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唐彬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唐彬,字儒宗,魯國鄒人也。父台,太山太守。彬有經國大度,而不拘行檢。少便弓馬,好遊獵,身長八尺,走及奔鹿,強力兼人。晚乃敦悅經史,尤明《易經》,隨師受業,還家教授,恆數百人。初為郡門下掾,轉主簿。 累遷別駕。

彬忠肅公亮,盡規匡救,不顯諫以自彰,又曾奉使詣相府計事,於時僚佐皆當世英彥,見彬莫不欽悅,稱之於文帝,薦為掾屬。帝以問其參軍孔顥,顥忌其能,良久不答。陳騫在坐,斂板而稱曰:「彬之為人,勝騫甚遠。」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論於勝。」因辟彬為鎧曹屬。帝問曰:「卿何以致辟?」對曰:「修業陋巷,觀古人之遺蹟,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帝顧四坐曰:「名不虛行。」他日,謂孔顥曰:「近見唐彬,卿受蔽賢之責矣。」

俄除尚書水部郎。泰始初,賜爵關內侯。出補鄴令,彬道德齊禮,期月化成。遷弋陽太守,明設禁防,百姓安之。以母喪去官。益州東接吳寇,監軍位缺,朝議用武陵太守楊宗及彬。武帝以問散騎常侍文立,立曰:「宗、彬俱不可失。然彬多財欲,而宗好酒,惟陛下裁之。」帝曰:「財欲可足,酒者難改。」遂用彬。尋又詔彬監巴東諸軍事,加廣武將軍。上征吳之策,甚合帝意。

後與王浚共伐吳,彬屯據衝要,甘為眾軍前驅。每設疑兵,應機制勝,陷西陵、樂鄉,多所擒獲。自巴陵、沔口以東,諸賊所聚,莫不震懼,倒戈肉袒。彬知賊寇已殄,孫皓將降,未至建鄴二百里,稱疾遲留,以示不競。果有先到者爭物,後到者爭功,於時有識莫不高彬此舉。吳平,改封上庸縣侯,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譯文

唐彬,字儒宗,魯國鄒縣人。唐彬的父親唐台,是太山太守,唐彬素來有治國的氣量,但不約束個人行為,自小熟習弓馬,喜好遊獵,身高八尺。跑起來趕得上飛奔的鹿,巨大的力量頂得上幾個人。晚年誠心修讀經史,尤其精通《易經》。曾外出隨師受業,回家後教學收徒,門徒常常達到數百人之多。起初,唐彬在本郡任門下掾,後轉任本郡主簿。屢次升遷為別駕。

唐彬忠肅公亮,(對人)盡力規勸,(對事情盡力)扶正挽救,他不公開諫諍來表現自己。曾經奉使到相府謀劃事情,當時參會的均是當世才智卓越的人才,(他們)對唐彬無不表示出佩服,他們在文帝面前稱讚他,因此唐彬被舉薦為州郡掾屬。文帝曾向參軍孔顥了解唐彬的才能,孔顥嫉妒唐彬的才能,想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回答,當時陳騫在場,於是手持手版,端持近身恭敬地對文帝說:「 唐彬為人,勝過我很遠。」文帝笑着說:「只要能和你一樣,已經是十分難得的了,更何況還要勝過你啊。」於是徵辟彬為鎧曹屬。帝問唐彬:「你憑藉什麼被徵辟?」 唐彬回答說:「在陋巷修業,遍觀古人之遺蹟,一言出口,傳滿天下,沒有言談上的過失,一行做出,傳滿天下,沒有因為行為不當而帶來怨恨厭惡。」帝環顧四座說:「傳出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又一天,對孔顥說:「近來我見到見了唐:彬,你應該受到嫉妒賢才的責備啊。」

不久後任尚書水部郎。泰始年初,賜爵關內侯。出任空缺的鄴令,唐彬用德行來引導用禮制來約束,一個月就感化民心形成良好的風氣。遷弋陽太守,明設禁防,百姓安樂處之。(後來)因為母親去世離開了官位。益州東接吳國,缺監軍,武陵太守楊宗和唐彬在當時是朝議中的熱門人選,武帝詢問散騎常侍文立意見,文立說:「楊宗和唐彬均是合適的人選,但是唐彬貪財,楊宗貪酒,請陛下自己裁定。」 武帝說:「財欲可以滿足,酒性卻難以更改。」於是武帝任用了唐彬。不久又下詔任命唐彬監督巴東諸軍事,授予廣武將軍,(武帝徵求對吳的策略時)唐彬上征伐吳國的策略,讓武帝很滿意。

後來與王浚聯合共同參與討伐吳國,唐彬屯據在衝要之地,甘願擔當眾軍的先鋒。他每每設下疑兵,隨機應變,往往起到制勝的作用,功陷西陵、樂鄉,很多俘虜是由唐彬部隊所擒獲。自巴陵、沔口往東,吳軍聚集的地方,沒有誰不震動害怕,紛紛繳械投降。唐彬知道吳軍已經快被消滅,吳帝孫皓將要投降,在離吳都建鄴二百里處,便自稱有病停留(在那),以此來表示防來表示(不與王浚)爭功。果然,先入吳都的將領爭掠財物,後至的將領爭功,當時有見識的人沒有誰不稱讚唐彬的這一舉動。吳國被平定,唐彬被改封上庸縣侯,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