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仁榮

李仁榮
李仁榮.jpg
原圖鏈接 李仁榮
李大師到丁山修改待燒製作品
國籍 中國
別名 漁翁李
知名作品

目錄

人物經歷

李仁榮,男,1938年生,號「漁翁李」。自幼生長在無錫惠山。從小就愛到惠山泥人的薰陶,出於對惠山泥人的喜愛,從十八歲起以惠山手捏大師陳阿福、王錫康為師,專攻手捏泥人。李仁榮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李仁榮有二百餘件作品先後獲得各種獎勵,有的被送到中國和國外展出;有的被選編入雜誌、報刊、書籍發表。多家電視台為李仁榮和李仁榮的泥塑製作專題片。

李仁榮小時候捏無錫泥人的叫手捏戲文,小的時候學的手捏戲文,後來從繼承傳統工藝出發,繼續發揚,後來李仁榮想到了將所學到的傳統的一些技法運用到現在設計上面來。

李仁榮喜歡做從臉部的刻畫上面快樂的泥人,李仁榮個人刻畫泥人的藝術宗旨是:群眾看了他的作品以後,能使群眾忘記一天工作疲勞。 作為惠山泥人廠高級工藝美術師,李仁榮視泥土為生命,虛心向生活學習,提煉生命之造型,並給泥土賦予生命。瀏覽他創作的五千多件泥人作品,人們不難欣賞到民間傳說中的《鍾馗》、《羅漢》、《達摩》、《老鼠嫁女》,現實生活中的《老農》、《胖嫂回娘家》、《鼓書說唱》、《漁翁》等等,尤其是他師傅的「四腳子」(民間傳統動物)成為他的嫡傳的絕活。。李仁榮的泥人藝術亦古亦今,沒有界限。

八十年代,李仁榮試作《漁翁》系列作品,終於在1990年中國旅遊產品評比榮獲「天馬獎」。現在李仁榮創作的《漁翁》已成為他個人的代名字。

他有二百餘件作品先後獲得各種獎勵,有的被送到全國和國外展出;有的被選編入雜誌、報刊、書籍發表。各家電視台為他和他的泥塑製作專題片。先後赴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進行技術交流和表演。一九九三年被聯合國科技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一九九五年被命名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2003年被省政府特邀赴法國為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動,作技藝交流和表演,受到好評。 李仁榮自18歲起,就隨著名藝人陳阿福、王錫康學藝,專攻手捏泥人。又在江蘇省惠山泥塑彩繪專業培訓班進修3年,系統地學習了雕塑、素描、色彩等基本知識和美學基礎理論。在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他就塑造了大批具有惠山泥人優秀傳統的作品,如《大鬧天宮》、《九獅圖》等。尤其是他師傅的「四腳子」 (民間傳統動物),成為他謫傳的絕活。以《走獸八仙》、《九獅圖》為代表的一批民間傳統題材作品,成為惠山泥人傳統作品中的頂級收藏品。

上世紀70年代起,李仁榮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春天,他和同事們一道創作了一座大型手捏泥人作品《歡呼人間除四害》。1979年,葉劍英副主席到惠山泥人廠參觀,高度讚賞了這件作品,並提議將作品名稱改成《普天同慶》。現在這件有歷史意義的群塑,收藏在無錫市民間藝術博物館內。

在21世紀末後20年間,李仁榮大師一直潛心於研究如何將自己學到的傳統技藝和正在翻天覆地變革的中國社會現實結合,並得以提高、發揚。作為一個忠實的手捏泥人的傳承者,他看到了手捏戲文等一些老題材老造型的惠山泥人正在日趨衰落。而這些曾經輝煌的作品為什麼它的觀眾會越來越少,這使李仁榮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一種本能,一種使命感使這個在藝術舞台上馳騁幾十年的民間藝術家,一邊不斷的創作實踐,一邊深入生活,進行社會調研。通過生活、創作、創作、生活反反覆覆,李仁榮感悟到:任何一種藝術典範都有它的時代性,都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誕生、成長、發展、直至輝煌,但它們都不可能永恆不衰,而我們這一輩,正是處在激烈變革的新時代,如果藝術家們不能在傳統里找出優秀的「遺傳因子」,揉和到創新中去,老是「克隆」複製,離開當代的大眾,那這門藝術的結果肯定是衰落和消亡。藝術家們繼承傳統就和跳遠一樣,「退後幾步,有一段助跑,是為了跳得更遠。」 在以後創作中,李仁榮大師從惠山泥人在社會接受的深度和廣度出發,在創作作品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上進行創新。把惠山泥人細膩、雅致的表現手法和現代人需要粗獷、古樸、回歸自然的需要奇妙地搭配起來,把惠山泥人粗貨的渾厚和細貨的精巧熔於一爐,產生了一種塑、捏結合,讓現代人感覺心跳、興奮的新的風格。這一切都與他內在素養和自覺自明的程度分不開,也是與他多年勤奮實踐分不開的。光一個《漁翁》題材,李仁榮大師本人也不清楚反覆捏塑和推倒重來了多少次。《漁翁》創作成功後,他的佛像創作、《西北風》主題研究、《劉海》系列作品都獲得了成功。

1987年加拿大多倫多世界博覽會的中國館中,李仁榮大師現場表演手捏泥人。當洋觀眾們看到,在須臾之間手中的一塊黑泥變成一個手執漁杆的老者,老者雙手緊執漁杆向後牽拉,坐在樹樁上的雙腿微微上揚,飽經風霜的臉上洋溢着喜悅的笑容,一條上鈎的大魚甩起尾巴躍出水面,在場的觀眾沸騰了,不禁大呼「中國奇蹟泥人李」!「漁翁」!「漁翁」!這就是李仁榮大師多年來潛心磨練,反覆修改創作的《漁翁》在加拿大展覽會上亮相。次日,加拿大電視台《加華日報》都對「泥人李」 作了詳細的報道。

1990年,經李仁榮復修改,精心孕育的手捏泥人《漁翁》,在中國旅遊產品博覽會上獲天馬優秀獎。從此「漁翁李」的名聲不脛而走,大家都知道在無錫惠山泥人廠有一位專門研究創作「老漁翁」,年已古稀白髮蒼蒼的泥人藝術大師李仁榮。

1992年,李仁榮進修於無錫輕工業學院工業設計系「室內裝飾」大專班。

2003年秋,他被江蘇省政府邀請為中國和法國文化交流,將這些作品在法國巴黎作了研討和表現,載譽而歸。一個藝術品種,一件作品,能在民間流傳幾十年、幾百年,這一事實證明它的樣式和神韻深深地打動了世界各民族的審美心理。在惠山泥人史上能夠如此經久不衰而廣受民眾歡迎的人物和作品為數不多,人們甚至把作品的名稱和他們的名字聯繫在一起,有的成為代名詞,這是給予他們的最高榮譽。藝術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有四人:兩個是清末民初的藝人,一個叫丁阿金(1839-1922),一個叫周阿生(1832-1912)。一個擅長戲文,一個擅長神仙佛塑,民間流傳一句話:「要神仙、找阿生,要戲文、找阿金」。另一個是建國前後的老藝人高標(1902-1983),在上世紀50年代創作懷抱青獅的《大阿福》(成根寶彩),1979年被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獎。當時和蘇州的蘇繡、常州的篦箕同時入獎,《大阿福》作為惠山泥人的代表作代名詞而獲獎。至今已盛銷50多年。惠山泥人藝術上說到《大阿福》,就會提到高標先生,還有一個就是李仁榮大師,創作的《漁翁》,在1990年獲全國旅遊產品天馬優秀獎,「漁翁李」已成他的代名詞,作品已經盛銷10多年。有一位專家對李仁榮的作品作了這樣的評價:他的作品「在傳承中富創造性,在生活性中又凝聚藝術性,這便是他的特徵」,他的個人風貌。」一個德藝雙馨的老人。[1]

作品風格

李仁榮的作品創意新穎,風格獨特,具有較深的文化意蘊和較強的視覺衝擊力。由於李仁榮的作品既能向中國古代繪畫、民間剪紙、陶瓷工藝等姐妹藝術中採用其精華,又從非洲木雕、西方雕塑藝術中攫取其狂野韻律之感,所以,李仁榮的泥人作品特點是得意境博大,出手不凡,同時從丁阿金、陳阿福、王錫康等老藝人最基本的形式技巧入手,深知傳統中國本土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李仁榮又痴迷於人生現實與理想的反思與追尋,注重體察自然之靈性與人間百姓的生活現狀的關注,加以個人內心的體驗,使得李仁榮的個人主體精神在民間泥塑的傳統技法與手捏泥人的個性情態中張揚與融合。 賦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極富個性特徵,以單色或本色為主調渲染,使形和神達到高度的統一。李仁榮的泥人藝術已形成一種「簡樸、生動、粗中有細、大俗大雅」的風格,亦古亦今,豪放不羈,質樸生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