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方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方苞
方苞
出生 1668年5月25日
國籍 明末清初
職業 散文家
知名於 桐城派散文創始人[1]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里)人,生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nài]、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2]

人物簡介

方苞官至禮部右侍郎。苞生於江蘇六合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僕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後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家境日落,後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生平履歷

方苞自幼聰明,4歲能作對聯,5歲能背誦經文章句,6歲隨家由六合遷到江寧舊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歲隨父回安徽桐城參加科舉考試。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讚方苞文章是"韓歐復出,北宋後無此作也"。方苞32歲考取江南鄉試第一名。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進士第四名。時母病回鄉,未應殿試。

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發,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被株連下江寧縣監獄。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獄,定為死刑。在獄中兩年,仍堅持著作,著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極力營救,始得康熙皇帝親筆批示"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遂免死出獄,以平民身份入南書房作皇帝的文學侍從,後來又移到養蒙齋編修《樂律》。

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遷翰林院侍講學士。雍正十一年,提升為內閣學士,任禮部侍郎,充《一統志》總裁。

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穎》副總裁。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書房,充《三禮書》副總裁。乾隆四年,被譴革職,仍留三禮館修書。

乾隆七年,因病告老還鄉,乾隆帝賜翰林院侍講銜。從此,他在家閉門謝客著書,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749年9月29日)病逝。年82歲,葬於江蘇六合。

主要作品

清代散文家,江南鄉試第一名。四十五年(1706)進士,以母病歸家未出仕。五十年(1711)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牽連入獄。赦出後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時,免去旗籍,仍歸漢籍。累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時,再入南書房,任禮部右侍郎、經史館總裁等職。七年(1742)辭官歸。

方苞有些作品如《獄中雜記》,反映了封建司法制度和監獄管理的殘酷與黑暗;《送馮文子序》、《送吳平一舅氏之鉅鹿序》、《請定徵收地丁銀兩之期□子》、《請備荒政兼修地治□子》,反映了一些州縣吏治黑幕及民生疾苦,較有現實意義。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方苞著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考工記析疑》4卷、《周官辯》1卷、《儀禮析疑》17卷、《禮記析疑》46卷、《喪禮或問》1卷、《春秋比事目錄》4卷、《詩義補正》8卷、《左傳義法舉要》、《史記注補正》、《離騷正義》各1卷、《奏議》2卷、《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補遺》 14卷,另刪訂了《通志堂宋元經解》。 名篇:《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漢文帝論》、《李穆堂文集序》、《書盧象晉傳後》、《與李剛主書》、《孫征君傳》、《萬季野墓表》、《游潭柘記》等。

創立桐城派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他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他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所謂孔子"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他說:"'義'即《》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之所謂'言有序'也。意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後》)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潔",他說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沈蓮芳《書方望溪先生傳後》),他認為歸有光的散文,"其辭號雅潔,仍有近俚而傷於繁者"(《書歸震川文集後》)。又說:"凡無益於世教、人心、政法者,文雖工弗列也。"(《送李雨蒼序》)在《再與劉拙修書》中,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持論嚴而拘,但能適合清朝鞏固思想統治及文風的需要,所以其說得以流行,影響頗大。

方苞自己寫的散文,以所標"義法"及"清真雅正"為旨歸。讀經、子、史諸札記,以及《漢文帝論》、《李穆堂文集序》、《書盧象晉傳後》、《左忠毅公逸事》、《與李剛主書》、《孫征君傳》、《萬季野墓表》、《游潭柘記》等,都寫得簡練雅潔有斷制,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清代古文的新面貌。但感情比較淡泊,形象性不強,氣魄不夠宏大。袁枚譏笑他"才力薄"(《仿元遺山論詩》),姚鼐也說他:"閱太史公書(《史記》),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處、遠處、疏淡處及華麗非常處。"(《與陳石士書》)

學術主張

方苞治學宗旨,以儒家經典為基礎,尊奉程朱理學,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禮。 為人剛直,好當面斥責人之過錯,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擠。

方苞首創"義法"說,倡"道""文"統一。在《史記評語》里說:"義即《》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之所謂言有序也。以義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論文提倡"義法",為桐城派散文理論奠定了基礎。後來桐城派文章的理論,即以方苞所提倡的"義法"為綱領,繼續發展完善,於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壇的桐城派,影響深遠,一直被全國學術界重視,方苞也因此被稱為"桐城派的鼻祖"。

視頻

方苞的傳奇人生0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