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江統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江統,字應元,陳留圉人也。統靜默有遠志,時人為之語曰:「嶷然稀言江應元。」與鄉人蔡克俱知名。襲父爵,除山陰令。時關隴屢為氐、羌所擾,孟觀西討,自擒氐帥齊萬年。統深惟四夷亂華,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論》:「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於計為長。」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亂華,時服其深識。轉太子洗馬。在東宮累年,甚被親禮。及太子廢,徙許昌,賈后諷有司不聽宮臣追送。統與宮臣冒禁至伊水,拜辭道左,悲泣流漣。都官從事悉收統等付河南、洛陽獄。 付郡者,河南尹樂廣悉散遣之,系洛陽者猶未釋。都官從事孫琰說賈謐曰:「所以廢徙太子,以為惡故耳。東宮故臣冒罪拜辭,涕泣路次,不顧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釋之。」謐語洛陽令曹攄,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統作誄敘哀,為世所重。後為博士、尚書郎,參大司馬、齊王冏軍事。冏驕荒將敗,統切諫,文多不載。遷廷尉正,每州郡疑獄,斷處從輕。成都王穎請為記室,多所箴諫。以母憂去職。

服闋,為司徒左長史。東海王越為兗州牧,以統為別駕,委以州事,與統書曰:「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辟荀慈明;下車,辟孔文舉。貴州人士有堪應此者不?」統舉高平郗鑒為賢良,陳留阮修為直言,濟北程收為方正,時以為知人。尋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領國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難奔於成皋,病卒。 (節選自《晉書•江統傳》)

譯文

江統,字應元,是陳留國圉鎮人。江統性情沉靜寡言,志向遠大。當時人們給他的評價是「高峻少言的江應元。」與同鄉蔡克一樣聞名。成年後繼承他父親江祚的爵位,被任命為山陰縣令。當時,陝西、甘肅邊境不斷遭到氐、羌族的侵擾,大將軍孟觀率軍西征,親自擒拿氐族統帥齊萬年。江統深入思考東夷、西戎、北狄和南蠻擾亂中原的現象,認為在萌芽狀態時就應該杜絕,於是作《徙戎論》上奏:「這些人都可以發令派遣,讓他們回到本土,以安慰他們羈旅在外懷念故里的情思,解除我們華夏民族的小小憂患。

惠及中國,安撫四方,德澤延及永世,這才是長久之計。」但皇帝沒能採用。不超過十年,夷狄這些蠻族侵擾中原,當時的人敬服江統的遠見卓識。他改任太子洗馬。在東宮多年,很受太子親近禮遇。等到太子被廢除,遷徙到許昌,賈皇后暗示有關官員不要聽任太子的屬官追去送別。江統和太子的屬官冒着禁令到伊水,在路旁拜別,悲泣不已。都官從事(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把江統等人都抓獲交付到河南和洛陽的監獄。交付到河南郡的,河南官員樂廣把抓獲的官員都遣散了,拘系在洛陽的官員還沒有獲釋。都官從事孫琰勸說賈謐說:「廢除並遷徙太子的原因,是認為他作惡的緣故罷了。

東宮原來的屬臣冒着罪名拜別,在路上哭泣,不顧重罪,反而更彰顯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們。」賈謐告訴洛陽縣令曹攄,因此被抓獲的官員都免除牢獄之災。等到太子去世,改葬的時候,江統作誄文悼念,敘述悲哀之情,被世人敬重。後來擔任博士、尚書郎等官職,再後任大司馬齊王司馬冏參軍。司馬冏驕奢荒淫,(在討伐他的戰爭中)將要失敗,江統懇切勸諫,文章大多沒有記載。調任廷尉正,每每遇到州郡里有疑點的案件,都從輕判斷處理。成都王司馬穎請江統擔任記室(掌管章表書記文檄的官職),江統對司馬穎多有勸諫。上疏評論陸雲兄弟,語言很切要精到。因為母親病故,他去職奔喪。服喪期滿後任司徒左長史。

東海王司馬越擔任兗州長官,讓江統擔任別駕,把兗州的事務交付給江統,給江統的信說:「過去王子師到豫州當官,還未到任,就徵召了荀慈明;到任之後,就徵召了孔融。你們兗州有沒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樣賢達的人沒有?」江統推薦高平的郗鑒為賢良,陳留的阮修為直言,濟北的程收為方正。當時的人認為江統有知人之能。不久他被提升為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永嘉四年(310)避亂逃到成皋,不久病逝。[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