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祖逖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祖逖,字士稚,范陽道人也。逖性豁盪,然輕財好俠,慷慨有節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貧乏。後博覽書記,該涉古今,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年二十四,陽平辟察孝廉,司隸再辟舉秀才,皆不行。大駕西幸長安,關東諸侯范陽王虓、高密王略等競召之,皆不就。

京師大亂,逖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藥物表糧與眾共之,又多權略,是以少長咸宗之。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曰:「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大王誠能發威命將,使若逖等為之統主,庶幾國恥可雪,願大王圖之。」

初,北中郎將劉演距於石勒也,流人塢主張平、樊雅等在譙,演署平為豫州刺吏,雅為譙郡太守。又有謝浮等十餘部,皆統屬平。逖誘浮使取平。樊雅遣眾夜襲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護董昭與賊戰,走之。逖率眾追討,而張平餘眾助雅攻逖。蓬陂塢主陳川,自號寧朔將軍。逖遣使求救於川,川遣將李頭率眾援之,逖遂克譙城。初,樊雅之據譙也,逖以力弱,求助於南中郎將王含,含遣桓宣領兵助逖。逖既克譙,宣等乃去。石季龍聞而引眾圍譙,含又遣宣救逖,季龍聞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討諸屯塢未附者。石勒不敢窺兵河南與逖書求通使交市逖不報書而聽互市收利十倍於是公私豐贍士馬日滋。

會朝廷將遣戴若思為都督,逖以若思是吳人,雖有才望,無弘致遠識,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內難,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雖懷帛憂憤,而圖進取不輟,營繕武牢城。逖恐南無堅壘,乃使從子汝南太守濟率眾築壘。未成,而逖病甚。俄卒於雍丘。 (節選自《晉書•祖逖傳》

譯文

祖逖,字士稚,范陽道地人。祖逖性情豁達直爽,但是輕視財貨,注重狹義,堅持正義有節操。每次到農夫田舍中,常散發糧食衣物來救濟貧困人。後來他博覽群書,遍涉古今,見過他的人都說他有輔佐的才能。二十四歲時,陽平徵召他為孝廉,司隸再舉為秀才,都沒有去。

皇帝向西巡幸到長安時,關東諸侯范陽王司馬虓、高密王司馬略等人競相徵召祖逖,他都沒有去。京城大亂時,祖逖帶領幾百戶親戚鄉黨到淮泗避難,用自己乘坐的車馬載着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藥物、衣物和糧食都與他們共同分用,又有許多應變的謀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

祖逖因為國家淪亡,常懷着復興國家的志向。當時皇帝剛剛在江南開拓局面安定下來,還沒來得及北伐,祖逖進言勸諫說:「現在遺民既遭殘害,人人有奮激反抗的鬥志。大王如果能夠顯示皇威任命將領,任命像我這樣的人為統率眾人的首領,或許可以洗雪國恥,希望大王考慮這件事。」當初,北中郎將劉演抵禦石勒時,流亡的塢主張平、樊雅等人在譙城,劉演任命張平代理豫州刺史,樊雅任譙郡太守。還有謝浮等十多支部隊,都歸張平統領。祖逖誘使謝浮去除掉張平。樊雅派遣軍隊在夜裡襲擊祖逖,直衝祖逖的帳幕。祖逖命令身邊的人抵抗,督護董昭與敵人戰鬥,打退了敵人。祖逖帶領部隊追擊,張平的餘部幫助樊雅攻擊祖逖。

蓬陂塢主陳川,自稱為寧朔將軍。祖逖派人向陳川求救,陳川派將領李頭帶領軍隊援救,祖逖攻克了譙城。起初,樊雅據守譙城,祖逖因為勢力薄弱,曾求助於南中朗將王含,王含派桓宣領兵救援祖逖。祖逖攻克譙城後,桓宣等人就離開了。石季龍聽說後帶領軍隊包圍了譙城,王含又派桓宣去救援祖逖,石季龍聽說桓宣到了便撤兵。桓宣就留在譙城,幫助祖逖討平那些尚未歸附的屯塢。石勒不敢向黃河以南進兵,給祖逖寫信,請求互通使者展開貿易。祖逖沒有回信,但聽任貿易往來,收取十倍的利潤,於是公私都豐足,士兵和戰馬日益增加。

恰逢朝廷要任命戴若思擔任都督,祖逖認為戴若思是吳人,雖有才能和聲望,但缺乏遠見卓識,一旦來統率人馬,祖逖心中怏怏不樂。又聽說王敦和劉隗等人結怨有矛盾,擔心將發生內亂,大業不能成功。思慮成病,就把妻室子女送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雖然心懷憂憤,但仍不放棄前進復國的主張,營建修繕了武牢城。祖逖擔心城南沒有堅固的堡壘,就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濟帶領士兵修築營壘。營壘尚未修成,祖逖病情加重。不久死在了雍丘。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