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虎(?-550年代551年6月,或554年10月)字文彬,武川鎮(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人。中國北魏西魏官員,「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左僕射,父親是李天錫,母親賈氏。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

生平

李虎即唐高祖李淵之祖。後世李唐號稱李虎出身於南北朝大族隴西李氏,稱其祖輩十六國時代長居於西涼,具有西涼王室後裔的血統。李虎在關於西魏北周的史書沒有傳記,《北史》、《周書》等正史類列傳沒有記載。西魏北周時期正史是唐朝編纂,李虎在唐代是追尊皇帝,沒有列入臣下所在的列傳。如同《三國志》沒有晉朝皇帝先祖司馬懿的列傳一樣。但是,關於唐代的史書《舊唐書》、《新唐書》,也沒有像《晉書》把司馬懿作為司馬氏先祖記入本紀。李虎相關史料,在《冊府元龜》、《資治通鑑》、《西魏書》等後代史書中。

529年,北海王元顥南梁支援下,攻下洛陽。爾朱兆、賀拔勝擊敗元顥,李虎這時是賀拔勝的弟弟賀拔岳屬下,因為討伐万俟醜奴有功,加官寧朔將軍、屯騎校尉、東雍州刺史、衛將軍(武衛將軍或左右衛將軍)。成為了賀拔岳的心腹。534年賀拔岳被暗殺。李虎作為賀拔岳舊部。官至左廂大都督,賀拔岳遇害後,諸將謀議擁戴宇文泰,李虎不同意而「奔荊州」,投靠賀拔勝,後又歸宇文泰。永熙三年(534年),征討靈州(寧夏靈武縣北)刺史曹泥之亂[1],又「從文帝破高歡於沙苑,斬級居多」[2]

537年,跟隨宇文泰參與和東魏高歡之間進行的沙苑之戰,538年回到長安,東魏的俘虜趙青雀作亂據長安,李虎和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輔佐皇太子元欽屯守渭北。李虎鎮壓各地叛亂、防衛異族有功,任開府儀同三司、封隴西郡公。548年,李虎任右軍大都督、少師。《冊府元龜》、《西魏書》記載他當時任太尉、柱國大將軍。當時,西魏柱國大將軍有八名,稱「八柱國」。《周書》記載李虎僅次於宇文泰為第二位,《通典》卷34·職官16·勛官條,記載他次於宇文泰、元欣為第3位,《資治通鑑》記載他次於宇文泰、元欣、李弼為第4位。548年宇文泰主導以《周禮》為基礎的官制改革。秦漢以來的太尉等三公官制被廢除,《周禮》記載的六卿被設置。543年,李弼任太尉後官制改革推行,李虎擔任太尉不符合史實。八柱國包括事實上最高權力者宇文泰有六名擔任六卿,李虎、侯莫陳崇除外。李虎任少保,侯莫陳崇任少傅,李虎的地位在六卿之下,侯莫陳崇之上,列第7位。第6位于謹、第8位侯莫陳崇於549年就任柱國大將軍,推定第7位李虎就任柱國大將軍同為549年。[原創研究?]

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被封為「八大柱國」之一,為隴西郡,同期還有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人。大統十七年(551年)逝世[3]。《西魏書》稱李虎死於554年,《唐六典》卷4·尚書禮部·祠部郎中·道觀條注,記載李虎於九月十八日去世。死後追諡襄公。

一生歷仕北魏、西魏二朝。李虎死後,被西魏賜姓大野氏(554年)[4],北周追諡唐襄公(564年九月)[5]。《魏書》、《周書》以及《北史》均無傳[6]

李虎有一子李昞,生唐高祖李淵。李淵登位後,李虎被尊為皇帝廟號唐太祖,諡號景帝。

起源

唐朝皇室自稱李虎出自隴西李氏,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後裔,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和尚法琳作《破邪論》《辨證論》反對傅奕,佛道論爭愈演愈烈。根據法琳的看法,唐朝皇室非老子李耳後裔,並非出自隴西李氏,而是拓跋氏後裔,後法琳為唐太宗流放益州而死[7][8]

陳寅恪認為李氏出身趙郡李氏,原為漢人寒門。在崛起之後,分別宣稱自己是隴西李氏拓跋氏的後代,以抬高身份[9]

朱希祖認為李熙父子曾戍守武川,後來其子李天錫為避六鎮兵亂,攜父遺骨南遷於趙郡廣阿,因以為家。其子李虎將其父祖合葬於趙郡廣阿。李氏並非出身趙郡李氏,而確係為隴西李氏[10]

家族

夫人

子女

逸事

今日中文「馬桶」一詞的由來和李虎也有一段關係。中國古代夜壺做成虎狀以厭勝,稱為「虎子」。唐代避李虎,更名為「馬子」,馬子再改名「馬桶」,延續至今。

參考資料

  1. 《周書》卷一《文帝紀》載,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十一月,(周文帝宇文泰)遣儀同李虎與李弼、趙貴等討曹泥於靈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遷其豪帥於咸陽。」
  2. 《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帝系門》
  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五月,魏隴西襄公李虎卒。
  4. 《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有云:「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諡曰襄。」;《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魏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滅絕。泰乃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次者為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亦改從其姓。
  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九·陳紀三》:「追錄佐命元功,封開府儀同三司隴西公李昞為唐公,太馭中大夫長樂公若干鳳為徐公。昞,虎之子;鳳,惠之子也。」陳寅恪的《李唐武周先世事跡雜考》一文據《周書》卷五《武帝紀》和《通鑑》卷一六九《陳紀》等書所載,認定「李虎之追封唐國公實在(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上距周初受魏禪之時,己八年矣。故拙著前文所推論者,皆應依此改計。」
  6. 李虎事跡僅散見於新舊《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卷七○上《宗室世系表》及《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帝系門》等書,但多杜撰偽造。陳寅恪在《李唐武周先世事跡雜考》一文中有精心考證。(載《金明館叢稿二編》)
  7.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8.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時大怒豎目,問法師曰:朕聞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禽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擢髮數罪比此猶輕,盡竹書愆方斯未擬。爬毀朕之祖禰。謗黷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9. 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
  10. 參見朱希祖〈駁李唐為胡姓說〉〈再駁李唐氏族出於李初古拔及趙郡說〉,收入《中國史學通論》,商務印書館,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