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行性乙型腦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日本脑炎)
前往: 導覽搜尋

流行性乙型腦炎英語:Japanese encephalitis,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譯為日本腦炎),中國大陸簡稱乙腦,是由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JEV)導致的腦實質炎症,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該病最初於1871年在德川幕府治下的日本被發現,病原體最早於1935年被日本學者分離,因此命名。

發病機制

攜帶乙型腦炎病毒的蚊蟲叮咬易感者後,病毒隨蚊蟲唾液進入人體,先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中繁殖,隨後形成病毒血症,之後的轉歸取決於病毒的數量、毒力以及人體免疫系統,以免疫功能為主要影響因素:

免疫力強者迅速消除病毒血症,病毒無機會通過血腦屏障,形成隱性感染或輕型病例。

免疫力弱,或者因高血壓、腦寄生蟲病等原因削弱血腦屏障,病毒容易侵入,形成顯性感染。由於病毒經血流播散,若侵入血腦屏障則將引起廣泛腦實質炎症。

併發症

發生率在10%左右,常見為肺炎,多因昏迷導致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因呼吸衰竭應用機械通氣繼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其次為不張、敗血症、泌尿系感染、壓瘡、深靜脈血栓形成等。重型患者尚需警惕應激性潰瘍並出血[1]

鑑別診斷

其它病毒性腦炎:僅憑臨床症狀、體徵較難鑑別,確診有賴於血清學檢查和病原學檢查。部分病毒性腦炎有特殊的抗病毒治療方法,如有條件應儘量完善病原學檢查。

化膿性腦膜炎:以腦膜炎表現為主,腦炎表現不突出,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腦脊液塗片或培養可得病原菌。流行性腦膜炎為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冬春季,大多伴發皮下出血、粘膜下出血。早期治療的化膿性腦膜炎,其腦脊液改變可酷似流行性乙型腦炎,應予注意[2]

結核性腦膜炎:起病較慢,病程長,腦膜刺激征明顯,腦實質病變較輕,常合併顱神經損害,腦脊液蛋白顯著升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顯著降低,腦脊液薄膜塗片或培養常可得到結核枝桿菌。胸片、眼底檢查常可發現結核灶。

中毒性菌痢:亦多見於夏秋季,10歲以下兒童好發,且首發症狀為高熱、意識障礙、抽搐,故極易與乙腦混淆。中毒性菌痢起病更急,無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多正常,循環衰竭出現較早(因感染性休克),可做肛拭子或生理鹽水灌腸後查大便常規,有大量白細胞、膿細胞,細菌培養得痢疾志賀菌,藉此鑑別。

上呼吸道感染:易與乙腦初期混淆。在乙腦流行季節遇到急性起病、發熱、嗜睡、頭痛、嘔吐,而無明顯上呼吸道感染徵象者,應警惕乙腦。

視頻

流行性乙型腦炎 相關視頻

傳染病及性傳播疾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高遠)
傳染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染源、臨床表現以及典型例題

參考文獻

  1.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症狀 ,太平洋親子網
  2. 化膿性腦膜炎的基本知識 ,好大夫在線,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