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山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山公園
圖片來自隨意窩

景山公園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的景山前街,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是三代的御苑。公園坐落在明清北京城中軸線上,公園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點。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屬建築不僅是一座供游賞的皇家園林,還具有習射、停靈、祭祖、官學、躬耕、戲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園占地23公頃,園內蔥鬱,遊人如織,是北京皇城內獨具特色的所在。

歷史

緣起

遠古時,景山同北海等處均為永定河故道。現在景山所處的河道地勢較高,在永定河改道後逐漸成為土丘。有學者認為,隋朝臨朔宮宮城和北苑之規劃乃今景山規劃之前身。此臨朔宮和北苑即隋煬帝涿郡的離宮兼遠征高麗大本營。[1]

遼代營建瑤嶼行宮(今北海公園瓊華島)時,將余土堆積此處。[2]金代大定十九年,金章宗在該地南側建太寧宮,鑿西華潭(今北海),在此地堆成小丘,建成皇家苑囿,稱「北苑」。其山下環繞兩重圍牆,山上建瑤廣樓,稱為金中都十二景之一。[3]

13世紀中期,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四年(1267年)營建大都,土丘一帶正處大都城中心,皇宮的核心建築延春閣以北,故被闢為專供皇帝游賞的「後苑」。苑內有熟地8萬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時將原有金代小丘稱作「青山」,作為土丘的名稱。亦有說法認為元代此處又稱「鎮山」。

景山歷來是有關北京中軸線變遷研究的物證。有研究者提到:「7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處,為解決元代大都城中軸線的準確位置問題,曾聯合進行過一次北京城內的考古勘探工作,在景山北牆外地面以下探出一段18米寬、南北走向的道路遺蹟。同時,在景山公園內壽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築夯土基址,這些考古發現,無疑可以確定掩埋在地下的這段18米寬的道路遺蹟,必是當年南北貫穿大都城的中軸線及其建築基址,從而證實了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與當年元大都城的中軸線完全重合,只是在建築起點上存在時代上的差異。」[4]當然也有研究者不同意這種說法。

定名

景山又稱煤山、鎮山、萬歲山,是一座人造山。現在其海拔高度89.2米,相對高度 45.7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時,用拆除元朝宮殿的渣土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閣的基礎上堆築起一座土山,取名萬歲山,又稱鎮山。考慮到所有的材料只能通過人、畜運輸,其規模令人印象深刻。山上松柏遍布,園內鶴鹿成群。御園北部建有壽皇殿等宮殿樓閣,種植眾多名貴果樹。每逢重陽佳節,皇帝都要登山宴飲。


順治十二年(1655年),命名宮禁為「紫禁城」,後山即萬歲山更名為景山。景山之謂,《詩經》中即有。《·商頌·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鄘風·定之方中》:「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此「景」意為「高大」。歷代「景山」之用法多本此。·姚寬《西溪叢語》:「《》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人有景行,當效而行之,如山之高當仰之。今人書簡有使『景仰』者,疏矣。魏文帝書云:『高山景行,深所慕仰。』為是。任彥升太宰碑云:『瞻彼景山,肅然望慕。』雖引《詩》『陟彼景山』(陟彼景山「陟」原作「陵」,今從繆校。《·殷武》作「陟」) ,然不出景行高山之意也。」三國·曹植《七啟八首》(見《昭明文選·卷三十四》:「崇景山之高基,迎清風而立觀。」注曰:「基若景山,言極高也。毛萇詩傳曰:崇,立也。毛詩曰:陟彼景山。」西晉·成公綏《笙賦》(《昭明文選·卷十八》):「若乃游崇崗,陵景山。臨巖側,望流川。坐盤石,漱清泉。」注曰:「景山,大山也。」南朝··任彥升《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見《昭明文選·卷三十八》):「瞻彼景山,徒然望慕。」注曰:「景山,謂墳也。毛詩曰:陟彼景山。」

乾隆帝在其《御製白塔山總記》中寫道:「宮殿屏扆則曰景山。」此與上述解釋有別。

中國歷史上確有以景山為地名者。《山海經·北山經》:「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薁,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涑水又與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多薯藇,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之澤即解縣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於涑水也。」

《山海經·中山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二》:「沮水出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高峰霞舉,峻竦層雲。」「荊山在景山東一百餘里,新城沶鄉縣界。」北宋《太平御覽·卷四十九》:「盛弘之《荊州記》曰:景山,在上洛縣西南二百里,東與荊山連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荊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歸遍經其上,土人由茲改名為雁山,又為雁塞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九》:「景山 在縣(指鄖陽府房縣)西南二百里。酈道元以為即《禹貢》荊山之首。一名雁山,又名雁塞山。《山海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寰宇記》:房陵有三十五溪,三十四山,景山其發源處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菏水分濟於定陶東北,東南右合汳水枝流,俗謂之界溝也。北逕已氏縣故城西,又北逕景山東,《衛詩》所謂「景山與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全云:「按此非《衛詩》之景山。《輿地廣記》,今拱州楚邱,非衛之所遷,縣有景山、京岡,皆後人附會。」守敬按:「《寰宇記》:景山在楚丘縣北三十八里,京岡在縣北三十里。《方輿紀要》:景山在曹縣東南四十里。」

其他古跡

明思宗殉國處

崇禎十七年(1644年)舊曆三月十九日,明思宗崇禎帝)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時,倉皇從紫禁城神武門逃出,在景山東坡的一棵歪脖老槐樹自縊身亡,時年33歲。其時皇帝身邊僅有太監王承恩追隨。

此樹在清代順治帝加上鎖鏈,名之曰「罪槐」,以慰民心。1900年八國聯軍將鎖鏈掠走。1956年拆除樹圈並改為欄杆。文革時,在1966年大串聯期間,老樹樹皮和樹枝被各地來景山旅遊紅衛兵剝去做紀念品,老槐樹因此死亡。當時北京市園林局將情況上報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北京市革委會),革委會主任吳德將報告轉給江青,1971年,經周恩來總理同意,北京市革委會批准,市園林局下令將「罪槐」伐除(一說當時這株槐樹並沒有死便被伐除)。1981年,公園管理處將景山南坡找到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樹移栽至老槐樹原處。1996年,公園管理處將東城區建國門內北順城街7號門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樹齡的古槐移植至老槐樹原處,替代了1981年新移植的小槐樹。

歷代均有詩文評此處。如清代《燕都雜詠》中有詩云:「巍巍萬歲山,密密接煙樹;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處。」1950年代,有聯曰:「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槐無過受鎖枷。」 樹前所立說明牌恰成中國政治的晴雨表。

現此處立有碑刻兩通,分別為:

  • 「明思宗殉國處」碑:1930年,故宮博物院延請沈尹默書寫勒石,1931年立於老槐樹旁。碑高2米,正面縱題「明思宗殉國處」六個大字。其中「明」字以「目」和「月」組成。右側的上款為「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左側的下款為「故宮博物院敬立」。 該碑1944年被拆掉,置於壽皇殿院內。1955年壽皇殿院籌建北京市少年宮時被截為兩塊,當作井蓋使用。1990年,北京市少年宮經過查找,終於在一次施工中發現該石碑。經過修復,該石碑被立至原處。

由於碑文對李自成起義軍不敬,故該碑於1955年8月根據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批示拆除,原處換為木質說明牌。文化大革命期間,該碑被攔腰斷為兩截,改做公園內石桌。2003年7月被景山職工在公園內重新發現。2004年5月7日暨夏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復立於原處。[5][6]

古樹

  • 虯龍:位於壽皇門南側樹林內,為明代嘉靖帝愛貓「霜眉」的墳——「虯龍塚」上的柏樹。「霜眉」毛色微青,而雙眉潔白,故得名。此貓善解人意,頗得嘉靖帝喜愛。故「霜眉」死後,嘉靖帝以金棺收殮,葬於萬歲山(即景山)陰,並念經斎醮,令大臣袁文榮為之撰詞,其中有「仙獅為龍」之語。因題墓碑名曰「虯龍塚」。
  • 中槐:位於永思殿宮門西北側。是唐代槐樹中又生槐樹的奇景。
  • 二將軍柏:植於9世紀,位於護國忠義廟前,由康熙帝命名。

參考文獻

  1. 郭文若,景山歷史規劃中的秘密.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2. 挖湖堆山、廢土造景的另類突起. 新京報. 2011-04-28 [2015-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3. 北京手繪旅遊地圖:走進景山.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8: 1. ISBN 9787503150128. 
  4. 孔繁峙. 關於對元大都遺蹟及元代遺存保護的思考—參與元土城遺址公園建設工程的幾點認識(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7). 
  5. 《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重面世人. 北京日報. 2003年10月23日 [2010年4月4日]. 
  6. 北海景山公園管理處編,北海景山公園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年,第3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