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方孝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方孝儒

(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凌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方孝孺
方孝孺 原圖鏈接 [1]
出生 1357年
浙江台州府寧海縣
逝世 1402年
直隸應天府
國籍 中國(明朝初期)
別名 齋名遜志齋,世稱正學先生
職業 翰林院文學博士
知名作品 《遜志齋集》
《方正學先生集》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人。父親方克勤,是洪武年間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傳記。方孝孺年幼時十分機警敏捷,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鄉親們稱他為「小韓愈」。成年後跟着宋濂學習,宋濂的門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連前輩的胡翰,蘇伯衡也自認不如。方孝孺反而輕視文辭寫作的學問,常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他曾因病臥床,家中糧食斷絕。僕人將情況向他報告,他笑着說:「古人三十天僅進食九次,貧窮困擾何止我家啊!」父親方克勤因「空印」事獲罪而被處死,他扶持靈柩歸鄉安葬,哀情感動了行路的人們。

步入仕途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吳沉、揭樞的推薦,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 方孝孺側身畫像 舉止就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隨後按照禮節送他回家。後來,被仇家連帶舉發,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釋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朱元璋說:「現在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授予其漢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生員講學,毫不倦怠。蜀獻王朱椿聽說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教師。他每次見面,就向世子陳說道德。蜀獻王以特殊的禮遇表示對他的敬重,把他讀書的廬捨命名為「正學」。

到朱允炆即位,徵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裁。更定職官制度時,方孝孺的官職改為文學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

輔佐建文

建文三年(1401年),燕軍攻掠大名府。朱棣聽到齊泰、黃子澄已經奔竄的消息,上書請求朱允炆命盛庸、吳傑、平安諸將停止軍事行動。方孝孺建議:「燕軍長期駐紮在大名府,天氣暑熱降雨,他們應該會不戰自疲。火速命令遼東諸將進入山海關,進攻永平府,真定府諸將過盧溝橋直搗北平,燕王他一定回軍救援。我方以大量軍隊追隨燕王之後,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結局。現在他的奏事文書恰好送到,應暫且給以答覆,文書往返時間超出一月,就會使得他的將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擊的態勢,進而消滅燕軍,就不會很費事了。」朱允炆表示贊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詔書,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岩乘車馬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讓他罷兵回歸自己的屬地。又寫下傳布的諭旨數千字交給薛岩,拿到燕軍之中,秘密散發給眾將士。薛岩到燕軍中,他將諭旨藏匿起來,不敢出示給將士們,燕王也沒有尊奉詔令。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派遣軍隊擾亂燕軍糧餉運輸線。朱棣又派遣指揮武勝上書朱允炆,伸訴以前的請求。朱允炆想要應允,方孝孺說:「此時若停止軍隊作戰,以後就難以再次凋動集中了,願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殺了武勝來,拒絕朱棣的請求。不久,燕兵搶掠了沛縣,燒毀糧船。這時候,討伐河北的軍隊疲乏無功,而德州運送糧餉的道路又被斷絕,方孝孺以此深感憂慮。由於朱棣的世子朱高熾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則狡獪譎詐,又得到朱棣的寵愛,曾想奪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謀劃用計策離間他們,造成他們內部變亂。於是將這一建議稟報朱允炆,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攜帶着有皇帝璽印的書信,前往北平賜予燕世子。世子收到書信沒有啟封,連同張安一起送往燕王軍前,方孝孺的離間計謀無法實行。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到達江北,朱允炆下詔徵集各地軍隊。方孝孺說:「事情太緊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許諾,拖延幾天,東南一帶徵募的軍隊會漸漸匯集,北方軍隊不善於駕舟操揖,決戰於江上,勝負還是難見分曉的。」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慶成郡主前往燕王軍中,陳述割地議和的條件,燕王不聽。朱允炆命眾將調集水軍於江上,而陳瑄率戰艦投降了朱棣,燕軍便渡過了長江,時間是六月乙卯日。朱允炆憂慮畏懼,有人勸他前往別的地方,圖謀復興。方孝孺堅決請求守衛南京城池以待援軍,即使事不成功,也應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門大開,燕軍入城,朱允炆自焚。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進了監獄。

被誅滅族

當初,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把方孝孺託付給朱棣,說;「南京城攻 方孝孺像 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走下臥榻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說道:「上天降下戰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奸邪的臣子如了願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麼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時年四十六歲。他的門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長方孝聞,他致力學問,舉止淳厚,先於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與方孝孺一同赴刑場,也賦詩一首而死。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中憲、中愈事先自縊身亡,兩個女兒跳進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從此也被列為禁書,永樂年間凡藏書者皆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傳世。[1]

身後之事

朱高熾即位後,吩咐禮部:「建文朝眾臣,已遭處決示眾。他們 方孝孺題跋像 的家屬淪為官籍奴僕者,都釋放為民,發還他們田地。其外親戍邊者,只留下一人於戍守之處,其餘釋放還鄉。」

萬曆十三年(1558年)三月,釋放因方孝孺獲罪而被貶謫守邊者的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有一千三百多人。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絕,無後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兒子名孝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復曾上書皇帝,請求減損信國公湯和增收的寧海縣的賦稅,被貶謫戍守慶遠衛,因編入軍籍,在誅滅方孝孺「十族」時得以免死。方孝復的兒子方琬,後來也獲釋為民。明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是方孝孺的後裔,一時士大夫們都相信了他的話,還為此纂成《歸宗錄》。不久方氏覺察到其中的虛假,告到官府,才了結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詔旨褒揚、編錄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輝祖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文學成就

方孝孺的政論文、史論、散文、詩歌俱佳,絕大部分收集在《遜志齋集》中。其文學作品,如《蚊對》、《指喻》、《越巫》、《鼻對》、《吳士》、《越車》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題鮮明,議論大膽」。這是方孝孺文學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寫的《越巫》一文,通過一個以「治鬼」術騙人的越巫,最後被人裝鬼反其道嚇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諷了社會上巫祝欺人為生的邪惡與自欺,落得個身赴黃泉的可悲結局。   

他還善於以「寓熱於冷、以形傳神」的手法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如《吳 方孝孺塑像 士》一文即屬此類。文中借張士誠的形象諷刺那些偏聽偏信、輕於用人的當權者,又借與吳士交遊的「錢塘無賴」的群體形象,揭露了浮誇之風的社會基礎。   

「選材嚴、開掘深」,這也是他文學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視為範例,其是一篇議論性散文,由敘事和論理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敘事,後一部分闡發所敘之事中蘊含的道理。借「喻」立說,兩者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第四個特點是善於借喻,運用對比寓言等寫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屬《鼻對》和《蚊對》。《蚊對》是一篇探討生活哲理的倫理散文,即事論理,從被蚊蟲叮咬這件具體的日常生活瑣事,升華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則。   

《明史》說,「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四庫全書總目》在評其文章更是「縱橫豪放,頗出入東坡、龍川之間」。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文統》等。 方孝孺所撰寫的《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收入寧海縣文物辦庫房。該書在寧海一藏家處發現,全套18本,每本書長26.5厘米、寬16.6厘米、厚1厘米,內收集有方孝孺絕大部分的政論文、史論、散文、詩歌等,其文學作品《蚊對》《指喻》《越巫》《鼻對》《吳士》《越車》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節後其書被禁,故流傳甚少。1928年,寧海鄉紳胡撝謙深感「寧海為其生長之鄉,寧海誠不可無刻本」,以成化本為底本重刊,名為《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共40卷,包括拾遺卷和附錄卷;書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內容已遠超成化本範圍。

歷史評價

朱元璋:此莊士,當老其才。

姚廣孝: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高熾: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

李贄:孝孺自幼精敏絕倫,雙眸炯炯,日讀書積寸。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

錢士升: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於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乾隆帝: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張廷玉: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蔡東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胡適:①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②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軼事典故

讀書種子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這一美譽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參姚廣孝的創意。

姚廣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請求朱棣,稱看重氣節的方孝孺不會輕易歸順,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當初是應允的,但在金鑾殿上,由於方孝孺的極不配合,朱棣滅了他的十族。

說到方孝孺,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心情都會非常沉重。惟有「讀書種子」這一美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知識改變命運,不管改朝換代,滄海桑田,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

被滅十族

歷史上只有「滅九族」的酷刑,有史以來,「滅十族」惟方孝孺與景清兩人。

朱棣即位後,請「讀書種子」、第一大儒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公告,當然為思想正統、極端忠於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絕。

因為有求方孝孺,當方孝孺批駁朱棣將篡位辨解為「法周公輔成王」時,朱棣還是保持耐性說是皇室家事,意為讓方孝孺迴避。偏偏方孝孺頂真到底,拒不同意。 初見「誅十族」於祝枝山《野記》,一般認為非正史。

《明史·方孝孺列傳》是「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也就是說明成祖只殺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根據另一則史料《立齋閒錄》裡面的記載是:「今校南京錦衣衛鎮撫司監簿除前編缺壞外所存簿籍載正學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諒經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孫起宗起成起莊小荀居安淵勝族孫崇儉等」。根據《立齋閒錄》的記載被殺的這些人都是方家父系這一系的,沒有有母系和妻系的人名被列出。與《明史》中記載的「(殺)方孝孺,並夷其族「可以相互印證。

《明史·方孝孺列傳》並未記載被滅十族,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禎《《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明史紀事本末》、明末鄉賢大家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他被滅了十族。另外,崇禎年間編纂的《熹宗實錄》也記載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還記載了當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續方姓一脈,至天啟二年,方孝孺十世孫伏闕上書以聞,得以贈恤的故事。 所謂誅十族只不過是後人為了造成戲劇性的效果,誇大事實所產生的。

家族成員

父:方克勤

兄:方孝聞

弟:方孝友

妻:鄭氏

子女:

方孝孺有二子:方中憲、方中愈,還有二女,在南京城破後,投秦淮河而死。

史書記載

•《明實錄》

•《明史·成祖本紀》

•《明史·方孝孺傳》

•《國榷》

•《明史紀事本末》

後世紀念

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後毀於戰火,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又重修,後來均遭焚毀。

1999年,雨花颱風景區特請東南大學丁宏偉教授設計修複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難600周年之際,方孝孺後人又捐款與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


參考資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骨鯁之士"方孝孺遭滅十族 正氣還是迂腐?
  2. 方孝孺的文學主張、成就與風格
  3. 寧海收入方孝孺所撰 《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
  4. 《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5. 胡適評價方孝孺犯了糊塗
  6.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
  7. 南京園林——雨花台
  8. 剛正不阿的「讀書種子」方孝孺
  9. 《大明天子》開播前的懸疑
  10. 評電視劇《鄭和下西洋》:精美的敘事 深沉的解讀
  11. 資料: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劇情梗概
  12. 《洪武三十二》分集劇情介紹
  13. 寧靜《永樂傳奇》殺青 攜手呂良偉演繹大明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