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若,(拉丁文名:Pollia japonica Thunb.),別名:阿金夠;白接骨丹;白葉菜;包穀七;地藕;羊藿七;竹葉蓮;竹葉知母。鴨跖草科 、杜若屬多年生直立或上升草本。花紅色,果圓球形,直徑5~7毫米,成熟時暗藍色。生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喜陰濕。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杜若屬(Pollia)的杜若,一般被歸類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性偏好溫款至高溫、潮濕、蔭蔽的環境,而適合其生長的溫度則大約落在攝氏十五度至二十八度左右,具有耐陰性、耐濕性,然其不耐旱燥。杜若通常廣泛分布於亞洲的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在台灣則多生長於中、北部地區,中、低海拔的山部地區,常可在林下、林緣陰濕處見其蹤影。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而橫走。莖直立或上升,粗壯,不分枝,高30-80厘米,被短柔毛。葉鞘無毛;葉無柄或葉基漸狹,而延成帶翅的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0-30厘米,寬3-7厘米,基部楔形,頂端長漸尖,近無毛,上面粗糙。蠍尾狀聚傘花序長2-4厘米,常多個成輪排列,形成數個疏離的輪,也有不成輪的,一般地集成圓錐花序,花序總梗長15-30厘米,花序遠遠地伸出葉子,各級花序軸和花梗被相當密的鈎狀毛;總苞片披針形,花梗長約5毫米;萼片3枚,長約5毫米,無毛,宿存;花瓣白色,倒卵狀匙形,長約3毫米;雄蕊6枚全育,近相等,或有時3枚略小些,偶有1-2枚不育的。果球狀,果皮黑色,直徑約5毫米,每室有種子數顆。種子灰色帶紫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範圍

產台灣、福建、浙江、安徽南部(黃山、休寧)、江西、湖北西南部(宣恩、來鳳)、湖南、廣東北部(大埔、和平、南雄、英德、仁化、乳源、陽山、連縣)、廣西(大苗山、龍勝、三江、全州、武鳴、來賓、天峨、嶺溪、宜山、金秀、賀縣、凌雲、羅城)、貴州(梵淨山、凱里、榕江、獨山、興仁)、四川東南部(彭水、重慶縉雲山)。生於海拔1 2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本種在分布區邊緣的廣東北部,有相當多的個體(大約略過一半)聚傘花序僅數個,不成輪排列,雄蕊常有1-2枚退化,花葯無粉。它們很容易被誤訂為Polliasorzogonensis(E.Mey.)Endl.,但畢竟它們花序遠遠伸出上部葉子,而且能育雄蕊多於3枚。[1]

藥用價值

治蛇、蟲咬傷及腰痛。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