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望鸚鵡洲懷禰衡

《望鸚鵡洲懷禰衡》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一首懷古之作。

《望鸚鵡洲懷禰衡》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全詩前八句懷古,後八句抒慨,刻畫了禰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華,表達了對禰衡的敬仰和哀惜,透出詩人心底怨憤難平之情。此詩刻畫人物十分精練,並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表現出強烈的感情色彩,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深沉含蓄。[1]

此詩大約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或上元元年(760年)春所作。當時李白在江夏寫了長詩《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中云:「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顧慚禰處士,虛對鸚鵡洲。」可見李白對禰衡是很敬仰的,這首《望鸚鵡洲懷禰衡》,可能是同時所寫。

據《後漢書·禰衡傳》記載:禰衡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孔融深愛其才,在曹操面前稱讚他。曹操因被他所辱,把他送與劉表。劉表又不能容,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黃祖之長子黃射在洲上大會賓客,有人獻鸚鵡,令禰衡寫賦以娛嘉賓。禰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辭采甚麗,鸚鵡洲由此而得名。後黃祖終因禰衡言不遜順,把他殺了。李白一生道路坎坷,雖有超人才華而不容於世。這時,他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來,望鸚鵡洲而觸景生情,思念起古人禰衡來了。故作此詩以表敬仰。

目錄

作品原文

《望鸚鵡洲懷禰衡》

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黃祖斗筲人,殺之受惡名。

吳江賦鸚鵡,落筆超群英。

鏘鏘振金玉,句句欲飛鳴。

鷙鶚啄孤鳳,千春傷我情。

五嶽起方寸,隱然詎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識冒天刑。 今芳洲上,蘭蕙不忍生。

詞句注釋

⑴禰衡:東漢末名士,字正平。《後漢書》有傳。鸚鵡洲:長江中的一個小洲,遺址在今湖北武漢漢陽西南。

⑵魏帝:魏武帝曹操。

⑶黃祖:劉表部將,任江夏(今武漢武昌)太守。斗筲人:謂小人。

⑷「吳江」句:指禰衡在黃射大會賓客宴席上作《鸚鵡賦》。

⑸鷙鶚:一種猛禽。喻黃祖。孤鳳:喻禰衡。

⑹千春:語出梁簡文帝詩:「千春誰與樂。」

⑺天刑:語出《國語·魯語》:「糾虔天刑。」

⑻芳洲:語出《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白話譯文

魏武帝治理的是整個天下,在他眼裡,禰衡只是一隻螞蟻。黃祖則是一個斗筲的小人,殺掉禰衡遭到千古的罵名。禰衡曾在吳江即席寫作《鸚鵡賦》,落筆便壓倒在座的群雄。字字鏗鏘如金玉,句句飛動似雲龍。不幸這隻孤鳳竟死在惡鷹的血爪下,這一千古悲劇使我傷情。

如同五嶽在胸中,心中的起伏怎能平?禰衡才高為什麼得不到施展?只因見識短淺而喪失了性命。就是因為他的孤芳自賞與剛傲,鸚鵡洲上至今不見蘭蕙的蹤影。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詩的前四句,首先從刻畫禰衡落筆,寫他的性格和悲慘的遭遇。曹操經營天下,顯赫一時,而禰衡卻視之為蟻類,這就突出地表現了禰衡傲岸的性格。黃祖是才短識淺之徒,他殺了禰衡,正說明他心胸狹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惡名。

接着四句,舉出禰衡的名作《鸚鵡賦》,極贊他的傑出才華。這樣一個才華「超群英」的人,命運卻如此之悲慘,令人極為痛惜。於是引出下面四句。詩人對禰衡的遭遇憤然不平,他把黃祖之流比作兇猛的惡鳥,而把禰衡比作孤淒的鳳凰。禰衡被殘殺使詩人哀傷不已,心中如五嶽突起,不能得平。

繼憤激之情而來的是無限的哀惋。最後四句,詩人為禰衡的才華不得施展而惋惜,為他的寡識冒刑而哀傷。結句把蘭蕙人格化,賦予人的感情,似乎蘭蕙也為禰衡痛不欲生了。

詩中刻畫人物十分精煉,抓住人物特徵,寥寥幾筆,以少勝多,突出了禰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華。這兩點是禰衡的不同凡響之處,也正是李白所引為同調的。詩中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表現出強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黃祖之流比作「鷙鶚」,對兇殘的權勢者表示強烈的憎恨;把禰衡譽為「孤鳳」,愛慕、憐惜之情溢於言表。由於恰當地運用了這些藝術手法,全詩形象鮮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名家點評

嚴羽評此詩:「才高識寡,斷盡禰衡。李榕村曰:前二句向皆錯解,玩通章詩意,所痛惜于衡者深矣。雖有才高識寡之言,然至目為孤鳳,則操與祖皆鷙鶚之群耳。起句蓋言魏武經營天下,而視之直作螻蟻觀者,唯一禰衡也。如此『營』字方有照應,『一』字方有著落。且下句鄙薄黃祖,河故起處張大曹操乎?」(《滄浪詩話》)

高步瀛評此詩:「此以正平(禰衡)自況,故極致悼惜,而沉痛語以駿快出之,自是太白本色。「(《唐宋詩舉要》)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李白:不朽的詩人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