅[1]。東南局副書記是曾山,後增饒漱石。

新四軍軍部在武漢只有12天,於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三眼井(今友竹路7號)。到南昌以後,軍部各部門陸續建立起來。當時國民革命軍的統一編制是軍部設8個處,新四軍有所不同的是將政工處擴大為政治部,以繼承紅軍政治工作的傳統。 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是:參謀處處長賴傳珠,秘書處處長李一氓,副官處處長黃序周,軍需處處長葉輔平,軍醫處處長沈其震,軍法處處長李一氓兼,兵站處處長張元壽,情報處處長封裔應,政治部秘書長黃誠,組織部部長李子芳,宣傳教育部部長朱鏡我,民眾運動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兼,敵軍工作部部長林植夫,戰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

由於編入新四軍的各地紅軍游擊隊正在開赴皖南和皖西集結,也為了使指揮機關儘量靠近抗日前線,新四軍軍部於1938年4月4日離開南昌,5日抵達皖南歙縣岩寺鎮,7日又到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麻村,26日進駐南陵縣土塘村,8月2日移駐徑縣雲嶺村。軍部在雲嶺近三年,直到1941年1月4日晚北移。

初期四個支隊

1938年4月間,編入新四軍的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經過長途跋涉,分別到皖南和皖西集結。全軍共10329人,但是只有6500餘支槍,許多戰士還以大刀梭標為武器。此時,新四軍轄4個支隊[2]10個團和1個特務營。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轄第一團、第二團。第一團由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傅秋濤兼,副團長江渭清。第二團由贛粵邊、湘贛邊、皖浙贛邊紅軍游擊隊和湘南遊擊區的湘粵贛游擊支隊組成,團長張正坤,副團長劉培善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轄第三團、第四團。第三團由閩西、閩贛邊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黃火星,副團長邱金聲。第四團由閩粵邊、閩西、浙南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盧勝,副團長葉道志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轄第五團、第六團。第五團由閩北游擊隊組成,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第六團由閩東遊擊隊組成,團長葉飛,副團長吳焜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蕭望東(後戴季英)。轄第七團、第八團、第九團和手槍團。第七團由鄂豫皖邊的紅軍第二十八軍一部組成,團長楊克志,政治委員曹玉福。第八團由鄂豫邊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周駿鳴,政治委員林愷。第九團由紅軍第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特務營和鄂東北獨立團組成,團長顧士多,政治委員高志榮。手槍團由紅軍第二十八軍手槍團和部分便衣隊組成,團長詹化雨,政治委員汪少川

特務營由湘南、閩中紅軍游擊隊組成。營長彭子龍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江北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省長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繫。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繫。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後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八路軍應派部隊與新四軍合力發展華中的部署。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和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先後越隴海路南下,與新四軍第6 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第5縱隊。第4縱隊執行向西防禦任務。第5縱隊執行向東發展任務。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改稱蘇北指揮部;10月在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後,與南下支援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11月17日,在江蘇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遷江蘇鹽城),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留在蘇南的新四軍第2支隊領導機關,組建了新的江南指揮部。

新四軍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到1939年底已有49901人,1940年底擴大到88744人。

重建軍部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使國民黨頑固派十分恐懼和嫉恨。1940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將反共重心從華北轉到華中,矛頭主要指向新四軍。他們先是要新四軍全部調到長江以南,隔斷新四軍與八路軍的聯繫,以便各個擊破。這一陰謀未能得逞,又要八路軍、新四軍全部開到黃河以北,企圖與日偽軍夾擊予以消滅。

1941年1月,國民黨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遇害。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在江蘇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3],以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軍部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宣告成立。隨後成立了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又稱新四軍分會,劉少奇為書記,陳毅、張雲逸、鄧子恢、賴傳珠為委員。新軍部將長江南北的新四軍和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1個獨立旅。共9萬人。

新軍部包括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軍工部財政經濟部。司令部設參謀處和作戰、偵察、通信、機要、訓練、管理科。參謀處處長先後是陳銳霆陳鍾昆。政治部設5個部處,秘書長鄧逸凡,組織部部長饒漱石(後張凱),宣傳部部長錢俊瑞,鋤奸部部長湯光恢,敵軍工作部部長劉貫一。情報部部長封裔應。供給部部長宋裕和,副部長葉進明。衛生部部長沈其震,副部長戴濟民崔義田齊仲桓。軍工部部長韓振紀,副部長吳師孟孫象涵喻篙岳。財政經濟部部長朱毅,副部長朱人俊駱耕漠。財政經濟部兼管地方的經濟工作,包括銀行和稅務,1941年8月撤銷。

新四軍組成

第一師

從蘇中到浙西

1941年2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及所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縱隊依次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葉飛,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姬鵬飛),轄第一、第二、第二團和特務營。第二旅旅長王必成,政治委員劉培善,副旅長段煥競,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陳時夫,轄第四、第五、第六團和特務營。第三旅旅長陶勇,政治委員劉先勝,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轄第七、第八、第九團和特務營。

第一師活動於東瀕黃海,西抵運河,南臨長江,北至淮安、阜寧、黃沙港一線的蘇中抗日根據地(今江蘇省鹽城、泰州、揚州、南通地區),擔負着開展蘇中抗日游擊戰爭和作為新四軍主力部隊機動作戰的任務。

為了更好地堅持蘇中的抗日鬥爭,1941年4月26日成立了蘇中軍區,領導機關由第一師兼,轄第二、第三、第四軍分區和聯抗。後來又增加了第一軍分區和在蘇南的第五、第六軍分區。蘇中軍區成立後,第一師在3個旅中各留一個主力團,即第一、第四、第七團,將其餘主力分散加強地方武裝,使蘇中各縣都有了子弟兵團。聯抗所轄部隊也於1944年10月編入地方武裝。蘇中軍區還有一支「海軍」。1942年11月組建海防團。1943年擴建為海防縱隊,負責漁場巡邏、海上運輸和組織漁民抗日。

為了準備對日進行戰略反攻,並配合盟軍在東南沿海可能實施的登陸作戰,中共中央於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團和特務第一、第四團南下,於1945年1月6日到達浙西長興縣,與第十六旅會合。2月5日成立蘇浙軍區,統一指揮蘇南、浙西、浙東的新四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未到職),參謀長劉先勝

在粟裕南下後,重組蘇中軍區領導機關,司令員管文蔚,政治委員陳丕顯,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藩,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吉洛。8月,蘇中軍區為適應大反攻的需要,新建了17個步兵團,編成3個旅。

新四軍第一師組成時共1.3萬餘人,抗日戰爭時期轉戰於蘇中、蘇南、浙西,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到對日反攻時,已發展到主力3.1萬餘人,地方武裝6000餘人。

第二師

戰鬥在淮南

1941年2月,新四軍第二師由原江北指揮部及所轄部隊改編組成,轄第四、第五、第六旅和津浦路東、津浦路西兩個聯防司令部,共1.8萬餘人。師長由副軍長張雲逸兼任,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師長羅炳輝,參謀長周駿鳴,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原第四支隊改編為第四旅,旅長梁從學,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參謀長詹化雨,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團。原第五支隊改編為第五旅,旅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旅長林英堅,參謀長黃序周,政治部主任侯政,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團。原江北游擊縱隊改編為第六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譚希林,副旅長孫仲德,副政治委員黃岩,參謀長朱紹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團。

第二師活動於東起運河,西至淮南鐵路和瓦埠湖,北臨淮河,南瀕長江的淮南抗日根據地,擔負着堅持淮南抗日游擊戰爭和對西防禦國民黨頑軍東犯的任務。

為統一指揮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地方武裝,1943年2月成立了淮南軍區,轄津浦路東軍分區和津浦路西軍分區。淮南軍區領導機關由第二師領導機關兼。此時第二師領導人均已變動:師長兼軍區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韓振紀,政治部主任蕭望東

新四軍第二師在抗日戰爭中發展壯大,到抗日戰爭勝利時,已有4個旅11個團,共3.5萬餘人,另有地方武裝1.5萬餘人。

第三師

八路軍南下部隊

根據中共中央確定的「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和「增援新四軍」的指示,八路軍先後有4支部隊越過隴海鐵路南下華中,並在1941年1月皖南事變以後編入新四軍。

1941年2月,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原第一、第二、第三支隊依次改編為第七、第八、第九旅。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文玉(即吳法憲)。第七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副旅長田維揚,參謀長黃煒華,政治部主任郭成柱,轄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團。第八旅旅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副旅長兼參謀長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轄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團。第九旅旅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參謀長楊志雅,政治部主任張震球,轄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團。

第三師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淮安、阜寧、黃沙港一線以北,東瀕黃海,西至運河的蘇北抗日根據地,擔負着堅持蘇北抗日游擊戰爭和作為新四軍主力部隊機動作戰的任務,還起着華中連結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樞紐作用。

1942年12月,蘇北抗日根據建立統一的黨政軍機構。蘇北軍區領導機關由第三師領導機關兼,領導人相同。淮海軍區和鹽阜軍區同時改為軍分區。淮海軍分區領導機關由第十旅領導機關兼。第十旅並實行主力地方化,與淮海地區的地方武裝合編為4個支隊,每個支隊轄3個小團。淮安軍分區領導機關由第八旅領導機關兼。第八旅也以第二十四團實行地方化,分編為射陽、阜寧、漣東的地方武裝。

新四軍第三師在蘇北浴血奮戰5年,主力部隊發展到2.8萬餘人,並組建了地方武裝2.2萬餘人。

第四師

淮北鐵騎

1941年2月,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第十旅由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三四四旅改編。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參謀長沈啟賢,政治部主任高農斧。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團。第十一旅由新四軍第六支隊第一、第二團合編。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副旅長張太生,參謀長鍾友松,政治部主任黎同新。轄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團。第十二旅由新四軍第六支隊第三團和第一、第二總隊各縮編的一個團合編。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政治委員賴毅,副旅長吳信容,參謀長羅保廉,政治部主任劉作孚。轄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團。另轄蕭縣獨立旅,旅長縱翰民,政治委員李忠道(李砥平),參謀長廉平,政治部主任陳其五,轄第一、第二團。

第四師共1.5萬餘人,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黃河以東,津浦鐵路兩側的淮北抗日根據地,擔負着堅持淮北抗日游擊戰爭,對西防禦國民黨軍東犯,並向河南敵後發展的任務。

1942年11月,為加強地方武裝建設,成立淮北軍區。軍區領導機關由第四師領導機關兼,司令員彭雪楓,政治委員鄧子恢,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吳芝圃。轄4個軍分區。

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縣八里莊的戰鬥中,彭雪楓英勇犧牲。張愛萍繼任第四師師長和淮北軍區司令員,韋國清任第四師副師長和淮北軍區副司令員。

新四軍第四師在抗日戰爭中堅持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共殲敵6萬餘人,主力部隊發展到3.2萬餘人,還組建了地方武裝2.3萬餘。

第五師

轉戰鄂豫皖湘贛

1941年4月5日,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後鄭位三任政治委員),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第一、第二、第三游擊縱隊,以及豫鄂邊區保安司令部,11月又組建了特務旅。第十三旅由原豫鄂挺進縱隊第二、第三、第五團編成,並依次改番號為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團。旅長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副旅長蕭遠久,參謀長黃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第十四旅由原豫鄂挺進縱隊第一團、黃岡地方武裝、第九團編成,並依次改番號為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團。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張體學,副旅長吳林煥,參謀長熊作芳,政治部主任夏農苔。第十五旅由原豫鄂挺進縱隊第六、第十、第八團編成,並依次改番號為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團。旅長王海山,政治委員周志剛,副旅長朱立文,參謀長張文津,政治部主任張執一

第一游擊縱隊由原豫鄂挺進縱隊第四團和第十團一部組成。司令員楊經曲,政治委員張執一,政治部主任王潛。轄第一、第三團。第二游擊縱隊由原豫鄂挺進縱隊第七團與信南地方武裝編成。司令員黃霖,政治委員劉子厚,參謀長余學禮,政治部主任胡任倫。轄第四、第六團。

第三游擊縱隊由鄂東地方武裝編成。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耀榜。同年11月併入特務旅。

特務旅由第四十團和第三游擊縱隊編成。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何耀榜。轄第一、第三團。1942年4月撤銷番號。

第五師建立地方武裝指揮機構,與其它師有所不同。一個不同是,早在1942年,就建立了5個軍分區,但是直到1944年10月,才有鄂豫皖湘贛軍區,統一領導各軍分區。軍區領導機關由第五師領導機關兼。

第五師活動於武漢四周,地跨鄂、豫、皖、湘、贛5省邊區,長期遠離軍部,孤懸敵後,擔負着獨立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創建和發展鄂豫邊抗日根據地的任務。新四軍第五師在抗日戰爭中對敵作戰1000餘次,殲日偽軍4.11萬餘人,創建了鄂豫皖湘贛邊區的廣大抗日根據地,主力部隊發展到4.7萬餘人,組建了民兵30餘萬人。

第六師

堅持蘇南陣地

1941年2月,新四軍第六師由蘇南的新四軍部隊編成。師長兼政治委員和政治部主任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轄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第六師活動於西起南京、蕪湖,東至淞滬,北瀕長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戰鬥在日偽的心腹地區,擔負着堅持蘇南抗日游擊戰爭的任務。

第十六旅由戰鬥在茅山地區的第二支隊改編。旅長由羅忠毅兼,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濤,參謀長王勝。轄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團。

第十八旅由戰鬥在東路地區的第三支隊改編。旅長是皖南事變中突圍來到蘇南的江渭清,政治委員溫玉成,參謀長夏光,政治部主任張英。轄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團。5月又組建了第五十一團。

第六師在抗日戰爭中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鄉」鬥爭,始終堅持蘇南陣地,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第七師

燃起皖江烽火

1941年5月1日,新四軍第七師由無為游擊縱隊、第三支隊挺進團和皖南事變突圍部隊編成。師長張鼎丞(未到職),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轄第十九旅和挺進團,共1900餘人。同年11月,也是皖南事變突圍的傅秋濤任副師長。第七師活動於東起江浦,西到岳西、宿松,南至太平、族德,北鄰合肥,長江橫貫於中的皖江抗日根據地,擔負着堅持皖南和發展皖中、皖西抗日游擊戰爭的任務。

第十九旅旅長孫仲德,政治委員曾希聖兼,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何偉兼。轄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團。1942年2月,以挺進團與桐西獨立團合編為第五十八團。

1943年3月,皖中軍區成立。軍區領導機關由第七師領導機關兼,領導人相同。此時,日軍錯誤判斷新四軍軍部已遷至皖中,因而對皖中地區實施了大規模的「掃蕩」。為適應鬥爭需要,第七師實行主力地方化,將所轄部隊和地方武裝組建為4個支隊和3個軍分區。第七師為了打破日軍和汪精衛政權的經濟封鎖,開展「貿易戰」,設法與日汪地方政府達成協議用糧食換軍用物資。

第七師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共殲日偽軍2萬餘人,主力部隊發展到2萬餘人,組建地方武裝7000餘人,堅持了皖中皖南皖西的抗日游擊戰爭,向東溝通了與第二師、第六師的聯繫,向西溝通了與第五師的聯繫,鞏固和發展了皖江抗日根據地。

浙東遊擊縱隊

1943年12月22日,新四軍軍部命令三北游擊司令部及所轄部隊正式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譚啟龍,參謀長劉亨雲,政治部主任張文碧。轄第三支隊、第五支隊、金蕭支隊、浦東支隊(後稱淞滬支隊)、三北自衛總隊、四明自衛總隊,以及教導大隊、警衛大隊、海防大隊,共2300餘人。第三支隊支隊長余龍貴,政治委員林達。第五支隊支隊長王勝,政治委員邱相田。金蕭支隊支隊長蔡群帆,政治委員楊思一。浦東支隊支隊長朱亞民,政治委員姜傑。三北自衛總隊總隊長兼政治委員王耀中。四明自衛總隊總隊長羅白樺,政治委員劉清揚

改編

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部署,以及在重慶談判中向國民黨作出的讓步,新四軍在浙東、浙西、蘇南、皖南的部隊先後北撤到長江以北地區。與此同時,新四軍軍部和3支部隊北上山東,第三師進軍東北,第五師與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等部編為中原軍區。部隊一再重新編組,序列有了很大變動。12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合併(1946年1月7日正式合併)。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副軍長兼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後增加羅炳輝),副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袁仲賢,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1946年1月7日,成立山東野戰軍,陳毅、黎玉分別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8月,陳毅司令員又兼政治委員。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下轄膠東魯中魯南濱海渤海五個二級軍區,山東野戰軍(轄第一、第二縱隊,第七、第八師),兵力約27萬人。留在華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編成了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

華中軍區於1945年10月25日成立。下轄蘇中軍區、淮南軍區及五、六、七、八軍分區。司令員張鼎丞,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粟裕、張愛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軍區兵力約13.5萬人。

華中野戰軍於1945年11月10日組成。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和特務團、炮兵團。後轄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師,第七、第九、第十縱隊,以及第十三旅。野戰軍兵力約4.7萬人。華中野戰軍在建制上屬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陳毅指揮。

新四軍第三師於1945年9月28日從蘇北起程進軍東北。1946年10月,第三師第七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十二師。新四軍第三師番號撤銷。

1946年國民黨以30萬人圍攻由新四軍第五師為主體組成的的中原軍區,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全面內戰爆發。蔣介石調動62個旅(師)約50萬人大舉進攻華東解放區。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新四軍展開蘇中七戰七捷、朝陽集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等作戰,在蘇中、蘇北、淮南、淮南、魯南等地區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約25萬人。

194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為集中使用兵力,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指揮機關應合一。據此,成立了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編為華東軍區,轄原屬新四軍的蘇北軍區、蘇中軍區、淮北支隊、淮南支隊,原屬山東軍區的魯南、魯中、膠東、渤海軍區以及濱海軍分區。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以及山東軍區所轄師旅合編為華東野戰軍,轄11個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其中原屬新四軍的是: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為第一縱隊,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和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3個團為第二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為第四縱隊,華中野戰軍第六師為第六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七師為第七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為第十一縱隊,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為第十二縱隊,華中軍區騎兵團、華中野戰軍炮兵團和山東野戰軍機關一部編成特種兵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的另兩個團和華中軍區第七軍分區騎兵大隊、洪澤湖大隊編成淮北支隊。留在淮南的華中野戰軍第二師第六旅第十六團和地方武裝編成淮南支隊。新四軍完成歷史使命,至此番號撤銷。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餘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餘次,殲日偽軍31萬餘人;反頑自衛作戰3千餘次,殲國民黨頑固派軍14萬餘人。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餘人,地方武裝9.7萬餘人,計31萬餘人;另有民兵自衛隊96萬餘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七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贛皖江浙東八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25.3萬平方公里,人口342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皖南事變

《囚歌》是共產主義戰士、軍事家葉挺皖南事變後被囚禁在重慶的渣滓洞時期作的一篇白話述志詩。這篇詩作於一九四二年。該詩分為上下兩節,全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猶如脫口而出,但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表達清晰完整。作者的高尚情操被真實的流露出來,讓讀者為之感到震撼也為詩人的高尚人格而肅然起敬。詩中所流露出的那種崇高的革命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囚歌)葉挺

(根據作者手跡抄錄)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着,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着,

一個聲音高叫着: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的知道---

人的軀體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陣亡將領

取團長以上職務[4] 1、李復,新四軍2支隊獨立2團副團長

2、周大燦,新四軍游擊支隊1團3營營長,6旅17團副團長

3、蕭國生,1939年3月7日突圍時陣亡;

4、胡發堅,新四軍一支隊參謀長

5、王赤,江抗第三路政治部副主任

6、曾昭銘,新四軍3支隊5團副團長

7、塗正坤,新四軍上校參儀

8、羅梓銘,八路軍總部少校副官

9、吳焜,歷任新四軍3支隊6團副團長,江抗副總指揮兼第二路司令員

10、漆承宏,獨立2團副參謀長

11、徐緒奎,挺進縱隊2團團長,蘇北指揮部9團團長

12、徐世奎,新四軍4支隊8團留守處政治部主任,4支隊7團政治委員

13、顧士多,新四軍4支隊9團團長,4支隊7團副團長,江北游擊縱隊2團副團長

14、劉震英,歷任新四軍1支隊2團政治處宣教股股長

15、丁宇宸,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一團隊參謀長

16、陳文甫,宿縣獨立團副團長兼1營營長,和副營長張凡錫同時陣亡;

17、田豐,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18、劉樹藩,歷任新四軍5支隊組織幹事,總支書記

19、李宗南,新四軍豫鄂游擊支隊作戰參謀

20、楊業珍,新四軍鄂東獨立團政治處主任

21、仇兆柱,安徽人民自衛軍第三直屬大隊政治指導員

22、李宗南,豫鄂游擊支隊作戰參謀

23、官楚印,獨立團團長

24、彭雪楓,新四軍第四師師長

帽徽與臂章

臂章

1938年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軍部由武漢遷至南昌,集中改編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軍長葉挺和副軍長項英指示設計新四軍臂章。當時,八路軍曾佩戴有「抗敵」兩字的臂章。美術工作者呂蒙等人受此啟發,提議新四軍臂章上畫上一個身背斗笠,左手持槍、右手指向前方的戰士,並在左下角標明「抗敵」兩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開赴前線抗日的決心。此臂章得到葉挺等新四軍指揮員的認可,成了最初的新四軍臂章。

過了一段時間,新四軍的隊伍發展了,葉挺軍長又指示設計新臂章。為反映新四軍挺進大江南北開展抗日游擊戰,新臂章以行進中的一隊新四軍為圖案,上方標有新四軍英文縮寫「N4A」,其中「N」是英文「新」的第一個字母,「A」是建制軍的代號,「N4A」合起來即為新四軍,右下方標明「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度佩用」。

此後,新四軍開闢皖南、皖東、江南、蘇北等抗日根據地,隊伍進一步壯大,1940年又設計了新臂章,正中是一戰士雙手持槍拼殺,上方加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字樣,左下方為「抗敵」兩字,右上方標明時間「1940」。

1941年年初,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國民黨頑固派以重兵設伏襲擊新四軍軍部和所屬部隊,引起全國人民的聲討。根據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在重新設計新四軍臂章時,美術工作者莊五洲在「N4A」上方左右兩角各加了一個五星,中間標明「1941」,以紀念皖南事變中的死難烈士。這個臂章不久被簡化為僅有 「N4A」字樣的藍白色臂章。由於這種臂章用石版印刷,線條簡潔流暢,配以白底藍字,醒目有力,深受戰士們歡迎,並被廣泛使用。抗戰勝利後不久,新四軍英文縮寫臂章不再使用,啟用中文"新四軍"字樣的新臂章。此臂章一直使用到1947年1月30日山東、華中兩野戰軍合併,新四軍番號撤銷。

帽徽

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誌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改換軍服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

新四軍軍歌

1939年春,新四軍為了動員廣大官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新四軍作戰方針的指示,配合部隊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鼓舞士氣,軍部首長動議創作一首新四軍軍歌。3月間,首先由陳毅寫出歌詞初稿《十年》,後經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體修改定稿,於1939年6月發表在新四軍的刊物上,署名為「集體創作,陳毅執筆」。由何士德譜曲後,這首歌就在新四軍中傳唱開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歌曲之一。這首歌以昂揚振奮的旋律,威武雄壯的氣勢,表現了新四軍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

歌曲歌詞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們的姓名;

孤軍奮鬥羅霄山上,

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

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

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

任我們縱橫的馳騁;

深入敵後百戰百勝,

洶湧着殺敵的呼聲。

要英勇衝鋒、殲滅敵寇;

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

發揮革命的優良傳統,

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鞏固團結堅決的鬥爭!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其他部隊

在國民黨軍編制中,曾先後出現過包括由南方紅軍游擊隊編成的新編第四軍在內的三支 「新編第四軍」。

鄂軍第5師組成的新編第4軍

該軍前身是鄂軍賀國光部第5師。1925年冬,賀國光率鄂軍第5師由湖北移駐河南後擴編為第15軍。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武漢,賀國光率部響應北伐。同年11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4軍,賀國光任軍長,下轄部隊編制不詳。該軍組成後編入北伐軍行列。1927年秋,該軍返回湖北進行整訓期間被唐生智部吞併,該軍番號撤消。

河南挺進軍組成的新編第4軍

該軍前身是河南挺進軍。1949年9月,陝甘川邊區綏署主任胡宗南為加強秦嶺防線的防禦,在陝南西鄉將河南挺進軍王凌雲部改編為新編第4軍,王凌雲任軍長。下轄:新編第11師,程秀芝任師長:新編第12師。梁耀庭任師長。10月,王凌雲任河南挺進軍總指揮(豫西行署主任),該軍番號撤消,其新編第11師改為河南挺進軍第1縱隊:新編第12師改為河南挺進軍第2縱隊。

1938年軍隊戰績

幾個第一次

蔣家河口戰鬥

新四軍對日軍的首次戰鬥。1938年5月12日,新四軍第4支隊第9團一部,在安徽巢縣(今合肥巢湖市)東南蔣家河口設伏。中午,日軍第6師團坂井支隊巢縣守備隊乘船至運漕河(裕溪河)西岸一帶搶掠,新四軍當即進行狙擊。

韋崗戰鬥

新四軍在長江以南對日軍的首次戰鬥。1938年6月,新四軍先遣支隊在粟裕率領下進抵南京鎮江之間,破壞了下蜀街鐵路。17日凌晨2時,先遣支隊步兵6個班,輕機槍1個班,短槍1個班,冒雨進抵鎮江東南15公里之韋崗(原稱衛崗,今屬江蘇丹徒縣)設伏。上午8時許,日軍野戰重炮兵第5旅團司令部和所屬部隊人員乘汽車自鎮江南駛,進入伏擊圈後,新四軍突然發起攻擊。

竹子崗伏擊戰

新四軍俘獲日軍軍官的首次戰鬥。1938年6月28日,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一部在江蘇省鎮江西南竹子崗孔家邊地區(今屬丹徒縣),伏擊日軍車隊及來援之日軍400餘人,斃傷日軍20餘人,俘日軍特務機關經理官弦政南,擊毀汽車6輛。

新豐車站戰鬥

新四軍的首次夜間戰鬥。新豐車站在京(南京)滬鐵路鎮江與丹陽之間,駐有日軍第15師團松野聯隊廣江中隊40多人,還有特務、漢奸、路警等,共約100餘人。1937年6月30日下午,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1營自丹陽縣延陵鎮出發,隱蔽進抵新豐車站東南18里之東風。7月1日夜11時許對駐新豐車站日軍發起突然攻擊,並與敵進行白搏鬥,殲滅日軍10餘人。又用火攻,將固守房屋的日軍30餘人全部燒死,並燒毀車站。此次戰鬥歷時1個半小時,繳獲步槍6支、刺刀6把,並和地方抗日自衛團一起破壞鐵路一段,電話杆數十根。新四軍亡士兵4人,傷幹部3人、士兵3人。

句容戰鬥

新四軍首次攻入日軍所占縣城的戰鬥。1938年8月,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為配合國民黨第79軍向蘇南丹陽、武進的進攻,決定以主力襲取江蘇省句容縣城。12日夜,第2團進抵距句容縣城約4公里之吉利隱蔽,部署兵力:第2營往東昌街,向鎮江方向警戒,破壞道路、橋樑;第3營進襲句容城北門外飛機場,並對湯山、東昌街方向實施警戒;支隊特務連配合地方武裝在天王寺至句容間之五港、雙廟、張廟一帶阻敵,並破壞公路,掩護攻城部隊;第1營乘夜暗用雲梯突入城內,順利占領東南門。第3營亦入城作戰。經巷戰,占領商會及偽自治會。日軍一部固守樓屋。新四軍放火焚燒,燒死日軍和漢奸數十人。接着又向偽縣政府及天主教堂進攻。敵負隅頑抗,新四軍以火力封鎖正面,從側面縱火焚燒。城外飛機場房屋亦被完全焚毀。攻入城內之新四軍一直堅持到13日上午9時主動撤出。此次戰鬥共斃傷日軍40餘人,繳獲步槍2支、手榴彈2箱、子彈5000餘發、其他軍用品若干。新四軍傷亡10人。

對土匪戰鬥

舒西戰鬥

新四軍在皖中舒城西打擊土匪武裝的戰鬥。1938年7月10日,新四軍第4支隊手槍團應安徽省舒城縣縣長、愛國人士陶若存的請求,星夜趕赴舒城西鄉,對盤踞張母橋、天龍庵的土匪武裝進行打擊,以開展抗日鬥爭,保護人民群眾。經激戰,殲滅土匪武裝300餘人,俘匪首羅大剛。

朱門戰鬥

新四軍在蘇南朱門打擊土匪武裝的戰鬥。1938年7月6日,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一部在第2支隊第3團配合下,在江蘇省江寧縣朱門地區對依附日軍、殘害人民、破壞抗日的土匪武裝朱永部進行攻擊,全殲該部800餘人,活捉朱永祥,將其解送國民黨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法辦。

店埠戰鬥

新四軍在皖中店埠打擊土匪武裝的戰鬥。1938年12月29日,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於安徽省合肥縣店埠鎮,對漢奸土匪武裝劉孟乙部進行打擊,活捉匪首劉孟乙,全殲該股土匪200餘人,繳獲戰馬10餘匹。新四軍傷亡戰士1人。

1938年七月到九月

京蕪鐵路伏擊戰

新四軍在皖南襲擊日軍軍用火車的戰鬥。1938年7月6日,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一部在安徽省當塗與蕪湖之間,伏擊京(南京)蕪鐵路上日軍運輸物資之火車,擊毀日軍軍車1列,繳獲大批軍用品。

新塘戰鬥

新四軍在南京郊區對日軍的伏擊戰。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缺第5連)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設伏。句容縣城駐有日軍300餘人。京句公路是敵人後方交通的生命線,運輸頻繁。10日上午,汽車9輛載日軍100餘人,並附有步兵重武器,自南京向新塘駛來。兩輛在前,其餘7輛在後方一二百米跟進。日軍一進入新四軍的伏擊圈,即遭到猛烈襲擊。日軍下車頑抗。激戰約半小時後,日軍自句容縣城和湯山鎮派出援兵500餘人,並有汽車、坦克、騎兵等,在飛機掩護下,向新四軍逼近。新四軍遂迅速轉移。此次戰鬥持續約1小時,斃傷日軍40餘人,擊毀敵汽車兩輛。新四軍無傷亡。地方武裝傷、亡1人。

小丹陽戰鬥

新四軍在皖南小丹陽一帶粉碎日軍「掃蕩」的戰鬥。1938年8月22日,日軍為保護(南京)滬、京蕪鐵路的交通運輸,集中4500餘人,在20餘架飛機及坦克、大炮掩護下,分八路向安徽當塗縣小丹陽、雞籠山一帶新四軍駐進攻。新四軍第2支隊以小部兵力進行阻擊,主力在小丹陽對敵一路給予打擊後,跳至外線,對當塗之敵和南京、江寧縣陶吳鎮等地日軍進行襲擊。第1支隊發動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對京杭、京滬、句容、丹陽等鐵路、公路展開破襲。至8月26日,日軍被迫退卻。此次戰鬥共擊斃日軍20餘人,擊傷30餘人,繳獲噴煙筒60餘個、軍用品一批,並收復了小丹陽、薛鎮、護駕墩、橫溪橋、桑園鋪、博望等地,粉碎了敵人的"「掃蕩」。新四軍無傷亡。

珥陵戰鬥

新四軍在蘇南珥陵為支援國民黨軍而對日軍的襲擊戰。1938年8月23日,國民黨第79軍進入江蘇省武進、丹陽之線。同日,金壇日軍約200人,並有輕重機槍6挺,炮2門,乘小火輪沿金丹河向北進犯。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3營為掩護友軍作戰,在日軍迫近丹陽縣之珥陵時,即向日軍進擊。第7連為突擊隊,首先在東方橋東側河邊展開:第9連配合地方游擊隊百餘人,對丹陽方向實施警戒並擔任掩護。日軍登陸後搶占高處,依託堤埂進行頑抗。新四軍利用稻田禾苗作隱蔽連續衝鋒,經5小時激戰,擊斃日軍軍官3人、士兵29人,擊傷日軍軍官2人、士兵15人,活捉日軍1人。

棋盤嶺戰鬥

新四軍在皖中棋盤嶺對日軍車隊的伏擊戰。1938年9月2日夜,新四軍第4支隊特務營和第7團第3營4個連及兩個便衣班,從掛車河出發,拂曉進抵安徽省安慶桐城公路上之棋盤嶺埋伏。3日晨9時許,日軍汽車80餘輛駛近棋盤嶺隘口。便衣班首先頭兩輛擊毀,第3輛汽車亦被集束手榴彈炸翻,後面汽車相繼停下,長約10公里;新四軍迅速出擊。日軍下車亂竄,被火力大量殺傷,其餘退至棠梨山頑抗。此次戰鬥歷時半小時,共擊毀日軍汽車50餘輛,擊斃日軍70餘人,繳獲步槍21支、子彈700餘發、小太陽旗百餘面、防毒面具20餘套、指南針20餘個、文件兩挑、照相機兩架、食品罐頭200餘箱及其他用品。新四軍亡幹部1人、班長1人,傷7人。

前隍戰鬥

新四軍在蘇南前隍反擊日軍進攻的戰鬥。1938年9月9日,日軍糾集鎮江、句容、丹陽、金壇縣城和天王寺等據點的2000餘人,分五路合圍新四軍第1支隊駐地前隍。第1支隊特連和第1團第2營進行反擊,在華山一帶粉碎日軍的合圍,斃傷日軍30餘人,第1支隊司令部旋即移至溧陽縣前馬附進的宋巷裡。

花子崗伏擊戰

新四軍在皖中花子崗對日軍車隊的一次伏擊戰。1938年9月12日,新四軍第4支隊第7團第1營在安徽省舒城至合肥公路的花子崗,對乘車前往合肥的日軍第116師團一部進行伏擊。經兩個半小時激戰,擊毀汽車41輛,擊斃日軍80餘人,繳獲步槍24支,輕機槍1挺,防毒面具12套。

鐵鋪嶺戰鬥

新四軍在皖中鐵鋪嶺對日軍的伏擊戰。1938年9月,新四軍第4支隊第7團第3營從安徽省懷寧縣東北的洪家鋪出發,進至安慶西北的鐵鋪嶺一帶活動,破壞安慶至桐城公路上日軍的運輸。13日中午11時許,從安慶方向開來日軍汽車3輛。設伏之新四軍以手榴彈將第1輛打翻在水溝內。車內日軍掙扎着爬出水溝。此時第2輛汽車駛至,日軍蜂擁下四,與水溝內爬出之日軍會合,共約20餘人,退至老陳屋頑抗。第3輛車亦開至,遭到新四軍攻擊,向後開動逃跑。設伏之新四軍迅速迂迴至老陳屋背後,將日軍完全消滅。整個伏擊戰歷時半小時,擊斃日軍分隊長1名、士兵28名,繳獲長槍28支、手槍1支、日本旗1面、軍用品一批。新四軍亡士兵4人,傷1名。

棋盤嶺第二次伏擊戰

新四軍在皖中棋盤嶺對日軍的又一次伏擊。1938年9月3日,新四軍第4支隊第7團第3營在安徽省安(慶)桐(城)公路之棋盤嶺伏擊取勝後,日軍由桐城派出裝甲車兩輛,載步兵1個中隊(100餘人),每天來往巡查桐城至新安渡間公路。新四軍第7團第3營於9月17日再次在棋盤嶺設伏。上午11時,日軍騎兵60餘人從新安渡北上,後有汽車百餘輛跟進。接着又發現楊西橋附近日軍裝甲汽車向南駛來。第3營對新安渡前來之敵堅決阻擊,重點伏擊兩輛裝甲車。第一輛被擊毀,炸死敵10餘人。第2輛的日軍倉皇下車,利用地形頑抗,雙方相持約30分鐘。新四軍從右側向敵迂迴,敵向洪家山退卻。新四軍猛追,直撲堤岸,將敵大部消。殘敵30餘人向楊西橋方向潰逃。其時,警戒班對北上的日軍騎兵以機槍猛烈射擊,阻擊敵前進。戰鬥共持續1個多小時,擊斃日軍聯隊長、中隊長等軍官4人、士兵80餘人,傷6人,擊毀裝甲車輛,斃馬4匹,繳獲步槍38支、手槍5支,左輪槍2支、軍旗12面、子彈2000餘發。戰後安桐公路5天不通車,桐山、舒城、潛山之敵被迫撤退。新四軍亡排長1人、班長1人,傷副排長以下6人。

薛埠戰鬥

新四軍在蘇南薛埠鎮一帶對日軍的襲擊戰。1938年9月20日至10月3日,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一部在江蘇省金壇縣以西薛埠鎮、天王寺一帶,對日軍第15師團一部進行襲擊,共斃傷日軍大尉中郎啟和等官兵126人,俘日軍1人。新四軍傷亡20餘人。

大官圩戰鬥

新四軍在皖南大官圩反擊日軍「掃蕩」的戰鬥。1938年9月下旬,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在安徽省當塗縣大官圩對日軍第15師團一部開展反「掃蕩」戰鬥,共斃傷日軍60餘人。

1938年十月以後

祿口戰鬥

新四軍在南京郊區祿口襲擊日軍的戰鬥。1938年10月1日夜,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第1、第8連進至江蘇江寧縣橫溪橋東北地區,準備於2日上午在祿口與秣陵之間伏擊日軍之交通運輸車隊。2日天明後,獲悉日軍汽車1輛由南京開來,已進祿口。當即派出便衣10名進入祿口,見日軍兩名在街閒遊,即舉槍射擊,斃傷其各1人。隨後尖兵排發起衝鋒。經激戰,擊斃日軍事家13人,傷2人,擊毀汽車1輛,炸毀輕機槍林彈1挺,步槍7、8支,繳獲偽軍輕機槍1挺、步槍8支。新四軍亡幹部1人、士兵6人,傷士兵2人。

無為、廬江戰鬥

新四軍在皖中無為、廬江討伐反動武裝的戰鬥。1938年10月,新四軍第4支隊根據國民黨安徽省政府電令,派出第7團、手槍團和特務營,討伐無為、廬江兩縣勾結日軍、破壞抗日的原任縣長及其反動武裝。23日上午,手槍團和特務營攻入無為縣襄安鎮,全殲駐襄安的無為縣警備司令部和保安大隊,俘警備司令等600餘人。當日下午,第7團和特務營攻入無為縣城,先後又殲5個保安大隊。11月2日深夜,攻入廬江縣城,經10小時巷戰,活捉警備司令,殲保安大隊1000餘人。兩次討伐共殲2800餘人,繳獲各種槍1600餘支。

竇樓戰鬥

新四軍游擊支隊對日軍的首次戰鬥。1938年10月,新四軍游擊支(第6支隊前身)由河南省西華縣渡黃水,越淮(陽)太(康)公路,向預定目的地鹿邑前進。其時淮陽城內駐有日偽軍200餘人,太康有日軍騎兵300餘人,其西南25里之洪山廟、四柱村亦有日軍騎兵百餘。淮太公路上常有日軍騎兵及汽車往返。10月26日,游擊支隊進抵淮陽東北50里處之竇樓及其附近宿營。27日,日軍騎兵百餘人由戴集(距竇樓18里)向游擊支隊進攻。游擊支隊以直屬隊控制竇樓,第1大隊一部占領馬菜園以北起伏地鉗制敵人,第2大隊一部向敵迎擊,以第1大隊另一部由竇樓東南向敵側擊,以第2連由西而東向敵包圍。激戰約兩小時,日軍受三面突擊,不能支持,終於被擊潰。此戰擊斃日軍少尉林津等官兵10餘人,傷敵多人,余敵逃回戴集。新四軍亡排長1人,支隊參謀長張震及參謀1人、排長1人、士兵10餘人負傷。

運漕戰鬥

新四軍在皖中進攻偽軍據點運漕鎮的戰鬥。1938年10月中旬某日凌晨4時,新四軍第4支隊第9團第2營向安徽省含山縣運漕鎮發起進攻。該鎮為長江北岸之要隘,交通發達,可控制與威脅長江和淮南鐵路,是日偽軍活動的中心點之一,駐有偽蘇皖豫三省 「剿匪」總司令郭挺所部第5支隊第1大隊3個中隊約200餘人。攻擊開始後又獲悉夜間12時有偽軍兩個中隊計150餘人開抵運漕。敵人兵力雖有增加,新四軍仍按原計劃堅決進攻,直衝北街偽軍司令部,將偽軍1個中隊完全繳械。4連繼續向東街發展,6連進襲西街偽軍大隊部,5連從東街衝進。經1個半小時激戰,天明前占領運漕鎮,擊斃偽軍50餘人,俘160餘人(內偽軍副司令1人、大隊長2人、中隊長4人、分隊長6人),繳獲步槍150支、輕機槍6挺、駁殼槍21支、日式盒子槍3支、左輪槍7支、小手槍10支、馬槍4支、軍用品一批。救出被關押群眾140餘人。新四軍無一傷亡。

馬家園戰鬥

新四軍在皖南馬家園反擊日軍進攻的戰鬥。1938年10月,溯長江西上進犯武漢之日軍為掩護航運,派出一部攻占安徽省銅陵縣大通鎮,轉犯青陽縣,與國民黨第50軍對峙。駐宣城縣灣沚鎮日軍為配合在大通沿江的「掃蕩」,向南陵縣門戶弋江鎮進攻。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第1、第3營,第6團第3營,第1支隊第1團第2營等部,為粉碎日軍進攻,並配合國民黨第50軍作戰,決心守備南陵縣夫子決、馬家園至西河一線,以運動防禦打擊進犯之敵。10月30日晨6時,與灣沚來犯之敵500餘人(內騎馬兵100餘人)激戰於清水潭,斃傷敵百餘人。8時許,又與敵激戰於紅花鋪,斃敵10餘人。11月3日,日軍增兵400餘人,分四路圍攻並占領馬家園、十甲村等地。新四軍猛烈反攻,收復了馬家園。日軍被迫退至紅錫鎮、紅花鋪兩地。3日晚,新四軍派出精悍小隊襲擊灣沚和九里山之敵,造成敵極大恐慌。4日拂曉,新四軍又襲擊紅杵樹。敵被迫於4日上午退回灣沚。此次戰鬥前後歷經6日,斃傷日軍300餘人。新四軍傷亡32人,其中亡排長1人。

1939年軍隊戰績

水陽鎮戰鬥

新四軍在皖南水陽鎮對日軍的伏擊戰。1939年1月6日下午4時許,新四軍第2支隊偵悉日軍百餘人由安徽省宣城縣北水陽鎮沿東西兩河岸北犯。下午6時,第3團第2連,第4團第1、第8、第9連共4個連,自狸頭橋附近張家村出發,以夜行軍抵達白沙里東西兩河岸設伏。另以第3團第4連隱蔽進至水陽附近,待天明敵進攻時由後尾猛襲。7日晨8時左右,日軍自東西兩岸平行北進,主力走西岸,當即遭到新四軍設伏部隊的猛烈射擊,激戰3小時,斃敵31人。殘敵向黃池鎮方向潰退,新四軍遂占領水陽鎮。

橫山(蘇南)戰鬥

新四軍在蘇南橫山地區粉碎日軍進攻的戰鬥。1939年1月8日上午7時許,侵占江蘇省江寧縣秣陵關、陶吳、小丹陽、謝村、橫溪橋各地的日軍,對駐江寧縣橫山地區的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實施分進合擊。日軍幾次發起衝鋒,皆被新四軍擊退。激戰至下午4時,日軍倉皇潰逃。新四軍乘勝將陶吳鎮偽靖隊全部繳獲。此次占戰鬥歷時5小時,斃傷日軍50餘人,俘偽軍70餘人。新四軍亡2人,傷7人。

繁昌戰鬥

新四軍第3支隊擔任皖南長江沿岸防禦任務期間的首次戰鬥。1938年11月,原駐銅陵繁昌地區的國民黨軍在日軍進攻時節節敗退,國民黨第3戰區將新四軍第3支隊從青弋江調來加強長江沿岸防禦。12月26日,第3支隊在打退日軍的 「掃蕩」後乘勝追擊,收復繁昌縣城。1939年1月10日,日軍2400餘人分多路向繁昌進攻。第3支隊第5團第2營奮起還擊,經激戰,迫敵退至馬壩。次日,日軍繼續向繁昌進攻,占領繁昌縣城。13日,第3支隊在游擊隊的配合下向敵進行反擊。日軍被迫向峨橋、橫山潰退。此次戰鬥擊斃日軍20餘人,新四軍傷亡9人。

余家店戰鬥

新四軍在豫鄂邊區對日軍的首次戰鬥。1939年1月17日,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留守處兩個連隊80餘人組成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及隨行幹部60餘人,由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出發,向湖北省信陽和應山縣交界處挺進,以創建四望山抗日根據地。2月26日,到達應山,正值日軍100餘人和偽軍一部向駐羅家廟的國民黨軍進攻,為支援友軍,獨立游擊大隊主動阻擊日軍,在余家店與敵展開激戰,堅持12個小時,將敵擊退,共擊斃日軍20餘人。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第6大隊政治委員熊作芳在戰鬥中負傷。

官陡門戰鬥

新四軍的首次長途奔襲戰鬥。1939年1月18日,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由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率領,從江蘇省高淳縣與安徽省當塗縣交界地區踏雪冒雨出發,長途奔襲安徽省蕪湖日軍飛機場附近的偽軍據點官陡門。20日傍晚到達當塗縣亭頭鎮,即派小分隊封鎖南北通路,監視黃池鎮、青山街的日軍。突擊部隊以木船、繩索渡過青山河,然後跑步奔襲,於21日凌晨4時抵近官陡門,衝進偽軍據點。此次戰鬥,從開始攻擊到解放戰鬥z約8分鐘,連同清掃戰場總共不足半小時,全殲守敵300餘人,其中俘57人,繳獲機槍4挺、長短槍70餘支。

蘆家廟戰鬥

新四軍在豫皖蘇邊區蘆家廟打擊偽軍的戰鬥。1939年1月30日,偽豫東 「剿共」第1支隊崔華山部800餘人,從亳縣商丘公路的塢牆出發,進占安徽省亳縣城東北25里之蘆家廟。新四軍游擊支隊第2營於2月8日到達蘆家廟附近,決定配合友軍打擊該敵。9日凌晨1時,第2營由距離蘆家廟12里之小奈集隱蔽前進,5連由東而西,4連、6連由南而北,向敵合擊。凌晨3時發起衝擊,敵據屋頑抗,激戰3小時,殘敵向塢牆潰逃。此次戰鬥共擊斃偽軍100餘人,繳獲步槍87支、輕機槍1挺、馬4匹、子彈千餘發、軍用品一批。新四軍亡幹部1人,傷幹部1人、士兵17人。

抗戰初期繳獲敵資最多 三官殿伏擊戰

1940年5月14日,新四軍挺進縱隊剛返回江都大橋吳家橋地區,日偽軍300多人分三路從仙女廟出發,向大橋地區猛撲。

日寇一支運輸部隊從嘶馬向大橋進發。江都縣抗日自衛總團1中隊奉命進行襲擊。謝有才中隊長率領部隊埋伏在嘶馬和大橋之間的沙畦、三官殿一線[5]。當敵軍運輸隊進入伏擊圈,戰士們奮勇爭先向敵人衝殺而去。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大部分日軍被消滅。這次戰鬥共斃傷日偽軍40餘人,俘虜2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近百件,彈藥近萬發,軍用物資60餘車,新四軍大獲全勝。同時2中隊戰士埋伏在大橋鎮南郊,襲擊了三江營來犯之敵,繳獲日軍3匹大洋馬。這是抗戰初期繳獲敵資最多的一次戰鬥。

華中反攻第一戰 車橋戰役

車橋雖今屬淮安,抗戰期間卻隸屬揚州的蘇中一分區,是寶應的重鎮,而參戰部隊也全由蘇中新四軍組成 。

1944年3月5日1時50分,第1師擔任主攻車橋的部隊採取遠程奔襲的手段,利用夜色掩護,避開日軍的外圍據點,在炮兵大隊火力的支援下,以突然迅猛的動作,從南北兩面直接攻擊並攻入車橋。經一夜激烈戰鬥,摧毀敵碉堡50餘個,全殲駐守偽軍1個大隊,並將日軍壓縮包圍於其核心工事之內。第1師部隊對車橋的進攻,震動了附近據點的日偽軍,由寶應縣城東北塔兒頭、曹甸鎮出援的日軍100餘人,進至大施河時,遭第1師警戒部隊阻擊,被迫退回。

淮陰淮安泗陽漣水等地的日軍乘裝甲車、汽車分5批向車橋增援。當第1批增援日軍進至車橋以西的蘆家灘時,遭到第1師阻援部隊的沉重打擊,被迫退入我軍預先設置的地雷區。趁着雷群爆炸之際,第1師阻擊部隊奮勇出擊,殲滅日軍240餘人。接着又給逐次增援之日軍以殲滅性打擊,迫使日軍退守在朝莊地區。6日晨,困守車橋核心工事之內負隅頑抗的殘餘日軍乘隙逃往淮安,第1師各部乘勝擴大戰果,戰至13日,相繼收復涇縣、曹甸鎮等日軍據點12個,戰役遂告結束。

車橋戰役共殲滅日軍460餘人,生俘日軍24人。同時,全殲偽軍480餘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此次戰役是抗戰以來新四軍在華中地區殲滅日軍最多的一次戰役,打通了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的聯繫,揭開了華中地區戰略反攻的序幕。

蘇中殲敵最多戰役 三垛河口伏擊戰

1945年4月28日午後2時,敵從三垛出發,前頭是日軍1個分隊,其次是偽軍1500餘人,再次是日軍兩個中隊300餘人,後衛是偽軍第87團第3營;另有3艘汽艇,拖民船20餘只,滿載輜重,船上有日軍50餘人,偽軍200餘人,與陸上部隊並進。敵進入伏擊圈後,右翼江都獨立團第3營向敵開火,第52團3個連向敵猛撲,特務第5團、江都獨立團各一部進行夾擊,將敵斷成幾小股,分頭予以殲滅。殘敵退至新莊附近。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戰鬥,一場激烈而又漂亮的伏擊戰勝利結束。這次戰鬥共殲日偽軍1800多人,其中擊斃日軍240多人、偽軍600多人,俘山本顧問等日軍7人、少將團長馬佑銘和中校副團長韓永恩以下偽軍958人。

三垛河口伏擊戰是蘇中一分區在抗日戰爭中殲滅日偽軍最多的一次戰鬥,也是蘇中地區繼車橋戰役後的又一大捷,為奪取蘇中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受到了新四軍軍部的通令嘉獎。

視頻

新四軍相關視頻

鐵的新四軍——新四軍紀念館

參考資料

  1. 新四軍正式組建,人民網
  2. 新四軍的六個支隊資料大全,中華魂網,夢幻之家,2018-04-19
  3.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重建始末,炎黃春秋,喬陽
  4. 抗日戰爭新四軍將領陣亡名單,鐵血網,在陽光下死去,2011/12/23
  5. 歷數揚州抗戰五大經典戰役 車橋戰役打響華中反攻第一槍,和訊網, 姜濤,20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