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易北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易北河:發源於捷克波蘭交接的蘇台德山脈,向南進入捷克,再流成一個弧形轉向西北流入德國,經漢堡流入北海,是中歐地區的主要航運河道。

易北河(Elbe)在捷克語波蘭語中稱為「拉貝河」(Labe,Łaba),都是由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的「河流」一詞演變來的。易北河發源於捷克波蘭交接的蘇台德山脈,向南進入捷克,再流成一個弧形轉向西北流入德國,經漢堡流入北海,是中歐地區的主要航運河道。

概況

易北河從河源到德國的德累斯頓為上游,在山地中河流湍急,由許多小支流匯合而成,在接近德捷邊境時河寬達140米,然後穿越一個狹窄的峽谷進入德國的平原地區。河寬達430米,到了漢堡以下為下游,河流寬達14.5公里,海輪可以經過寬闊的河道航行109公里直接到達漢堡,通過中德運河向西到達魯爾工業區,向東到達柏林。700噸的貨輪可以上溯到捷克,較小的船可以經由其支流到達布拉格

易北河的年平均流量變化較大,1926年到1965年期間,最大流量達3617秒立方米,最小只有145秒立方米,因此給航運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由於下游水位低,海潮可以直接到達漢堡,當有風暴時,洪水可以淹沒漢堡部分市區。易北河的沿岸分布着許多歐洲重要的城市。

羅馬帝國稱易北河為「阿爾比斯河」(Albis),他們試圖征服易北河流域但沒有成功。中世紀早期時易北河是查理曼帝國跟之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的東部邊界直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王朝奧托大帝征服現在的布蘭登堡附近的斯拉夫人索布人)以後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從原來的易北河推進到現今的德國波蘭邊界奧得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東線蘇聯軍隊包圍柏林後在易北河和西線美英聯軍會師。[1]

水文特徵

易北河是匯集距捷克和波蘭邊境克爾科諾謝山中許多源頭小溪而形成的。它在捷克境內流向南而轉向西,形成約362公里長的寬弧,在梅爾尼克與伏爾塔瓦河匯合,又在下方29公里處與奧赫熱河合流。然後它奔向西北,切穿風景如畫的易北河岩山而在6公里長的峽谷中進入德國。在德累斯頓和馬格德堡之間,易北河接納了許多長的支流,除黑鵲河外,皆為左岸溪流。它們是穆爾德河、薩勒河及薩勒河支流如白鵲河、溫斯特魯特河和伊爾姆河。這些左岸支流起源於奧雷山脈或圖林根林山,形成了易北河中游的流域盆地。在馬格德堡以下,易北河接納的支流大多來自右岸,其中多數發源於梅克倫堡高地。

易北河在德累斯頓下方40公里的里薩進入北德平原;到里薩之後它蜿蜒於寬廣的泛濫平原中。從一開始遠至其與穆爾德河匯流之處都有築堤。在威登堡和德紹之間的谷底變窄,寬約8公里;在北和南皆有丘陵地帶升起。從德紹至馬格德堡泛濫平原變寬,由此至海已連綿不斷地建起堰堤。從馬格德堡以下至其與哈弗爾河合流處,再從其與哈弗爾河合流處向下,易北河沿東南-西北方向流去;泛濫平原變寬,並有岔河和回水,岔河和回水的側面常堆有矮小的沙丘。自勞恩堡開始有些已被開墾的鹽鹼灘。在漢堡上方泛濫平原寬13公里,而在什列斯威-好斯敦沙丘與呂訥堡灌叢區之間泛濫平原卻變窄為6.5公里。

易北河流域及支流。

易北河河口灣本身從漢堡延至庫克斯港,長約88.5公里。大多為淤泥灘和沙灘。主河道已疏浚過並設有浮標。高潮時,河槽深約16米,南岸和左岸低矮而有沼澤,河中有沙灘;右岸雖也有沼澤,但有築堤,經過排水,土地已深耕細耨。漢堡過去是阿爾斯特河岸沼澤地上方低矮的沙丘,它已從其上發展成一個巨大的港口城市。它的現代化港口設施已擴張到易北河低洼的南岸。易北河水的流量隨流域盆地中降水量和冰雪融解量的不同而大有差異。在德累斯頓,平均流速為每秒317立方米;在河口上方約225公里的新達爾肖平均流速為每秒699立方米。雖然易北河上游在捷克和德國的蓋斯特哈赫特都建有水壩,在伏爾塔瓦河和薩勒河(在圖林根林山中)都建有大水壩;但是它們都不足以控制易北河水位的高低變化。易北河下游,自河口上溯遠至漢堡上方的蓋斯特哈赫特,是有潮水漲落的,河水常定期倒灌。漢堡平均潮高約2米,在暴風雨期間,潮水可能上漲得更高。

主要支流

易北河左岸伏爾塔瓦河(Vltava)、奧赫熱河(Ohre)、穆爾德河(Mulde)和薩勒河(Saale)等支流,右岸有伊塞河(Iser)、施瓦策埃爾斯特河(黑鵲河,Schwarze Elster)、哈弗爾河(Havel)和阿爾斯特河(Alster)等支流。 伏爾塔瓦河是易北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德國與捷克交界處的舒馬瓦山脈東南坡,河流先向東南方向流,然後轉向北流,先後接納盧日尼采(Luznice)河和貝龍卡(Berounka)河等支流,流經布拉格,最後在梅耳尼克附近從左岸注入拉貝河。全長430km,流域面積2.8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5立方米/秒,徑流量45.7億立方米。

哈弗爾河是易北河右岸最大支流,上游名叫施普雷(Spree)河,發源于波蘭-捷克-德國三國交界附近的齊陶附近,河流先向北流,在德波邊境的法蘭克福以西20km處轉向西流,經柏林,在柏林以西15km流入哈弗爾湖後才稱哈弗爾河。出湖後繼續向西流,至勃蘭登堡以後轉向北流,在哈弗爾貝格附近注入易北河。河流全長550km,流域面積2.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8.4億立方米。

易北河中下游流經德國東北部平原窪地,水流緩慢,落差較小,不適合建高壩大庫,其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捷克境內的拉貝河及支流伏爾塔瓦河上。在這兩條河上興建的壩高超過20m的大壩有7座,多為重力壩,其中庫容超過1億立方米的水庫、裝機容量超過10萬kW的水電站均在伏爾塔瓦河上,而在拉貝河上的水庫則較小,庫容都不到1億立方米。

沿岸經濟

通過易北河及其所連接的航運水道,船隻可從漢堡駛往柏林,德國東部的中段和南段,以及捷克共和國。沿在馬德堡下方不遠的中部運河、向西行駛約322公里(200哩)可通達多特蒙德-埃姆運河,重達1,000噸的拖船可駛往德國工業城市奧斯納布呂克(Osnabruck)、漢諾威、薩爾茨吉特(Salzgitter)、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派訥(Peine)、沃爾夫斯堡(Wolfsburg),還可與威悉河和萊茵河相連接。易北-哈弗爾運河可從馬德堡載貨向東駛往柏林周圍的航道,還可繼續前進遠至波蘭。基爾運河(Kiel Canal)從易北河口通向波羅的海,易北-呂貝克運河從勞恩堡出發,也可通達波羅的海。另一運河可連接易北河下游和威悉河岸的不來梅港。易北河本身通過伏爾塔瓦河可運載1,000噸拖船遠至布拉格。在德國東部,易北河可為馬德堡、舍內貝克(Schonebeck)、阿肯(Aken)、德紹、托爾高(Torgau)、里薩、德勒斯登諸河港運輸煙煤、褐煤、焦煤、金屬、鉀鹼、糧食、布匹等。雖然漢堡位於易北河口上方很遠,但它是歐洲最大的海港之一。漢堡穿越易北河的6條線路的地下鐵路隧道和多車道的地下公路隧道,都是橫貫歐洲的貨運交通中的重要環節。

在歐洲中部。上游拉貝河源出波、捷邊境蘇台德山,曲折流經捷克西北部;中、下游斜貫波德平原西部,在德國北部注入北海。全長1,165公里,流域面積14.4萬平方公里。重要支流有哈弗爾河和薩勒河。有運河分別與奧得、威悉等河相通。入海處形成2.5-15公里的河口灣,海輪上溯可達漢堡。結冰期1-3個月。河口附近年平均流量710立方米/秒。航運作用重要,從河口至科林通航940公里,皮爾納(德國)以下可通行千噸以上輪船。重要河港有德累斯頓、馬格德堡等。

歷史事件

易北河會師

1945年4月25日,一支美軍偵察隊與一隊蘇軍在易北河邊的托爾高不期而遇,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易北河會師。東西兩線並肩作戰的兩支盟軍終於實現了歷史性握手,將負隅頑抗的納粹德國攔腰截為兩段。這激動人心的一幕通過照片迅速傳遍整個世界,成為反法西斯戰爭歐洲戰場出現勝利曙光,希特勒政權即將滅亡的最廣為人知的象徵之一。

1945年3月,美英等國盟軍強渡萊茵河,向德國腹地挺進。4月,美軍在取得魯爾戰役勝利後,以每天50—80公里的速度於11日進抵易北河畔。18日,美軍第9集團軍占領易北河畔的馬格德堡。19日,英第2集團軍進抵易北河畔的勞恩堡,美第1集團軍占領萊比錫。與此同時,東線的蘇軍於4月16日從奧得河邊向西面發動強大的攻勢,開始實施攻占柏林的戰役。4月25日,美第1集團軍第69師的一部在柏林南部120公里處易北河畔的托爾高地區與蘇軍會師。美蘇雙方商定,兩軍沿易北河及其支流穆爾德河一線會合。易北河會師,把德軍截成南北兩段,反法西斯德國的東、西兩條戰線從此聯接。為慶祝盟軍易北河會師,斯大林命令莫斯科鳴放禮炮,並發表《告紅軍和盟軍書》,向紅軍和盟軍致敬。[2]

相關鏈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