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札剌亦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全球拜氏文化研究會會刊

札剌亦兒,屬蒙古語族部落。關於其部落的源頭所屬,據拜嘯霖研究,目前史學界有五種說法:

一說是白塔塔(白韃靼)部族(《蒙兀兒史記•氏族•札剌亦兒部落》)[1]

一說是迭列斤蒙古的部落,分十個部落 [2]


一說是突厥部落 [3]

一說是著名回鶻汗國時期的王族「藥羅葛」部 [4]

一說是現今哈薩克大玉茲(大帳)部落之一。札剌亦兒、康里、阿勒班、速宛、都剌惕、沙帕拉希德、司爾格勒、夏尼西庫勒、額思特、斡夏克德、薩里烏孫、卡塔甘等十二個小部落構成「哈薩克」大玉茲(大帳)部落[5]

拜氏的源頭——蒙元時期札剌亦兒部落的含義- 每日頭條


第一種說法:「大漢族」視角的歷史源頭說

南北朝中後期,突厥征伐滅柔然的時候,柔然下面有兩個小部落——乞顏部落和捏古思部落被滅族了,只剩下兩男兩女,向東跑到了遠方定居(現在東北大興安嶺外興安嶺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壯大,被稱為蒙兀室韋。蒙兀室韋,是室韋(「森林」之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往上推是鮮卑,再往上推是東胡。「室韋」在突厥語中發音就叫「韃靼」。「蒙兀室韋」,又稱「黑韃靼」。宋遼年代,中原王朝把漢化程度高的,喚作白韃靼或熟韃靼,漢化程度低的,就叫黑韃靼或生韃靼。黑、白、生、熟韃靼的說法主要來自於《蒙兀兒史記》。


蒙兀兒史記》,由屠寄清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編撰,是以漢人靜態視角,從後向前看的歸類方法。札剌亦兒部木華黎支系,在蒙元時期主要署理漢地事務,如聖祖成吉思汗時期的國王木華黎「經略太行以南中原漢地事務」、太祖窩闊台時期的孛魯「經略山東事務」,有名的比如元世祖朝名相安童、成宗朝大司徒兀都帶、英宗朝丞相拜住、惠宗朝左丞相朵兒只、篤麟鐵穆耳、朵爾直班等都是接受儒家教育,接受儒家思想,尊崇漢法治國,漢文化程度較高,屠寄以此為判斷,從蒙古部族的發展源頭和通俗稱呼,將「札剌亦兒」部落歸類為白塔塔(韃靼)。

拜氏的源頭——蒙元時期札剌亦兒部落的含義- 雪花新聞


第二種說法:意識形態說

來源於《史集》的作者,波斯史學家拉施特,是一種預設立場的宏觀意識形態範疇的定性分類法。


他把古代蒙古氏族部落分成兩大類,一類稱為尼魯溫(也)蒙古,《蒙古秘史》作「尼倫蒙古」,一類稱為迭列斤(迭爾列勤)蒙古,《蒙古秘史》作「迭兒勒勤蒙古」。「尼魯溫蒙古」與「迭列斤蒙古」合在一起被稱為「合木黑蒙古-全體蒙古人」。早期,蒙古各部落建立的「部落聯盟」,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組織,共同推舉「汗」,決定聯盟的重大事項和對外征伐。成吉思汗三世祖合不勒汗先任聯盟「汗」,後是合不勒汗堂弟俺巴孩,繼為合不勒汗子忽圖剌。

根據《蒙古秘史》(必闍赤)記載,蒙古人的始祖是朵奔蔑兒干,其妻子阿闌豁阿是蒙古人的始祖母阿闌豁阿與朵奔蔑兒干育有二子,長子不古納台,二子別勒古納台;丈夫朵奔蔑兒干去世後,阿闌豁阿又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不忽台塔台、不合禿撒勒只、孛端察兒。前兩個兒子和朵奔蔑兒乾的親屬對此有疑問,阿闌豁阿說後三個兒子是他與一個金黃色天神的後代(所謂感光受孕)。

「尼魯溫蒙古」,即出自阿闌•豁阿(成吉思汗前推十一世祖母)貞潔之腰的蒙古人,主要指阿闌豁阿後三個兒子不忽台塔台(後代為合塔斤氏)、不合禿撒勒只(後代為撒勒只兀惕氏)、孛端察兒(後代為孛兒只斤氏)及其子孫繁衍的氏族和部落,包括孛兒只斤氏、乞顏部、格泥格思部、合卜禿兒合思、雪你惕、阿魯剌惕、晃豁壇、斡羅納兒、別速惕、兀魯兀惕、阿答兒斤、不答阿惕、八魯剌思、那牙勤、照烈、散只兀、泰赤烏部、合答斤部、扎答闌部、八鄰部、忙兀部、主兒乞(主兒勤)部、赤那思部落和分支。


拉斯特《史集》解釋,「迭列斤蒙古」,意為一般的蒙古人,不屬於阿闌豁阿的後裔,此類蒙古部落成分複雜,他們同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人接觸,並從中吸收人口。

《蒙古秘史》持另一種說法,「迭列斤蒙古」是指阿闌豁阿與朵奔蔑兒干生的兩個兒子不古納台(後代為不古納兀惕氏)、別勒古納台(後代為別勒古納兀惕氏)的後代子孫繁衍的氏族和部落,包括兀良哈、弘吉剌(斡納忽勒兀惕、哈剌納兀惕、火羅剌思、也里吉斤)、許慎、速勒都思、不古納兀惕、別勒古納兀惕、札剌亦兒等,從此範疇可以得出「迭列斤蒙古」是指非「尼魯溫蒙古」之外的蒙古。

這是種定性分法,人為劃分「優等與一般」部落、部族、氏族的方法,「尼魯溫蒙古」是上等、優等或貴族蒙古,除此之外都是「一般、普通甚至下等的「迭列斤蒙古」。按此分類方法,札剌亦兒自然只能是「迭列斤蒙古」。「迭列斤蒙古」有十多個部落,最著名的是木華黎部落,忙哥撒兒的札阿惕部落。

第三種說法:廣義「遊牧部落」或「草原部落」的概念


其來源於法國雷納•格魯塞的《草原帝國》,雷納•格魯塞的一些歷史概念來自於多桑的《蒙古史》,多桑依據拉斯特《史集》中將「札剌亦兒」歸於「現今被稱為蒙古的突厥諸部落」。拉斯特關於「突厥」是個宏觀的概念,他將中亞、西亞不同起源的遊牧部落統稱為「突厥部落」,甚至將由額兒古涅•昆(「額兒古涅」,蒙古語「險峻」含義,「昆」,蒙古語「山坡」之意。即今中俄邊界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奇乾鄉奇乾村,處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腹地的豐美草原,蒙古先祖乞顏部發源地。)遷出的蒙古部落也稱作「突厥部落」。


第四種說法:語言學角度的牽強說法

其主要依據是哈薩克斯坦學者Ю.A.3YEB從語言學度的論證:「……(札剌亦兒,引者注)除了上述的yalayir,jalayir, jalar, jalayit(語言詞彙拼寫法,引者注)以外,我們還發現另外一種轉寫形式。亞美尼亞書寫人Cteпahoc,Eпиckon在講述蒙古『阿魯渾汗和不花異密的關係時說:「這個人從人數最多並最強大的d3alakir部落出身。考慮到這兩個變體,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在蒙古國時期之前該部落稱為『Yalakir』……」。簡單說,就是從亞美尼亞人對某一個詞彙「藥羅葛」的拼寫與札剌亦兒的詞彙拼寫相近,或者說其詞彙的轉寫方式相近,據此就認為「札剌亦兒」在蒙古國時期之前的名稱就是「藥羅葛」,「從而他認為札剌亦兒部是歷史上在蒙古高原建立強大的回鶻汗國的王族藥羅葛部是同一個部落」,作者還假設了其中某一個字母的誤寫情形。


這個論點顯然很牽強。

據《新唐書•回鶻傳》記載,「回鶻汗國」的前身為「回紇汗國」,回紇依附唐朝與後突厥對抗,公元745年回紇滅後突厥汗國,建立「回紇汗國」,都城斡耳朵八里,其地「東極室韋,西接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 「回紇汗國」曾在756年、762年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亂」、「史朝義之亂」,收復長安洛陽河北等地。公元788年,唐德宗以女威安公主嫁頓莫賀可汗,同年上表唐朝改「回紇」為「回鶻」,取「迴旋輕捷如鶻」之意。

回紇部落有九姓,藥羅葛是其中之一,「回鶻汗國」的汗王自創始可汗骨力裴羅(懷仁可汗)始,連續七任可汗為「藥羅葛」部,但後來回鶻汗國發生內部政變,時骨咄祿下令將回鶻汗國的藥羅葛家族的孩子統統送到了唐朝,造成藥羅葛部家族血緣幾乎斷絕和無人繼承汗位的事實,然後唐德宗冊封骨咄祿為懷信可汗,藥羅葛王朝被阿跌王朝取代,回鶻汗國的汗統從「藥羅葛氏」轉到了「阿跌氏」。這種情形直到回鶻汗國滅亡後,在唐朝邊境留存下來的「藥羅葛」部後裔,才趁唐末之亂崛起,在河西走廊建立起了「甘州回鶻」,後「甘州回鶻」被西夏滅亡,「藥羅葛」部後裔融入遊牧在柴達木盆地的「黃頭回紇」,其遺存就是今天的裕固族中的「藥羅葛氏」。


以上史實表明,經過回鶻汗國的政變,[[[唐]]以後的,甚至更早時期,蒙古高原不可能出現「藥羅葛氏」,而當時蒙古諸部中「札剌亦兒」部是人口較多的一個部落,有七十列延之多,如果此時的「札剌亦兒「部就是「藥羅葛」部,那麼史載當年回鶻汗國針對「藥羅葛氏」的內亂或政變,以及造成「藥羅葛氏」無人繼承汗位的結論就值得懷疑。除了以上這個因素之外,僅僅依據「札剌亦兒」和「藥羅葛」兩個詞彙拼法或讀音相近、相似的論證,得出蒙元時期的「札剌亦兒」部就是回鶻汗國「藥羅葛」部的結論,顯然太過草率、簡單、武斷。

第五種說法:現代說法

「哈薩克大玉茲(大帳)」的概念,出自清代文獻《西域圖志》中,是哈薩克三玉茲之一,分布於七河流域(斜米列契)、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地區,統治者稱汗,汗庭位於突厥斯坦。

構成哈薩克大玉茲(大帳)的部落主要有:康里(即康居)、突騎施、杜拉特(即咄陸)、札剌亦兒、康里、阿勒班、速宛、都剌惕、沙帕拉希德、司爾格勒、夏尼西庫勒、額思特、斡夏克德、薩里烏孫、卡塔甘,突騎施是核心部落。

「哈薩克」,意為「脫離者,自由者」。

關於哈薩克的形成,史料記載為: 1456年(丙子年,明朝景泰帝朱祁鈺七年)白帳汗國(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系後裔,稱金帳汗國)的末代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擺脫阿布勒海爾汗國,率領部眾東遷至中亞草原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投奔東察合台(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系)汗國,受到也先不花汗的歡迎,被安置在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遊牧,建立了哈薩克汗國。

1468年(戊子年,明憲宗成化四年),阿布勒海爾汗東征哈薩克汗國途中病死,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眾攻占了阿布勒海爾汗國的大部分領土,占有了哈薩克草原的中部地區。15世紀末(明朝),哈薩克汗國達到鼎盛時期。哈薩克汗國的穆倫德克汗、哈斯木汗與阿布勒海爾汗之子昔班尼經過長達十年的戰爭,迫使昔班尼率其烏茲別克部眾南遷至阿姆河流域河中地區,哈薩克汗國占領了裏海周圍的哈薩克草原西部。

17世紀後期(清朝),由於分區遊牧的習慣,哈薩克汗國分成三個獨立的「玉茲」:「大玉茲」、「中玉茲」和「小玉茲」。

據清代《西域圖志•卷二》記載,「大玉茲」稱「哈薩克右部」,俗稱「哈薩克大帳」,即「烏拉克玉茲」;「中玉茲」稱「哈薩克左部」,俗稱「哈薩克中帳」,即「鄂圖爾玉茲」;還有一個「小玉茲」稱「哈薩克西部」,俗稱「哈薩克小帳」,即「奇齊克玉茲」。

《西域圖志•卷四十四》記載,哈薩克汗國的大玉茲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南,從伊犁河到錫爾河之間的地區,境內蒙古部落較多;中玉茲遊牧於錫爾河以北地區的哈薩克草原,境內也有蒙古部落;小玉茲遊牧於裏海以東和以北的哈薩克草原西部,境內蒙古部落教少。

綜上所述,「哈薩克大玉茲(大帳)」中的「札剌亦兒人」,只是參加「西征」的「札剌亦兒」部落的一部分,其子孫繁衍生息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一個小部落,流落於「哈薩克大玉茲(大帳)」,但不能將所有「札剌亦兒」部落歸屬於「哈薩克大玉茲(大帳)」,而且「哈薩克大玉茲(大帳)」概念出現的年代也較晚,晚於「札剌亦兒」部落產生的年代。簡言之,哈薩克大帳中有「札剌亦兒」人或「札剌亦兒」小部落,不代表「札剌亦兒」部落產生於哈薩克大帳。


目錄

參考

  • 屠寄《蒙兀兒史記》「氏族•札剌亦兒部落」節
  • [拉斯特:《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史集》,商務印書館,1986年11月]
  • (法國)雷納•格魯塞:《草原帝國》,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2版,2013年4月
  • [塔力甫江•吐爾遜艾力:《札剌亦兒考略》,《青海民族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16年4月]
  • 艾克拜爾•米吉提:《艾克拜爾•米吉提傳記文學作品集》,作家出版社,北京,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