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林圍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林圍牆
圖片來自新聞小百科

柏林圍牆又稱柏林牆Berliner Mauer),建於1961年8月13日,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增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全長167.8公里。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和「強化邊境」(Befestigte Staatsgrenze)。因為柏林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地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所以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

目的

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期間,隸屬於社會主義國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邊防系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它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更是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象徵。

修建過程

柏林牆在1961年8月開始柏林的邊界修建。先是完全封鎖西柏林的邊界,民主德國軍隊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正常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區43公里。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民主德國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能夠射殺已翻越柏林牆的東德人。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邊界被修建成真正的牆。在修建期間,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和工人階級戰鬥隊得到授權,可以射擊任何試圖穿越的人。之後又安裝了圍欄、雷區和其他障礙,從而清理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來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牆基本建成。

歷史來由

美蘇聯衝突導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西柏林;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在柏林牆修建之前,共計約有350萬東德居民逃離蘇占領區以及之後的東德,其中1949年到1961年逃離的人數約為260萬。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1]。柏林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牆。1960年起《開槍射擊令》生效,東德邊防軍允許對非法越境者開槍射擊,此舉於1982年甚至通過立法被合法化。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被槍殺人數約在136人至245人之間,確切死亡人數目則不得而知。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鄰國波蘭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在數周的抗議活動後,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和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柏林牆的倒塌為結束東德共產黨的統治,東德政府的倒台以及兩德統一奠定了基礎,一年後的1990年10月3日兩德最終統一,而柏林亦成為兩德統一後新首都。

一連串技術錯誤

1989年11月9日。大約50萬人聚集在東柏林中心廣場舉行抗議集會。當時,東德領導人為了緩和日益高漲的民眾抗議浪潮,決定放鬆對東德人前往西德的控制,但他們並不打算完全放棄對柏林牆的控制,只是在出入境手續方面有所放鬆。然而,他們在實施這項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一連串技術錯誤,引起了嚴重後果。

東德政府發言人岡特•沙波斯基( Günter Schabowski )在例行新聞發佈會前剛剛拿到有關出入境新規的文件,尚未來得及從頭到尾看一遍。當他照本宣科地向記者們公布有關新規定時,記者們全都震驚了。沙波斯基翻看了一下自己手中的文件後說,據他所知,新規立即生效。而實際上,這項新規應該在第二天生效,而且有申請簽證的細節。結果,這條新聞立即成為所有電視台的頭條。之後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立即湧向,歡呼著衝過劃分東西德的柏林牆,這一歷史性時刻轉瞬就傳遍了全世界。

現況

現在柏林牆原址擁有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柏林輕軌北火車站和柏林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奧伯鮑姆橋之間,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參考文獻

  1. Gedmin, Jeffrey. The Dilemma of Legitimacy. The hidden hand: Gorbachev and the collapse of East Germany. AEI studies 554.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 35. ISBN 978-0-8447-37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