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王徽之傳

晉書·王徽之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王徽之,字子猷,性卓犖①不羈,初為大司馬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後作桓車騎②騎兵參軍,桓問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桓又問:「官有幾馬?」答曰:「不問馬,何由知其數?」又問:「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扳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嘗從沖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馬排入車中,謂曰:「公豈得獨擅一車!」後為黃門侍郎,未幾,棄官東歸。

子猷性愛竹,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子猷嘗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子猷、子敬③兄弟共賞《高士傳》人及《贊》。子敬賞井丹高潔,子猷云:「未若長卿慢世。」其傲達若此。後與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座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摘編自《晉書•王徽之傳》《世說新語》) [注] ①卓犖(luò):卓越出眾。②桓車騎:指車騎將軍桓沖。③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譯文

王徽之字子猷,生性高遠而不合群,不受羈絆。起初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常常蓬着頭,衣帶散亂,不管府中的公事。後來擔任車騎將軍桓沖的騎兵參軍,桓沖問:「你管理什麼部門?」徽之回答說:「好像是管馬的。」桓沖又問:「官府里多少馬?」回答說:「我不懂有關馬的事,又怎麼知道馬的匹數?」 桓沖又問:「馬匹近來死了多少?」回答說:「活馬的事還不知道,哪裡知道死馬的事!」桓沖對他說:「你到府中已經很久了,近日內應該處理政務了。」王子猷開始並沒有回答他,只是看着遠方,用手支着腮幫子說:「西山早晨很有一股清爽的空氣啊。」曾跟從桓衝出行,遇上天降暴雨,徽之就下馬擠進桓沖乘坐的車裡,對他說:「您怎麼能一個人獨占一輛車!」後來他又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不久辭官歸隱。

王子猷生性愛竹,曾經暫時借住別人的空房,隨即叫家人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一下,何必這樣麻煩!」王子猷吹口哨並吟唱了好一會,才指着竹子說:「怎麼可以一天沒有它!」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經過吳中,知道一個士大夫家有個很好的竹園,竹園主人已經知道王子猷會去,就灑掃布置一番,在正廳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卻坐着轎子一直來到竹林里,諷誦長嘯了很久,主人已經感到失望,還希望他返回時會派人來通報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門去。主人特別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關上大門,不讓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賞識主人,這才留步坐下,盡情歡樂了一番才走。

王子猷出國都(建康),船還停在碼頭上,沒有上岸。過去曾經聽說桓子野善吹笛,可不認識子野。遇見桓子野在岸上經過,子猷在船中,客人中有認識子野的說:「這人是桓子野。」王子猷便叫人請子野相見,並說:「聽說您擅長吹笛,試着為我吹奏一曲。」桓子野當時已經做了大官,一向聽到過王子猷的名聲,就立即下車,(上船)坐在馬扎兒上演奏了三支曲子。演奏完畢,就上車走了。客主沒說一句話。

子猷、子敬一同讀《高士傳》一書所記的人和所寫的《贊》,子敬很讚賞井丹的高潔,子猷卻說:「比不上長卿那樣不拘禮法,不在乎世人譏評。」他就是這樣傲岸豁達。後來,和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去世。子猷問侍候的人說:「為什麼一點也沒有聽到子敬的音訊?這是已經去世了!」說話時一點也不悲傷。於是就叫來車子去奔喪,一直都沒有哭。王獻之平時喜歡彈琴,王徽之便一直進去坐在靈座上,拿過王獻之的琴來彈。琴弦怎麼也調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說:「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說完就悲痛得昏了過去,很久才醒過來。過了一個多月也去世了。[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