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珠朝珠

清代官吏文職五品以上、武職四品以上、翰林及五品以上命婦,穿戴公服時所佩掛的串珠。狀如念珠,但形制較複雜。共計一百零八顆,其中包括四顆大珠,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後一,背後的大珠底下垂有一組玉飾,稱為「背雲」。朝珠的兩邊附有三串更小的珠子,稱為「紀捻」。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朝珠所用的珠子和縧色都有區別。《文明小史.第一回》:「他來是便衣短打,我們這邊一個個都是補掛朝珠。」[1]

目錄

朝珠由來

是有佛念珠衍化而來。朝珠的各部分構成有特定寓意。一般認為,總數為108顆寶珠,代表12個月、24節氣、72氣候;而4個佛頭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背雲則寓意「一元復始」;3串記捻表示一個月里的上中下三旬,總和為30天。由於清朝皇帝篤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

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捻」;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

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掛於頸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質料有東珠翡翠瑪瑙藍晶石珊瑚等。每盤朝珠有四個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頭」,在背後還有一個下垂的「背雲」,在朝珠兩側,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為「記捻」。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掛朝珠,朝珠雖然是裝飾品,但一般官員和百姓不能隨意佩帶。對於佩帶何種質地的朝珠,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從官員胸前所佩帶朝珠質地的好壞,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2]

朝珠與佛珠差別

朝珠與佛珠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朝珠將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用銀絲琺瑯裹著的被,稱作「雲背」的大墜子相對應的頂珠也是和朝珠配套而來的。[3]

朝珠階級

 
朝珠 [1]

中國古代各級官員的冠服配飾都是有固定規制的,用來區分官員官制上的等級差別,是中國古代冠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朝珠就是清代官員特有的冠服配飾,是清代皇族、高級官員及命婦在身著朝服或吉服時需要佩戴的一種串珠,一般掛於頸脖間垂於胸前。且使用編制更有嚴格的規定,君臣命婦凡穿朝服或吉服必於胸前掛朝珠朝珠的材質豐富,且使用編制更有嚴格的規定。

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朝珠的色澤勻凈,溫潤細膩,光潔晶瑩。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yer85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