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王舒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王舒,字處明,丞相導之從弟也。舒少為從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營當時名,恆處私門,潛心學植。年四十餘,州禮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為青州,舒往依焉。時敦被征為秘書監,以寇難路險,輕騎歸洛陽。時輜重金寶甚多,親賓無不競取,惟舒一無所眄,益為敦所賞。

時將征蘇峻,司徒王導欲出舒為外援,乃授撫軍將軍、會稽內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辭以父名,朝議以字同音異,於禮無嫌。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蘇峻作逆,乃假舒節都督,行揚州刺史事。時吳國內史庾冰棄郡奔舒,舒移告屬縣,以吳王師虞斐為軍司,率眾一萬,與庾冰俱渡浙江。前義興太守顧眾、護軍參軍顧颺等,皆起義軍以應舒。

峻聞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諸弟,以悅東軍。舒率眾次郡之西江,為冰、颺後繼。冰、颺等遣前鋒進據無錫,遇賊將張健等數千人,交戰,大敗。賊遂入吳,燒府舍,掠諸縣,所在塗地。舒遣子允之行揚烈將軍,與將軍徐遜、陳孺及揚烈司馬朱燾,以精銳三千,輕邀賊於武康,出其不意,遂破之。斬首數百級,賊悉委舟步走。是時臨海、新安諸山縣並反應賊,舒分兵悉討平之。會陶侃等至京都,舒等並以屢戰失利,移書盟府自貶去節,侃遣使敦喻,不聽。及侃立行台,上舒監浙江東五郡軍事,允之督護吳郡、義興、晉陵三郡征討軍事。既而晃等南走,允之追躡於長塘湖,復大破之。賊平,以功封彭澤縣侯,尋卒官。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諡曰穆。(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六)

譯文

王舒字處明,是丞相王導的堂弟.王舒從小受到堂兄王敦知遇,認為天下多事,不願博取名利,長期在家,潛心於學問.四十多歲時,州中禮聘任命,太傅徵召,都不赴任。到王敦治青州時,王舒去依附他.當時王敦被征為秘書監,因為寇亂路險,輕騎回洛陽,當時財物金寶很多,親戚賓客無不爭拿,衹有王舒一無所取,更受到王敦的賞識。

當時將要徵召蘇峻,司徒王導想外任王舒作為外援,就授撫軍將軍、會稽內史,俸祿中二千石.王舒上疏以任所與父親名諱相同而推辭,朝廷議論說字相同音不同,在禮制上不避嫌.王舒不得已只好上任.到郡兩年蘇峻叛逆,就暫任王舒節都督,行揚州刺史事.當時吳國內史庾冰棄郡來投奔王舒,王舒轉發公文傳告屬郡,任吳王師虞駿為軍司,御史中丞謝藻行龍驤將軍、監前鋒征討軍事,率軍一萬,與庾冰一起渡浙江.前義興太守顧眾、護軍參軍顧颺等都起義軍響應王舒。

蘇峻聽說王舒等出兵,赦免了庾亮的諸弟,以取悅東軍.王舒率眾駐紮在郡中西江,作為庾冰、謝藻的後續.庾冰、顧颺等派前鋒進據無錫,遇上賊將張健等數千人,雙方交戰,大敗.賊人於是進入吳地,燒毀官府民舍,在各縣搶掠,所到之處百姓遭受殘害.王舒派其子王允之行揚烈將軍,與將軍徐遜、陳孺以及揚烈司馬朱燾,率精兵三千,輕裝疾進在武康攔擊賊軍,出其不意,擊敗賊軍,斬首幾百,賊軍全都棄船步行逃走.這時臨海、新安諸山縣都反叛響應賊兵,王舒分兵征討都平定.正好陶侃等到京都,王舒、虞潭等都因屢戰失利,向盟府遞送文書,自己貶職去節.陶侃派使者勉勵曉諭,不接受.到陶侃設立行台時,上表任王舒監浙江東五郡軍事,王允之督護吳郡、義興、晉陵三郡征討軍事.不久韓晃等南逃,王允之追擊到長塘湖,又大破賊軍.賊亂平定後,因功封彭澤縣侯,不久在任上去世,追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謐號穆。[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