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安平獻王孚

晉書·安平獻王孚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安平獻王孚,字叔達,宣帝次弟也。孚溫厚廉讓,博涉經史。漢末喪亂,與兄弟處危亡之中,簞食瓢飲,而披閱不倦。性通恕,以貞白自立,未嘗有怨於人。陳留殷武有名于海內,嘗罹罪譴,孚往省之,遂與同處分食,談者稱焉。 魏陳思王植有俊才,清選官屬,以孚為文學掾。植負才陵物,孚每切諫,初不合意,後乃謝之。遷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號哭過甚,孚諫曰:「大行晏駕,天下恃殿下為命。當上為宗廟,下為萬國,奈何效匹夫之孝乎!」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時群臣初聞帝崩,相聚號哭,無復行列。孚厲聲於朝曰:「今大行晏駕,天下震動,當早拜嗣君,以鎮海內,而但哭邪!」孚與尚書和洽罷群臣,備禁衛,具喪事,奉太子以即位,是為文帝。

孚以為擒敵制勝,宜有備預。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後除尚書右僕射,進爵昌平亭侯,遷尚書令。及大將軍曹爽擅權,李勝、何晏、鄧颺等亂政,孚不視庶事,但正身遠害而已。及宣帝誅爽,孚與景帝屯司馬門,以功進爵長社縣侯,加侍中。

時吳將諸葛恪圍新城,以孚進督諸軍二十萬防禦之。孚次壽春,遣毋丘儉、文欽等進討。諸將欲速擊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為功,且當詐巧,不可力爭也。」故稽留月余乃進軍,吳師望風而退。

及高貴鄉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屍於股,哭之慟,曰:「殺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會太后令以庶人禮葬,孚與群公上表,乞以王禮葬,從之。孚性至慎。宣帝執政,常自退損。後逢廢立之際,未嘗預謀。景文二帝以孚屬尊,不敢逼。後進封長樂公。武帝受禪,封安平王,進拜太宰,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泰始八年薨,年九十三,諡曰獻王。 (選自《晉書》,有刪改)

譯文

安平獻王司馬孚,字叔達,是西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性格溫柔敦厚清廉謙讓,廣泛涉獵經史典籍。漢朝末年政局動亂,司馬孚和他的兄弟們處在危急滅亡的時刻,生活貧窮,但他仍然堅持翻看書籍展卷閱讀。司馬孚性格豁達寬厚,憑藉忠貞清白立世,從不和別人結怨。陳留郡的殷武全國聞名,曾經遭到罪責,司馬孚前去探望他,於是和他住在一起分吃食物,談論的人很稱讚司馬孚的做法。

魏國的陳思王曹植才智卓越,精選官吏,任用司馬孚做文學援。曹植依仗才學,驕傲而看不起別人,司馬孚每次直言極諫,開始不和曹植的心意,後來曹植才向他道歉。升為太子中庶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太子曹丕號啕大哭得很厲害,司馬孚進諫說:「皇帝剛去世,天下要依靠殿下的號令。應該向上為了祖先,向下為了天下,怎麼能模仿平民百姓的孝呢!」太子過了很長時間才停下來,說:「愛卿說得對呀。」當時群臣剛聽說皇帝駕崩了,互相聚在一起痛哭,不再講究排列次序。司馬孚用嚴厲的聲音向朝臣呵斥說:「現在皇帝剛去世,天下震驚動盪,應當早立繼位的國君,來安定天下,(你們)卻只在這裡哭嗎!」司馬孚和尚書和洽一起驅散了群臣,安排好宮禁的防衛,準備好喪葬事宜,擁立太子來登基做皇帝,這就是魏文帝。

司馬孚認為要打敗敵人取得勝利,應該有準備預防。每次諸葛亮入侵關中地區,邊境的士兵不能制服敵人,京師的軍隊趕赴戰場,就趕不上戰事的時機,應該預先選拔步兵騎兵兩萬人,把他們分成兩部分,作為征討敵人的準備。又因為關中連年遭受盜賊侵略,糧食布料不夠,讓冀州的五千農民壯丁駐紮在上邽,秋冬時節練習作戰陣法,春夏時節種田桑蠶。因為這些做法關中軍隊和國家都有了盈餘,對待敵人有所準備了。後來司馬孚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晉升爵位做了昌平亭侯,升為尚書令。等到大將軍曹爽專權,李勝、何晏、鄧颺等擾亂朝政,司馬孚不管眾多的事物,只是修養身心遠離禍害罷了。等到宣帝司馬懿誅殺了曹爽,司馬孚和景帝司馬師駐軍防守司馬門,憑藉功勞晉升爵位做了長社縣侯,加封侍中。

當時吳國的將領諸葛恪圍住了新城,任用司馬孚進職督率各路軍隊二十萬人防禦他。司馬孚臨時駐紮在壽春,派毋丘儉、文欽等前去討伐。各個將領想要快速地攻打諸葛恪,司馬孚說:「進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而且應該欺騙巧詐,不要與敵人力爭。」所以故意停留了一個多月才進軍,吳國的軍隊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退兵了。

等到魏國的高貴鄉公曹髦被殺,百官都不敢前去奔喪,司馬孚抱着屍體放在大腿上,哭得非常悲慟,說:「讓陛下被殺是為臣的罪過。」上奏請求捉拿主謀者。正好太后下令按平民的禮節安葬曹髦,司馬孚和諸侯朝臣上奏章,請求改用國君的禮儀安葬,得到了批准。司馬孚性格十分謹慎。晉宣帝司馬懿執政之時,他就有意避免過多地參與權政。而後司馬氏幾次廢立皇帝,他也未參與謀劃。景帝司馬師和文帝司馬昭因司馬孚是長輩,也不敢逼迫他。後來進封他為長樂公。晉武帝司馬炎接受禪讓登基,封司馬孚為安平王,加官升爵做了太宰,拿着信物憑證、統率朝廷內外中央和地方一切與軍隊有關的事物。泰始八年去世,九十三歲,諡稱獻王。[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