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不落帝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英語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指不論何時都有領土處於白晝中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全球性霸權的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國家政體。目前西方還有嚴格物理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例如在世界各大洋保留島嶼海外領地的現代英國、法國等,在任何時候都有其領土或海外領地處於白晝中),但如果一國沒有足夠的國力去管理大片領土,也不是通常所說的傳統「日不落帝國」。

詞源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來源請求]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

兩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帝國

File:Spanish Empire-World Map.png
圖1.西班牙帝國400多年來的版圖,詳情請點擊地圖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

File:Philip II.jpg
肺力二世時期是西班牙帝國的極盛期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葡萄牙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或阻擋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開始稱霸歐洲。這表現在1525年俘虜法王的帕維亞之戰、1527年擒獲教宗羅馬之劫,確立西班牙在西歐南歐霸權地位。

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北非的長期戰爭。肺力二世時期(1556-1598年在位),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獲得了後者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菲律賓群島,甚至還一度包括台灣。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見圖1)。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1800年的西班牙帝國國土面積達1600萬平方公里。

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其海上霸權逐漸被荷蘭英國等新興海權抗衡壓制,但其仍不失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一蹶不振,從其偉大的頂點迅速跌落下來,雖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它從此在歐洲政治舞台上不再唱主角,不再成其為一個大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半島戰爭使這個老態的帝國雪上加霜,之後其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美西戰爭更給西班牙以最後一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薄西山。

大英帝國

File:Anachronous map of the British Empire.png
圖2.時間交錯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地圖上的各種顏色的意義說明如下:
1.粉紅色:1945年的英國殖民地。
2.橘紅色:英國自治領
3.橘紅色邊包圍着的粉紅色:自治領的殖民地。
4.深紅棕色:1920年喪失的地區。
5.紫色:英國保護國和在印度土邦
6.淡紫色:1705年英格蘭喪失的地區。
7.斜線:英國勢力範圍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File:Queen Victoria bw.jpg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大英帝國的極盛期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追上西班牙,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雖然之後英國的海上勢力大起大落(1609年被荷蘭超越),但17世紀下半開始,相繼在英荷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中的一系列戰役,與最強勁的對手荷蘭法國進行拉鋸戰的角力。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也就是在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威海衛岡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尼亞南非尼日利亞馬耳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見圖2),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然而對帝國的擴張也有批評的聲音。19世紀的政治家索爾斯伯利勳爵在1861年抱怨英國每年支出150萬英鎊保衛殖民地,「僅僅滋養了一大堆軍事駐地的和一種『日不落帝國』的自滿情緒。(英語:to furnish an agreeable variety of stations to our soldiers, and to indulge in the sentiment that the sun never sets on our Empire.)」一家斯里蘭卡新聞報紙引用了科爾文·R·德·西爾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國人。(英語:That's because God does not trust the British in the dark.)」[1]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掘起,加速了大英帝國的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擴展

昔日其他殖民帝國和今日英法

而「日不落帝國」一詞究其原意,則部分老牌子殖民帝國都符合條件,如葡萄牙帝國(見圖3)、荷蘭帝國(見圖4)和法蘭西殖民帝國(見圖5),在它們的領土上空太陽也不會下沉。「日不落帝國」一詞擴展應用於這些國家,則和「全球帝國」的概念相重合,即只要符合「領土上空太陽不落」條件的全球帝國都可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見圖6)或以伊麗莎白二世國家元首英聯邦王國(見圖7)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見圖8)。

美利堅合眾國

File:10kMiles.JPG
1898年政治漫畫《自此至彼相隔萬里》(Ten Thousand Miles From Tip to Tip)以白頭海雕(美國國鳥)代表美國的領土擴張至波多黎各菲律賓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日不落帝國」一詞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其應用對象明確包括了英國和美國,其意義也不僅僅表現在對領土的占有方面,而擴展到了語言(英語)、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藝術(西方藝術)領域,例如在1852年亞歷山大·坎貝爾的一次講話中。[2]隨後該詞被應用於美國的勢力範圍,一個較早的例子就是1897年的一篇文章上的「自誇」:「山姆大叔頭上的太陽永不落下。」 [3]

在近年來,該詞被轉義並引入美國的政治語言。《美國歷史導讀》一書中描述了原來的十三個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顛帝國擴張的「風頭浪尖」獨立,接着談到,然後「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今天,獨立兩個多世紀過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範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

有時候,該詞被應用於批評美帝國主義的場合,例如在約瑟夫·傑森的一本書《The Sun Never Sets: Confronting the Network of Foreign U.S. Military Bases》的標題中。但該詞也被一些人認為是正面的,例如用來肯定美國對於世界貿易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4]

在這種政治符號語言的借用中,可以比較如下的發展變化:羅馬治下的和平西班牙治下的和平不列顛治下的和平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File:GreaterAmericaMap.jpg
1899年的美國領土,包含阿拉斯加、古巴、夏威夷、菲律賓、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託管島嶼。

美利堅合眾國一詞描述美利堅合眾國自獨立以來至今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影響力及於全球之擴張。「帝國」一詞具廣狹二義。美國由於並無帝王,其國家元首亦非世襲,因此並非狹義上的帝國;但在廣義上,美國今於波多黎各美屬薩摩亞關島等境外領土,及過去在太平洋託管島嶼菲律賓等地,俱掌握其主權,因而在亦可視之為廣義帝國。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北美十三殖民地大英帝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7年,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最終擊敗英軍,迫使英國於1783年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美國獨立以後,迅速開始了對外擴張,尤其是門羅主義的提出,使美國把整個美洲當作了自家後院。從1803年至1848年,通過一系列戰爭、購買、兼併等手段,新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領土從大西洋西岸擴展到太平洋東岸。尤其是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吞併了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領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1917年加入協約國集團以對抗同盟國集團。一戰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卻帶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戰後的美國由最大的債務國變為最大的債權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並最終獲勝。二戰後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等一蹶不振,美國則一躍成為西方世界首強和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並領導北約蘇聯華約開始了冷戰。冷戰前後,美國在世界各地武裝涉入別國內政。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美國更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當今全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眾多領域的巨大優勢和強大影響力都是他國無法比擬的。[5][6][7][8][9][10][11][12][13][14][15]

注釋

  1. Peter's denial: Tiger by the tal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1-13.. Sri Lanka News. Sunday, 13 March 2005.
  2. "To Britain and America God has granted the possession of the new world; and because the sun never sets upon our religion, our language and our arts..."亞歷山大·坎貝爾的演講
  3. Kaitlyn Kaiser
  4. 例如在《時代雜誌》中談及了Ginn & Co.出版社和在網頁[1]中談及了道爾化學
  5. 大英百科 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
  6. "To Paris, U.S. Looks Like a 'Hyperpowe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7. 無論是以購買力平價或是國際匯率計算,美國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GDP、最高的軍事預算,所有數據可以在這裡這裡找到。
  8. History and the Hy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2006-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5). 
  9. Alfredo Valladão, Democratic Hegemony and American Hegemony,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6.
  10.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426.htm / 美利堅合眾國概況(美國概況)] 請檢查|url=值 (幫助). 新華網. [2006-09-03].  參數|url=值左起第63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11. Robert S. Litwak, The Imperial Republic After 9/11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12-13., The Wilson Quarterly, 2006-09-03資料,
  12. Van Ness, Peter, Hegemony, not anarchy: why China and Japan are not balancing US unipolar power.(2001), Technical Report Working papers 2001/4,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SPAS, ANU.
  13. AMERICAN PRIMAC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2006-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5). 
  14. Francis McCollum Feeley, Université Stendhal Grenoble 3 DEA Etudes Anglophone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03-28., pp. 11-12, dimension.ucsd.edu
  15. Stephen M. Walt, The Ties That Fray: WhyEurope and America Are Drifting Apart, TheNational Interest, no. 54 (Winter 1998/99), pp. 3.

參考資料

  • Armstrong, Edward (1902). The emperor Charles V.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 Black, Jeremy (1996).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atlas of warfare: Renaissance to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7033-1
  • Braudel, Fernand (1972).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trans. Siân Reynolds. New York: Harper & Row. ISBN 0-06-090566-2
  • Fernand Braudel,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part iii of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979, translated 1985.
  • Dominguez Ortiz, Antonio (1971). The golden age of Spain, 1516-165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97-00405-0
  • Edwards, John (2000). The Spain of the Catholic Monarchs, 1474-1520. New York: Blackwell. ISBN 0-631-16165-1
  • Kamen, Henry (1998). Philip of Spai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7800-5
  • Kamen, Henry (2003). Empire: How Spain Became a World Power, 1492-1763. New York: HarperCollins. ISBN 0-06-093264-3
  • Kamen, Henry (2005). Spain 1469-1714. A Society of Conflict (3r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ISBN 0-582-78464-6
  • Parker, Geoffrey (1997). The Thirty Years' War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12883-8
  • Parker, Geoffrey (1972). 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1567-1659; the logistics of Spanish victory and defeat in the Low Countries' Wa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08462-8
  • Parker, Geoffrey (1978). Philip II. Boston: Little, Brown. ISBN 0-316-69080-5
  • Parker, Geoffrey (1997).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16518-0
  • Stradling, R. A. (1988). Philip IV and the government of Spa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2333-9
  • Various (1983). Historia de la literatura espanola. Barcelona: Editorial Ariel
  • Bryant, Arthur. The History of Britain and the British Peoples, 3 vols. (London, 1984–90).
  • Ferguson, Niall.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2002),
  • Hyam, Ronald. Britain'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A Study of Empire and Expansion (Macmillan, 1993).
  • James, Lawre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St. Martin's Griffin, 1997).
  • Judd, Denis. Empire: The British Imperial Experience, From 1765 to the Present (London, 1996).
  • Lloyd; T. O.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9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Louis, William. Roger (general editor),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5 vols. (Oxford, 1998–99).
  • Marshall, P. J. (ed.),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1996).
  • Olson, James S. and Robert S. Shadl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1996
  • Smith, Simon C. British Imperialism 1750-19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brief
  • Harry Ritchie: The Last Pink Bits
  • Simon Winchester: Outposts: Travel to the Rema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published in 1985 in the UK as Outposts: Journeys to the Surviving Relics of the British Empire also in the US as The Sun Never Sets: Travels to the Remaining Outposts of the British Empire.)
  • P. McIntyre, "The Strange Death of Dominion Status",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27:2 (1999) 193-212
  • 《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英國·P.J.馬歇爾主編,樊新志惠春琳譯,世界知識出版社 ISBN 7-5012-2301-7
  • 《殖民主義史·總論卷》,高岱鄭家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59597/K·0315
  • 《西方文明史》,美國·羅伯特·E·勒納斯坦迪什·米查姆愛德華·麥克納爾·伯恩斯著,王覺非等譯,中國青年出版社 ISBN 7-5006-4251-2

參見

Template:殖民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