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柯屬(學名:Lithocarpus)是殼斗科的一個很大的屬,包含物種較多,分布在亞洲,大多為高大的喬木物種。

目錄

形態特徵

柯屬又稱石櫟屬或石柯屬,約350種,北美1種,其餘產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有122個種1個亞種和14個變種(中國植物志第22卷),廣布於秦嶺以南各地,在垂直分布上比錐屬稍高,但略低於高山櫟類。常綠喬木,花序直立,雌花單朵或3數朵聚集成簇並散生於花序軸上,前者雌雄同株,後者雌雄同序,花柱3枚,柱頭點狀,殼斗杯狀、平碟狀或全包堅果,有鱗片或刺、或肋狀,或線紋狀圓環,果臍凹陷至凸起。殼斗厚木質,果壁硬角質的類群,其種仁含鞣質甚微,木材淡黃白色,易受白蟻蛀蝕且不耐腐。[1]

其餘的種類,其種仁去鞣質後可作澱粉類代食品。樹皮少開裂,內皮顏色常較深且有刀刃狀縱向突起的聚合射線,故材身有凹陷溝槽。年輪生長多不均勻,橫切面常呈菊花心狀。材色較深的種類其結構大都與青岡亞屬(又稱椆亞屬)的相同,在南方木材市場上二者常通稱為椆木類,色澤深紅的稱為紅椆,屬一類材,質最堅重,結構密緻,耐水濕,抗白蟻蛀蝕,為優質船、車、樁柱、器械及建築用材,絕大多數為散孔材,管孔不規則徑向排列,呈火焰狀或枝梢狀分支。局限性分布的種類為數不少,主要產區在西南及南部。木材褐紅色的種類如杏葉柯,紅柯。種仁含微量鞣質的種類如煙斗柯。此外還有廣布於秦嶺以南五嶺以北各地的包果柯;廣布於閩北至黔中一線以南各地的欖葉柯;在系統分類學上較有研究價值的檳榔柯的三角形的心皮在結實時堅果的頂部仍具明顯的三棱,殼斗碟狀,密生下垂的針狀短苞片。廣布於長江以南各地,殼斗為淺碟狀且增厚,苞片呈魚鱗片狀或有時略連生呈圓環狀,堅果果臍凹陷的種類有:硬殼柯,多穗柯,該種的葉含甜味素屬查耳酮類(chalkone)化合物,民間采其嫩葉製成茶葉代用品,稱甜茶,水色茶紅而味甜。

另一種是巒岱柯。常綠喬木,很少灌木狀。枝有頂芽,嫩枝常有槽棱。葉全緣或有裂齒,背面被毛或否,常有鱗秕或鱗腺* *。穗狀花序直立,單穗腋生,常雌雄同序,則雄花位於花序軸上段,雄花序有時多穗生於具頂芽或至少有退化芽鱗的枝軸上排成複穗狀花序式,或多穗生於無頂芽的總花序軸上排成下寬上窄的穗狀圓錐花序;花通常3-5-7一朵聚集成一小花簇散生於花序軸上,或為單朵散生;花被裂片4-6片;雄蕊10-12枚,退化雌蕊細小,為卷叢狀密毛遮蔽;雌花每一花簇通常僅1或2、很少3朵同時發育結實,不結實的附着於結實的殼斗旁側,子房3室,很少4-6室,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柱頭窩點狀,細小,位於花柱的頂端,無明顯界限。每殼斗有堅果1個*,全包或包着堅果一部分,殼斗外壁有各式變態小苞片* *,殼斗壁木栓質、薄殼質或厚木質;堅果被毛或否,果壁厚角質、木質或薄殼質,果臍凸起或凹陷,子葉平凸,褶合或鑲嵌狀,不育胚珠位於果殼內壁頂側或底部;種子萌發時子葉出土。

分布範圍

柯屬300餘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分布中心在亞洲東南部及南部,少數分布至東部。我國已知有122種,1亞種,14變種。分布北限在秦嶺南坡,即陝西與甘肅的南部,東南至台灣,西南至西藏東南部,南至海南,尤以雲南、廣西和廣東的種類最多;較原始的種類亦產於此地區,尤以雲南東南部、越南老撾北部最為集中。

品種特徵

在雲南騰衝第三紀植物群中找到了與現代一致的 L.dealbatus 葉子化石,又在景谷漸新世地層中採到本屬植物的幾種化石,有些被認為是槲葉屬(化石屬)Dryophyllum 的很可能也是本屬植物。

本屬植物多為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山地針葉闊葉常綠林的主要上層樹種,有時與本科其它屬植物混生,在垂直分布上本屬植物比錐屬常處於海拔較高的山地上。

果壁厚角質或硬木質的種類,其種仁(子葉)煮熟後無澀味,可食用或作澱粉原料,其餘種類困單寧含量較高,味澀,但仍有少數種類的種仁煮熟後幾無澀味的。 樹皮粗糙或略平滑,很少深裂,多數種類的內皮顏色較深,通常棕色至暗褐紅色,有如刀刃狀突起、半月形或長條形的聚合射線。

木材的材身有槽(凹陷部分)棱(凸起部分),心材與邊材區別明顯或不甚明顯,心材的橫切面常呈「菊花心」狀,是其特徵。紅柯(又稱紅椆)類的木材褐紅色或暗紅色,它與青岡屬具深色的木材在結構上幾無差別,在木材商品市場中統稱之為椆木,材質堅重,結構密緻,韌性強,耐水濕,耐腐,為船、車、橋樑、樁柱、器械等的良材;白椆類的木材顏色較淺,通常淡棕色或黃白色,材質較次,結構雖亦細密,但多不耐腐,易受白蟻蛀蝕,多用作農具、家具、文具或商板用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