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朱白民 吳下三高之一。


康熙吳縣誌》記載:「朱鷺字白民吳江人初名家棟,少肆府學有才俊,家貧教授生徒,以養父母,承顏順志,以老萊子為法,床頭恆貯數十錢,曰買笑錢。父死乃謝青衿,芒鞋拄杖,獨游名山,所至畫竹以自給,長入華岳,登天井,黃縚道服,見者皆以為仙,初好老氏學,解道德,參同之指,晚棄歸禪,參雲棲,憨山二老,結茅蓮花峰,下年八十逝。」

朱鷺這個人物在蘇州的志乘上除了有記載的外,主要對他的評論是說他「皆負忠孝大節,皆讀聖賢書。------白民以諸生有聲棄去結茅花山蓮子峰下二十餘年,非力不食,皆吾吳中卓然之品,足使煙霞生色,泉石生輝,冠冕人倫,衿領士類。」評價可謂高矣!為什麼明末有如此多的高士隱逸逗留蘇州,給蘇州留下如此寶貴精神財富。這一點確實是值得研究,也值得今人發揚光大。[1]

目錄

蓮子峰與朱白民

寫過天池山和花山幾篇文章,總覺得意猶未盡,想來想去,感覺明代末年的三位高士沒有好好的寫過,特別是蓮子峰雖然不算很大很高,甚至走過錯過也不當回事,但是歷史上卻是有那麼一筆濃濃的色彩留給我們,那就是蓮子峰下的朱白民鷺隱士。

400多年前的隱居者朱白民先生,是否也是常常從石縫中鑽進鑽出?不得而知。但我是老朽無能,只是遙看那三個大大的篆體字,已經心滿意足。還聽人說,蓮子峰下還有朱白民留下的一首詩,刻在石上,究竟如何也很想一睹芳容。後來終於有了機會,與群友一起從下面爬上石,看到了那些文字:「登峰問蓮子,古路出僧家。石塌留雲供,空池長佛華。」這詩文摩崖與文獻對照,可以認定是朱鷺《題蓮子峰》的詩句。

康熙朝的《吳縣誌》和民國《吳縣誌》中都記載有朱鷺這個人,作為流寓蘇州的歷代文人給予列傳。文獻中說朱鷺白民先生為諸生時,屢試不售,等到他的父母過世後,朱白民遂棄舉子業,一門心思去專研道術了。後來又棄道皈依了佛教,在「花山蓮子峰下築室三楹,塊然獨處,自號西空」。

與朱鷺友善的有趙宧光和王在公,他們三人就是所謂的明代花山三高士。這三人有同樣的追求和同樣的愛好,也有同樣的做人標準。在明代昏庸的政治環境中,寧可獨善其身隱居在花山鳥道之上。這三位高士過世後,後人建了一所祠堂紀念。如今除了蓮子峰外,已經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據《吳縣民國志》(卷33)記載:「三高祠在華山蓮子峰下,祠明處士朱鷺王在公趙宧光,崇禎七年鷺孫旦即其所居改建。」但可惜的是,據清文秉撰的《姑蘇名賢續記》中記載說:「(朱鷺)一子早夭,孫旦鼎革時勤王遇害。」究竟有沒有留下後代就不清楚了。被害的孫子看來就是崇禎七年為朱鷺建造三高祠的那位了。一門忠烈,孫如其祖。雖為隱士,但遇到國家民族危亡之時,依然挺身而出,寧可犧牲性命。這可能可以稱之謂民族的棟樑和隱士的風骨。[2]

相關詩作

《畫竹引贈朱白民》

長風從天來,吹我魂飛飛。飛飛上謁天帝居,天帝問我何所欲,不願為人願為竹。

天帝笑曰:咄哉黃生,無乃太痴。竹有何好,而爾願之。

我不願截為竿,洞庭日暮淇水寒,大魚小魚慘不歡。

我不願截為杖,雷霆冥冥雲蕩蕩,化龍君山之湖上。

我不願截為簫,吹之一曲淩紫霄,鳳兮鳳兮不可招。

我亦不願王家阿猷肩輿造我下,主客不具神瀟灑。

臨風箕踞指我雲,何可一日無此君。我亦不願娥皇女英哀哀攀我泣,重瞳馭遙叫不得。

煙深水闊愁雲迷,使我至今血淚秋淋漓。朱白民朱白民,願伊為我一寫真,貌我形似兼精魂。

所以願為竹,不願復為人。

《贈朱白民》

筠隱遂

山靜猶空劫,惟將木石親。

肯居於此處,豈是等閒人。

寫竹賣供米,刪松破作薪。

只因尋異藥,衣染別峰塵。 [3]

參考來源

  1. 蓮子峰與朱白民 ,蘇州晨光的博客,2017-05-23
  2. 蓮子峰與朱白民——吳地拾貝之58 ,蘇州晨光的博客,2017-05-23
  3. 贈朱白民,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