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璮(?~1262年),字松壽,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金末山東軍閥李全之子。 正大八年(1231年),李全死後,李璮襲為益都行省,擁兵自重。開慶元年(1259年),李璮加速準備反叛蒙古,一面進犯南宋,取海州等4城,一面積極加固益都城防,儲存糧草,截留鹽課。景定三年(1262年)進攻濟南時,應者寥寥,軍心離散。七月,城破被俘,史天澤將其處死。

基本信息

本名 李璮

字號 字松壽

所處時代 金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濰州北海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公元1262年

主要成就 山東軍閥 益都行省長官

人物生平

李璮襲為益都行省(今山東境內)長官,擁軍自重。南宋開慶元年(1259),李璮加速準備反叛蒙古 ,一面進犯南宋,取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等4城,一面積極加固益都城 防,儲存糧草,截留鹽課。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自立為大汗,兩兄弟為爭奪汗位發生戰爭。忽必烈為了穩定李璮,加封他為江淮大都督,並對他的上述活動隱忍不發。李璮乘忽必烈傾全力抗禦阿里不哥南犯之機,三年二月,舉兵反叛,他獻漣海三城於南宋,殺蒙古戍兵,從海州泛海還攻益都,進據濟南。南宋封李璮為齊郡王、節度使封號,但並沒有在軍事行動上給予有力配合。李璮在進攻濟南時,曾傳檄河北,希望取得華北地區漢人軍閥的支持,但應者寥寥。因此,處境完全孤立。忽必烈迅速集中蒙漢諸軍,以宗王合必赤統領征李璮。三月,史樞、韓世安、阿術等於高苑老僧口擊敗李軍,李軍退守濟南。四月,忽必烈又命右丞相史天澤專征。史天澤與哈必赤定議,築環城圍濟南,進行長期圍困。濟南被圍四月,李璮糧秣告罄,軍心離散。七月,李璮投大明湖不死,被俘,被史天澤斬於軍前。李璮的岳父王文統,當時任中書省平章政事,頗得忽必烈信任,因與李璮書信交通,被忽必烈殺死。

叛亂平定後,忽必烈罷地方諸侯世襲,收漢人軍將兵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並引用色目人作為統治的幫手,以對漢人進行牽制等等。這些措施,都對元王朝中央集權政治的建立,蒙古、色目貴族與漢族官僚之間矛盾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個人作品

《水龍吟》

腰刀首帕從軍,戍樓獨倚間凝眺。中原氣象,狐居兔穴,暮煙殘照。投筆書懷,枕戈待旦,隴西年少。歡光陰掣電,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調。

世變滄海成田,奈群生、幾番驚擾。干戈爛漫,無時休息,憑誰驅掃。眼底山河,胸中事業,一聲長嘯。太平時、相將近也,穩穩百年燕趙

軼事典故

李璮歸國後,宋理宗作詩一首。《李璮歸國》

九扶漢鼎賴元動,泰道宏開萬象新。

聲塈南郊方慕義,恩漸東海悉來臣。

凱書已奏三邊捷,廟算全消萬里塵。

坐致太平今日事,中興寶運喜環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