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理大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源wineita.com
查理曼肖像,杜勒
神聖羅馬皇帝
在位 800年12月25日—814年1月28日
加冕 800年12月25日
羅馬老聖伯多祿大殿
前任

(前一位擁有相同頭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
繼任 路易一世
法蘭克國王
在位 768年10月9日—814年1月28日
加冕 768年10月9日
努瓦永
前任 矮子丕平
繼任 路易一世
倫巴第國王
在位 774年7月10日—814年1月28日
加冕 774年7月10日
帕維亞
前任 狄西德里烏斯
繼任 路易一世
出生 742年4月2日[1]
法蘭克王國列日
逝世 814年1月28日(814-01-28)(71歲)
法蘭克王國亞琛
安葬 亞琛主教座堂
配偶 赫羅特魯德Himiltrude(766年—770年)
德西德拉塔Desiderata of the Lombards(770年—771年)
希爾迪加爾德(771年—783年)
法斯特拉達Fastrada(784年—794年)
柳特加爾德Liutgard(794年—800年)
子嗣 丕平四世
小查理
丕平露·卡洛曼
路易一世
王朝 卡洛林王朝
父親 矮子丕平
母親 拉昂的貝特拉達
宗教 羅馬天主教

查理曼(法語: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德語:Karl I der Große,,(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稱「查理大帝」,男,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蘭克王國的國王(768年—814年)。

概述

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法語:-magne)由拉丁語「偉大的」演變而來,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note 1]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歐洲中世紀早期法蘭克王國的國王(768年—814年)。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國。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國獨一無二的統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伊比利半島

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遜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參與了費爾登大屠殺Massacre of Verden的策劃。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誕節受教宗李奧三世羅馬老聖伯多祿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羅馬帝國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國德國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蘭克王國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國的國王頭銜。

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紀後的首位受教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查理曼的統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後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法國君主德國君主都認為其國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

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於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東方正教會認定伊琳娜女皇才是羅馬正統。這也成為1054年羅馬君士坦丁堡大分裂英語:The Great Schism)的主因之一。

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過十三年。他被安葬於亞琛帝國自由領Free Imperial City of Aachen帝國自由城市),該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誠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國。

查理曼是撲克牌紅心K與法國塔羅牌上的人物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

生平

出生與成長

查理曼於742年4月2日出生在法蘭克王國埃斯塔勒市一個貴族家庭。

祖父鐵鎚查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宮相

父親丕平三世(矮子丕平)繼任宮相,在教皇的支持下篡位,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得利三世,取而代之,創立了加洛林王朝。查理繼任後繼續與羅馬教皇保持聯盟關係。

生母貝特拉達Bertrada of Laon一直與查理同住到老年。死後,被安葬在丕平三世埋骨的聖德尼大教堂里,備極哀榮。

胞妹吉斯拉Gisela, Abbess of Chelles,早查理幾年死於她在其中度過一生的修道院裡。

取得意大利的王位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加冕

丕平在768年病逝後,查理曼與弟弟卡洛曼一世在10月9日分別繼承了法蘭克王國努瓦永蘇瓦松兩片領土。771年12月4日,卡洛曼一世去世,查理將蘇瓦松納入其統治,卡洛曼的遺孀偕同其兒子與部分貴族逃往意大利,投靠倫巴底國王德西德里烏斯。

773年,德西德里烏斯(Desiderius)入侵教皇國,查理應教皇良一世的請求參戰,並戰勝德西德里烏斯的軍隊;帕維亞於774年6月陷落,倫巴底國王德西德里烏斯被俘。查理取得意大利的王位,亦象徵着倫巴底人在義大利的統治的結束及卡洛曼一世剩餘勢力的消亡。

擴張至撒克遜人地區

在查理以前,法蘭克王國的疆土只限於高盧的一部分,查理通過各次戰爭,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自從西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麼廣闊的疆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征服的地域有:阿基坦和加斯克涅、整個比利牛斯山脈、直至埃布羅河為止的伊比利亞;從奧古斯塔到普利亞的意大利;薩克森,是日耳曼尼亞相當大的一部分;多瑙河一邊的潘諾尼亞和達西亞二省,還有希斯特里亞、利布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

沿海城市除外;萊茵河、維斯杜拉河、大西洋、多瑙河之間的各部族,主要有維拉塔比人、索拉布人、阿博德里提人和波希米亞人。相當於今天的法國瑞士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奧地利以及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克羅地亞波希米亞匈牙利等大部分地區。

公元772年起,查理在三十三年內對撒克遜人發動過八次戰役,將撒克遜納入到法蘭克王國,爲日耳曼尼亞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基石。

778年的危機激發了查理的第二部重大律令改革《賀斯塔律令》,這次則產生了789年的《大誥》。這部篇幅長且極重要的文件非常強調神職人員必須服從遵守教會的法規,它大部分的條文都是以被稱為《狄奧尼西歐——哈德良》的教會法規集所收錄的文字為基礎。

這部法規集是查理在774年由意大利攜回的,但是查理的律令觸及到更深更廣的內涵,幾乎等於是天主教徒原則的一項宣示,以和平、平等、和諧等等原則,當作轉化社會的基礎。

南征穆斯林西班牙

隆塞斯瓦耶斯隘口戰役 (778年)

778年,查理率大軍翻越比利牛斯山脈,南征西班牙的穆斯林國家安達盧斯。 779年的郎塞瓦爾峽谷戰役中,他的侄子羅蘭侯爵反對議和,主和派的蓋內隆與敵勾結並將其暗殺,查理率大軍返回戰場時,發現羅蘭和所有同伴都已戰死。這次戰事被寫入法蘭西民族史詩《羅蘭之歌》。也有指以上是《羅蘭之歌》歪曲的歷史,羅蘭侯爵是死於巴斯克人的襲擊。

781年,查理的兒子丕平,接受教宗的膏禮成為倫巴底的國王。查理的父親丕平三世曾發起過對阿基坦的征伐但不成功,直到查理曼時才成功征服阿基坦,後來盧普斯胡諾爾德所管轄的省份遂歸於查理統治之下。781年,查理讓自己的兒子虔誠者路易阿基坦國王。

東羅馬帝國的入侵

查理和君士坦丁堡的關係在787年到788年之間瓦解,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在788年底大舉入侵意大利南部地區。巴伐利亞公爵塔西洛(Tassilo)的妻子,是早先被查理放逐的倫巴底國王德西德流斯的女兒,想要借丈夫為父親報仇。塔西洛勾結阿瓦爾人向查理挑戰,至787年爆發戰爭。查理很快就贏得了戰爭,派伯爵代替塔西洛統治巴伐利亞[note 2]

788年底,查理到達雷根斯堡(Regensburg),任命了前妻希爾迪加爾德(Hildegard)的兄弟格洛德(Gerold)為巴伐利亞的總督。789年,他在易北河以東征戰,迫使威爾齊德(Wiltzite)的斯拉夫人投降;這一支斯拉夫人和斯拉夫阿博德利人(Slavic Abodrites)一樣,一直敵視法蘭克

阿瓦爾人的戰爭

阿瓦爾人大約在557年左右遷徙到潘諾尼亞地區(Pannonia,大體包括今天的匈牙利西部和奧地利東部),其勢力在隨後的數十年之間達到頂峰,控制了整個巴爾幹,有眾多的西斯拉夫人附庸。阿瓦爾人在626年進攻君士坦丁堡失敗,其後阿瓦爾分崩離析。

790年,查理派遣軍隊至巴伐利亞抵禦阿瓦爾人,後來意大利部隊在8月底重創了阿瓦爾人,阿瓦爾人在多瑙河兩岸的軍隊棄守潰逃,查理占領了多瑙河中游平原。791年的戰敗引發阿瓦爾的內戰,造成克汗(Khagan)與諸古(jugur)兩位阿瓦爾人領袖的死亡。約在795到796年之間,阿瓦爾人領袖圖頓(tudun)帶領隨從抵達亞琛(Aachen)向查理曼宣降,並且受洗為天主教徒;當弗里烏利公爵艾力克的軍隊在795年進入多瑙河提薩河之間的克汗宮殿時,沒有再遇到任何抵抗。

艾力克公爵將他在克汗宮殿所掠奪而來的寶物送給查理,查理其後將這批寶物轉給天主教會及各地的天主教徒。

792年,駝背丕平和法蘭克貴族策劃了對查理的暗殺,事敗後丕平被監禁在修道院,直至810年去世,伯納德繼承其父在意大利的王位。795年,設立西班牙邊區。在797年及798至799年間,當時巴伐利亞的總督格洛德被殺。802到803年之間,阿瓦爾人因斯拉夫人的威脅而尋求查理的支持。東部的各國區域雖然臣服於查理,但仍然受到當地君主的統治,天主教會在當地並沒有進行主要的傳教活動。另外一支亞洲民族馬札爾人(Magyars),在九世紀(896年)的時候遷移進入該地,他們對西歐地區所帶來的煩惱,並不亞於柔然人對東歐所造成的驚擾。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幾乎統治了整個西歐地區

另外,為了應付維京人的威脅,查理建立了一支艦隊。不久維京人領袖戈特夫里德被自己的兒子所殺,維京人的威脅得以解除。

加冕爲帝

799年,羅馬發生貴族叛亂,教皇利奧三世逃出羅馬投靠查理。800年,查理率兵進入羅馬鎮壓叛亂,恢復了教皇聖座。800年12月25日,查理曼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受教皇李奧三世加冕爲「羅馬人的皇帝」,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天主教世界的保護者。

801年,查理曼趁著摩爾人內亂無暇顧及邊疆之時,偷襲他們,攻占了巴塞羅那,占領埃布羅河以北地區。

病亡

查理曼的長子小查理在811年去世,於是查理曼在813年9月於亞琛加冕路易一世為皇帝。查理一生都不肯把他的女兒們嫁出去,這一點令人感到費解和猜測。

814年冬,天氣相當寒冷,查理曼感染風寒。1月28日,在首都亞琛宮中逝世,時年72歲。查理一生娶過五個妻子。766年娶赫羅特魯德,生有兒子丕平四世[note 3],後因政治和宗教原因解除婚約。(767年-813年)。

768年奉母命娶倫巴底國王德西德里烏斯的女兒德西德拉塔,771年離婚,這也導致了773年的意大利戰爭和其後倫巴底王國的覆滅。771年娶出身於士瓦本希爾迪加爾德,生有九個孩子,包括——小查理丕平露·卡洛曼路易一世。784年娶日耳曼人法斯特拉達,她是一個殘暴的人。794年法斯特拉達死,又娶阿勒曼尼族的柳特加爾德,無子女。另外他還有過五個侍妾。

帝國的分裂

查理曼死後不久,帝國就出現了分裂。843年,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帝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西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後的法蘭西王國中法蘭克王國之後則被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瓜分。法蘭克人的語言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帝國的分裂

歷史評價

查理曼在政治上通常是機智敏銳,洞察秋毫;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卻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雖然他在大半生的戎馬生涯中統一了西歐一個廣大的地區,但是他卻認為最明智的方法是他死後把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他認為這樣做通常是避免戰爭的一劑靈丹妙藥。然而不料在他臨死之前,他的兩個長子就先見上帝去了,結果當查理曼814年在亞琛死去時,他的三子路易接管了查理曼的整個帝國。然而路易在繼位問題上所作出的決斷還不如他的父親:他也希望把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經過某種鬥爭,路易的三個兒子終於簽署了凡爾登條約(843年),根據這項條約,法蘭克帝國被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今日法國的部分地區構成;第二部分包括德國奧地利的一個廣大地區;第三部分包括意大利北部和一個橫跨法德邊界的寬闊地帶。

現在有些人估計查理曼的影響比麥克·哈特所估計的要大些。他們說他恢復了羅馬帝國;重新統一了西歐,把薩克森併入西歐。為西歐隨後的大部分歷史定了格調,保衛了西歐,使其免受外來危脅;制定了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大概的邊界;傳播了基督教,教皇為他加冕。從此,開始了歐洲國家與教會之間許多世紀的長期鬥爭的階段。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非常言過其實。首先,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根本不是羅馬帝國的復辟,而是查理曼接管的法蘭克王國的繼續。

假如查理曼確實成功地完成了西歐的統一,那麼這種統一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在查理死後還不到三十年,他的帝國就崩潰了,而且隨後從未得到恢復。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目前的邊界實際上與查理曼或路易都毫無關係。意大利的北部邊界基本上與阿爾卑斯山脈的地理邊界相吻合。法德邊界基本上是沿一條語言邊界,而這條語言邊界反過來又大體上與舊羅馬帝國的北部邊界相吻合。

把傳播基督教的任何真正的功勞歸於查理曼是完全不合理的。基督教在查理曼統治以前幾個世紀中一直通過歐洲向北傳播,此後又傳播了幾個世紀。查理曼強迫薩克森改宗,除了完全是一種可怕的道德行為外,絲毫沒有別的必要。不用屠殺手段,英國盎格魯薩克森人也改信了基督教,而且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通過說服而不是動用武力,各個斯堪的納維亞民族也改變了宗教信仰。那麼查理曼的軍事勝利成功地捍衛了西歐,使其免受外來襲擊,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在整個第九世紀期間,歐洲北海岸和西海岸遭到了北歐海盜即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一系列掠奪性的襲擊。與此同時,馬扎爾的騎兵從東方入侵歐洲,穆斯林的襲擊者騷擾大陸的南部。這是歐洲史上最不安全的時期之一。

行政當局和教會之間爭權奪勢的鬥爭是歐洲史上的一種僵持不化的特徵,甚至在非屬於查理曼王朝所統治的地區也是如此。這樣的鬥爭實際是由中世紀教會的遠大目標所決定,沒有查理曼也會出現(雖然也許會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他在羅馬加冕是一個有趣的事件,但是算不上是導致全部鬥爭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說服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或印度人相信查理曼近乎同秦始皇成吉思汗阿育王這樣的人物一樣重要。實際上如果把查理曼與中國的隋文帝相比,似乎就很容易看出中國皇帝是兩者中比較重要的人物。隋文帝實現的中國統一有一種持久的影響,而查理曼對西歐的統一幾乎還沒有持續到一代人的時間。雖然查理曼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被歐洲人估計得過高,但是他的短期影響當然是巨大的。他毀滅了倫巴第阿瓦爾兩個國家,征服了薩克森,許多人在他發動的戰爭中喪生。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文化復興時期(即加洛林文藝復興)。還有查理曼所奠基的神聖羅馬帝國,也確實是持續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但是在這一階段的許多時期內,神聖羅馬帝國的實權很小,而德國的實權被許多小諸侯國掌握着)。查理曼最重要的成就也許就是他征服了薩克森,把這個重要的地區引入了歐洲文明的主流。這是一項與儒略·凱撒對高盧的征服相類似的成就,但是不完全那麼重要,因為薩克森實在是一個較小的地區。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帝國的分裂

趣味故事

有三個關於這位大帝的有趣的故事。

一是說他對教皇加冕的「謙讓」,最後在一次重要的節日活動中,教皇「出其不意」地把王冠戴在了他頭上,大帝裝作很不高興的樣子,意思是說教皇陷他於不義了。其實後來他對大帝的差事幹得還是很愜意的,而且還把這個「不義」的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孫,到他的三個孫子手裡把帝國分成了三塊,這也是打打鬧鬧一千多年的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據說現在英國的議會,新當選首相也要像查理曼一樣,說一些表示自己「能力有限」,「當之有愧」之類的話,當然最後還是「卻之不恭」,「勉為其難」地當上了,任期到了一個個都還不想下來。

二是說他很孝順父母,但就是把母親給他娶來的媳婦給休了,然後自己又找了一大堆妻妾,看來說他孝順是後來史者的「春秋筆法」,「為尊者諱」了,和我們中國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史家差不多啊。他的成群的妻妾為他生的兒女們很得他的寵愛,據說每次出征都要帶着。尤其是因為對女兒的疼愛,致使女兒們都不能出嫁!

三是說查理曼國王年老時愛上一位年輕貌美的日耳曼姑娘。整日沉迷美色,荒廢國事,罔顧一國之尊的威嚴,朝廷文武百官莫不憂心忡忡。然而,紅顏薄命,美少女突然意外死,朝廷顯貴反而鬆了口氣,可是卻為時不久,因為查理曼國王的愛並未因此消逝。他下令將屍體用香料防腐處理,擺在他的寢宮內與之日夜相守。國王此種與屍廝守的深情作為令杜賓主教不寒而慄,懷疑有魔咒作祟,遂有探勘屍體的念頭。結果在死屍舌頭下方發現一隻鑲嵌美麗寶石的戒指。戒指落入杜賓主教手中後,查理曼國王隨即遣人迅速埋葬屍體,而且款款深情立刻轉移到主教身上。主教為避免這尷尬的窘狀,便將戒指扔到康斯坦茨湖。查理曼國王從此醉心悠遊湖畔,生生世世不願遠離。

家庭

查理熱愛家庭生活。查理的母親貝爾特拉達(Bertrada of Laon)一直與查理同住到老年。死後,被安葬在他父親埋骨的聖德尼大教堂里,備極哀榮。查理的姊妹吉斯拉,早查理幾年死於她在其中度過一生的修道院裡。

婚姻

查理一生娶過五個妻子。

766年娶赫羅特魯德(Himiltrude),後因政治和宗教原因解除婚約,生子駝背丕平(767年-813年)。

768年奉母命娶倫巴底國王德西德里烏斯的女兒Gerperga ,771年離婚,這也導致了773年的意大利戰爭和其後倫巴底王國的覆滅。

771年娶出身於士瓦本族(Suabia)的希爾迪加爾德(Hildigard),生有九個孩子,包括——小查理、意大利丕平和虔誠者路易(Louis the Pious)。

784年娶日耳曼人法斯特拉達(Fastrada),她是一個殘暴的人。

794年法斯特拉達死,又娶阿勒曼尼族柳特加爾德(Liutgard),無子女。

另外還有過五個侍妾。

子女

792年,駝背丕平在法蘭克貴族的慫恿下企圖害死查理。事情敗露後丕平被送往修道院度過餘生。

意大利丕平在810年去世,查理即指定其繼承人伯納德繼承其父在意大利的職位。

小查理在811年去世。

於是查理在813年9月於亞琛加冕虔誠者路易為皇帝。

查理一生都不肯把他的女兒們嫁出去,這一點主要是因為當時宮廷的混亂性關係以及國際形勢複雜,查理的女兒洛特達曾與東羅馬帝國皇帝訂婚,最後因為政治問題不了了之。後來她與緬因伯爵羅魯根偷情生下一私生子,取名路易。貝爾特拉達則更是與比自己大三十歲的,查理的好友安吉爾伯特有私情,亦生下非婚子兩個。

延伸閱讀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改變了歐洲的版圖

聖騎士

聖騎士(Paladin)又或叫聖戰士、聖武士、聖堂武士等,其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當年跟隨查理曼(Charlemagne)東征西討的十二位(如加上查理曼就是十三位)戰士。之所以叫聖騎士的原因是:「聖」是因為他們的故事廣為流傳在基督教的正史里,而查理曼又是基督教的忠實衛道者,他們的事跡也多是發生在基督教國家與撒拉森人(Saracen,中世紀入侵歐洲的阿拉伯人)的戰爭中,其中加雜了很多有關神話魔法、愛情等的故事…而「騎士」之由來,是因為別看這些人之中有的善於弓箭,有的善於陸上打鬥,有的善於馬上戰鬥,有的善於魔法,有的善於妖術但卻都是受封的騎士呢!十二聖騎士的故事出現在查理曼的傳說之中,那是公元800年前後的事情。之所以有12位聖騎士,是取自基督教中耶穌的十二門徒中的12,實際上是指查理曼的近衛部隊和近身待臣等。最常見的12聖騎士有:

1.最偉大的騎士羅蘭德(Roland,意大利版),或稱奧蘭度(Orlando,法國版),查理曼的遠親;

2.名聲僅次於羅蘭德的蒙特班(Montalban)的野蠻人李拿度(Rinaldo或朗拿特Renault),羅蘭德的遠親;

3.大主教托賓(Turpin),僅次於梅林(Merlin)的魔法師;

4、魔法師和妖人馬拉吉吉(Malagigi);

5.被六仙女祝福的丹麥王子奧吉爾(Ogier);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

6.不列坦尼國王(KingofBrittany),所羅門

7.英格蘭美男子艾斯佗弗(Astolpho);

8.那墨(Namo或那密Nami),法華利亞公爵(DukeofFavaria);

9.撒克森人斐蘭巴拉斯(Fierambras或Ferumbras);

10.森林之塔的領主,最偉大的騎士之一,弗羅雷斯馬特(Florismart);

11.羅蘭特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奧利弗(Oliver)

12.背叛者加尼隆(Ganelon或蓋恩Gan)。

當然,在其它的神話中也有另一批聖騎士的名字:艾文(Ivon)、艾弗利(Ivory)、奧多(Otton)、拜倫格爾(Berengier)、安賽斯(Anseis)、格爾恩(Gerin)、吉瑞爾(Gerier)、安傑利爾 (Engelier)、參孫(Samson)和吉拉德(Gerard)。

撲克牌中的紅心K便是查理一世

查理曼帝國

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故又稱加洛林帝國。查理大帝統治時期(768-814),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定都亞琛。查理死後,帝國陷於內戰。

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襲皇帝稱號。大體奠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國、法蘭西王國、近代意大利王國三國的雛形。

發現遺骨

原圖鏈接查理大帝:英勇善戰的法蘭克騎兵

近日,撲克紅桃K原型是查理大帝讓不少網友頗為驚訝。隨着查理大帝的骸骨被證實,對於查理大帝的人生有了更好的詮釋,查理大帝曾被譽為「羅馬人的皇帝」!一輩子做得最多的就是兩件事:結婚和打仗。一輩子一共結了5次婚,另有侍妾5名,前後生了十多個子女。同時他一輩子東征西討,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大陸,到今天全世界還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在紀念着這位偉人。

一直以來千年遺骨的主人是誰一直是個謎底,雖然很多猜測都指向查理曼,近日科學家宣布,1988年在亞琛大教堂發現的千年遺骨的主人確實是查理大帝。通過研究這些遺骨,科學家重繪出查理大帝的身形體態:高1米84,體重78公斤,偏瘦,這在當時,算是巨人的個頭。

在研究26年之後,科學家4日宣布,1988年在亞琛大教堂發現的千年遺骨的主人確實是查理大帝。

1988年,德國考古學家秘密開啟教堂內的一座金色聖物箱,發現遺骨。在進行26年研究後,蘇黎世大學解剖學教授弗蘭克·呂厄宣布:「我們現在可以說,所有的可能性都指向,它就是查理大帝的遺骨。」

通過研究這些遺骨,科學家重繪出查理大帝的身形體態:高1米84,體重78公斤,偏瘦,這在當時,算是巨人的個頭。依照艾因哈德的傳記,查理大帝公元814年死於胸痛和高燒,疑患肺炎。

查理大帝又稱卡爾大帝或查理曼,是法蘭克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國王,曾控制大半個歐洲版圖,後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流行文化

查理曼在遊戲《Fate/EXTELLA LINK》中分別以Saber和Ruler職階登場。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Karl Ferdinand Werner: Das Geburtsdatum Karls des Großen, in: Francia 1, 1973, pp. 115–157(onlin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1-17.);
    Matthias Becher: Neue Überlegungen zum Geburtsdatum Karls des Großen, in: Francia 19/1, 1992, pp. 37-60(onlin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1-17.);
    R. McKitterick: Charlemagne. Cambridge 2008, p. 72.

註腳

  1. 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該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2. 塔西羅阿瓦爾人貝內文托,以及東羅馬帝國極有可能攜手合作,而AKF似乎也肯定這個說法,他們還握有塔西羅的倫巴底妻子麗特珮嘉(Liutperga)。 她有仇恨查理的充分理由,他不但休掉她的妹妹,還將她的父親逐出王位;她的另外一個姊姊阿德珮嘉(Adelperga)是貝內文公爵的遺孀,也要求帝國出兵;她的兄長阿德奇斯(Adelchis)是東羅馬帝國的軍中的一個主要人物;而且倫巴底王國阿瓦爾人素來維持友好的關係。但是,阿瓦爾人出師不利,當他們大舉增援時又再一次被擊潰。787年到788年間查理和君士坦丁堡關係的瓦解,是由於785到786年的陰謀。
  3. 這是根據英文維基的資料,把駝背丕平列為正出長子的。在(法蘭克)艾因哈德、聖高爾修道院僧侶,《查理大帝傳》,中譯者序言,1996,北京,商務印書館,ISBN 7-100-02032-8,87頁,聖高爾修道院僧侶寫到「這個兒子為一個侍妾所生」,也許是因為這個妻子最後取消了婚約的緣故。他被冠以祖父丕平的名字,也表明不會是庶出的兒子。有待考證。

外部鏈接

查理大帝
卡洛林王朝
出生於:742年4月2日逝世於:814年1月28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矮子丕平
法蘭克國王
768年9月24日—814年1月28日
卡洛曼一世 (768年9月24日—771年12月4日)
青年查理 (800年12月25日—811年12月4日)
繼任:
路易一世
前任:
德西德里烏斯
倫巴第國王
774年7月10日—814年1月28日
意大利的丕平 (781年4月15日—810年7月8日)
意大利的伯納德 (810年7月8日—818年4月17日)
空缺期
前一位相同頭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
西羅馬帝國皇帝
神聖羅馬皇帝
813年9月11日—84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