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桓彝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桓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彝少孤貧,雖簞瓢,處之晏如。性通朗,早獲盛名。有人倫識鑒,拔才取士,或出於無聞,或得之孩抱,時人方之許、郭①。少與庾亮深交,雅為周顗所重。

於時王敦擅權,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職。嘗過輿縣,縣宰徐寧,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結交而別。先是,庾亮每屬彝覓一佳吏部,及至都,謂亮曰:「為卿得一吏部矣。」亮問所在,彝曰:「人所應有而不必有,人所應無而不必無。徐寧真海岱清士。」因為敘之,即遷吏部郎,竟歷顯職。

明帝將伐王敦,拜彝散騎常侍,引參密謀。及敦平,以功封萬寧縣男。丹陽尹溫嶠②上言:「宣城阻帶山川,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彝可充其選。」帝手詔曰適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須才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方今外務差輕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內外之任並非所堪但以墳柏在此郡欲暫結名義遂補彝宣城內史。在郡有惠政,為百姓所懷。

蘇峻之亂也,彝糾合義眾,欲赴朝廷。其長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擾,可案甲以須後舉。彝厲色曰:「夫見無禮於其君者,若鷹鸇之逐鳥雀。今社稷危逼,義無晏安。」乃遣將軍硃綽討賊別帥於蕪湖,破之。彝尋出石硊。會朝廷遣將軍司馬流先據慈湖,為賊所破,遂長驅徑進。彝以郡無堅城,遂退據廣德。尋王師敗績,彝聞而慷慨流涕,進屯涇縣。時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勸彝偽與通和,以紓交至之禍。彝曰:「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遣將軍俞縱守蘭石。峻遣將韓晃攻之。縱將敗,左右勸縱退軍。縱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報。吾之不可負桓侯,猶桓侯之不負國也。」遂力戰而死。晃因進軍攻彝。彝固守經年,勢孤力屈。賊曰:「彝若降者,當待以優禮。」將士多勸彝偽降,更思後舉。彝不從,辭氣壯烈,志節不撓。城陷,為晃所害,年五十三。

註:①許、郭:許劭,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曾評曹操為「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郭隗,戰國時燕國人,有勸燕王「築台而師之」以招徠賢士之美談 。②溫嶠:字泰真,亦作太真。節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四》

譯文

桓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他年少時其父就已去世而家境貧寒,雖然只能過飲食不足而清貧的生活,但也安然自若地面對。他性情豁達開朗,很早就享有美好的名聲。具備知人論世、鑑別是非、賞識人才的才華,經他選拔錄用的人才,有的是從毫不顯達時就被他提拔起來的,有的是從稚氣未脫時就被他慧眼所識的,當時的人們把他比作許劭、郭隗。他年少時與庾亮有很深的交情,向來又被周顗器重。

當時王敦專權,厭惡猜忌下屬有聲望,桓彝就稱病棄官而去。曾經過輿縣,當時是徐寧擔任縣宰,此人性情豁達開朗學識淵博,桓彝接觸他之後,很開心地在輿縣停留了多日,並與徐寧結下情誼才離去。在此之前,庾亮常叮囑桓彝幫他留意尋找一個優秀的吏部人選,等到桓彝來到京都,就對庾亮說:「我替你找到一個合適的吏部人選了。」庾亮問及此人在哪,桓彝說:「常人都有的他不一定有,常人欠缺的他卻不一定沒有。徐寧真是海內清正廉潔的人啊!」於是向庾亮陳述了徐寧的相關情況,徐寧馬上被擢升為吏部郞,最終擔任了顯要的官職。

晉明帝將要攻打王敦,就授予桓彝散騎常侍之銜,讓他參與謀劃機密之事。等到明帝蕩平了王敦,桓彝因功被封為萬寧縣男爵。丹陽尹溫嶠上書明帝說:「宣城為山川阻隔地勢險要,頻繁地經歷叛亂,應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治理,我認為桓彝可以充當這個人選。」明帝親手詔告桓彝說:「正好得到溫嶠上表進言。現在天下剛剛安定,朝廷急需用人,沒有君子,怎能有國家!如今你在外事務略輕,可留居宣城。」桓彝上疏深表謙抑之志,內外的重任自己難以承擔,只因宗族墓地在此郡,想一時交結名人義士,於是明帝補任他為宣城內史。桓彝在宣城施行惠民政策,受到百姓的感激愛戴。

蘇峻作亂,桓彝集結義兵,想趕赴朝廷。他的長史裨惠認為本郡兵少力弱,山人容易侵擾,可以按兵以待機後動。桓彝神色嚴厲地說:「見到對君主無禮的人,如同鷹鸇追逐鳥雀。眼下國家危急,從道義上講沒有偏安一隅的道理。」於是派遣將軍硃綽到蕪湖征討亂賊偏將,打敗了敵方。不久,桓彝從石硊出發。恰逢朝廷派遣將軍司馬流搶先占據慈湖,被亂賊攻破,接着又長驅直入。桓彝認為宣城不可堅守,於是退據廣德。不久朝廷軍隊大敗,桓彝聽說後慷慨流淚,進駐涇縣。當時大多數州郡派人向蘇峻表示投降,裨惠也勸桓彝假裝與蘇峻通和,用以緩解紛至沓來的禍患。桓彝說:「我蒙朝廷深厚的恩澤,義在以死相報。怎能含羞受辱與叛賊通和呢?如果不能度過難關,這是命數註定。」就派遣將軍俞縱駐守石蘭。蘇峻派韓晃攻打石蘭。俞縱眼看要失敗,他的手下勸俞縱退兵。俞縱說:「我蒙桓公厚恩,義當以死相報。我不可辜負了桓公,就像桓公不願辜負了朝廷。」於是奮力抵抗敵軍而戰死。韓晃乘勢進攻桓彝。桓彝堅守宣城一年多,勢孤力單。叛賊勸降道:「如果桓彝投降,我們會以禮相待。」桓彝手下大多勸他假裝投降,再考慮日後舉兵。桓彝沒有聽信,言辭壯烈,表現出不屈的意志和氣節。宣城被攻陷後,桓彝被韓晃殺害,年僅五十三歲。[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