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柱狀田頭菇

柱狀田頭菇俗名楊樹菇、柳蘑、柳松茸、茶樹菇、茶薪菇、柳菌、柳環菌、柱狀環銹傘等。國外於1950年人工栽培成功,1980年對其生物學特性做了較詳細的研究,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在福建開始小規模生產。近年來,福建、江西、雲南、貴州、浙江等省都已有了不少的栽培。 柱狀田頭菇蓋肥柄脆,氣味清香,鮮美可口。在福建閩西北地區人們還常用其治療胃寒、腎炎水腫等慢性病,療效極佳。 柱狀田頭柱可鮮食也適於干制。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柱狀田頭菇

拉丁學名; Agrocybe aegerita

別稱; 楊樹菇 茶薪菇

二名法; Agrocybe aegerita

界; 真菌界

門; 真菌門(Eumycota)

亞門; 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

綱; 層菌綱(Hymenomycetes)

亞綱; 同擔子菌亞綱

目; 傘菌目(Agaricales)

科; 銹傘科(Bolbitiaceae)

屬; 田頭菇屬(Agrocybe)

種; 柱狀田頭菇

分布區域; 近年來,福建、江西、雲南、貴州、浙江等省都已有了不少的栽培。

目錄

1生物學特性

2栽培技術要點

生物學特性

①形態。子實體樅生,菌蓋1~10厘米,多2~5厘米,初暗褐色,後紅褐色,成熟后土黃褐色。柄長3~15厘米,中生,纖維質,中實,脆嫩,有薄薄的內菌幕,最後形成菌環。

②營養。可以多種闊葉木屑、棉籽殼和玉米粉為主料,木屑以楊、柳、榆、槭、榕、桕等樹種為好,加入適量的麥麩、米糠、豆餅粉、花生餅粉、菜籽餅粉等,可使產量大幅度提高。

③溫度。菌絲體生長適溫21~27℃,以25~27℃最適。子實體形成和分化溫度10~25℃,最適溫度不同菌株有所不同,有的13~18℃,有的16~25℃。

④濕度。最適基質含水量64%~67%,子實體形成期先濕後干,原基形成期95%~100%的大氣相對濕度最好,分化後則以85%左右為宜。

⑤光照。光抑制菌絲體生長,但是在完全黑暗條件下子實體不能形成。出菇期光照以300~500勒克斯為宜。

⑥氧氣和二氧化碳氣。菌絲生長對二氧化碳不敏感,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階段二氧化碳濃度必須控制在0.2%以下。

⑦酸鹼度(pH值)。菌絲生長的適宜pH值為4~6.5,超出這個範圍生長不良。

栽培技術要點

培養基製作

培養基製作配方:①甘蔗渣38%、棉籽殼36%、麩皮20%、黃豆粉2%、石灰粉0·5%、蔗糖0·5%、碳酸鈣2·5%、複合肥0·5%。②木屑80%、麩皮15%、石灰粉1%、紅糖1%、石膏粉3%。③棉籽殼80%、米糠15%、黃豆粉2%、石灰粉0·5%、蔗糖1%、石膏粉1%、複合肥0·5%。

袋式栽培

袋栽楊樹菇是我國普遍的栽培方式。根據商品生產目的不同,在栽培袋(菌袋)規格的選擇,出菇方式上有一定差別。如產品用於外銷或進入超市,多選用規格稍大的栽培袋(如17×33厘米),裝料多,營養充足,保水性好,可採收兩潮優質商品菇;如用於內銷或作為深加工原料,一般選用規格稍小的栽培袋(16×34厘米),可縮短發菌時間,延長采菇期。

前者多採用立式出菇,出菇整齊,菇形好,柄直立,商品質量高;後者多採用臥式出菇,由於楊樹菇子實體生長時具正向地性,向光性的特點,在生長過程中,子實體往往向上彎曲,並且在採收過程中,菌蓋極易脫落,商品菇比率相對較低。但由於臥袋在不增加設備投資的條件下,可充分利用生產空間,在同樣大小的菇房(棚)內,投料量幾乎是立袋出菇的2倍,生產管理也比較方便,很適合一般生產者採用。 1.裝袋滅菌 培養料經適當處理並配製合格的培養料,用手握料指縫間有水滴出即可,不能超過65%含水率,否則導致菌袋通透性差,發菌不良。 裝袋可採用人工裝料或用裝袋機裝料。栽培袋通常採用規格為17×33×0.05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只適用於常壓滅菌)塑料袋。邊裝料邊壓實,裝料高度15~18厘米,壓平料面,如用木棒在料中扎一孔,有利菌種塊上下一起生長,縮短發菌時間。 立式出菇袋裝料後清潔袋口,套上塑料頸圈,加棉塞。圈的直徑4~5厘米,高約1.5厘米。臥式出菇袋兩端出菇,封口可採用三角摺疊法封閉袋口或綁口。 料袋通常採用常壓滅菌,在大批量生產時可採用可移動的常壓滅菌爐(參見第五章滅菌設備)。此滅菌爐適用於規模型、基地型生產。滅菌結束後,該鍋爐還可用於產品鹽漬加工、冬季室內或菇棚加溫等,這是普通磚石結構的常壓滅菌灶所不能相比的。 2.接種發菌 將滅菌後的料袋趁熱移到接種室,用氣霧消毒劑或甲醛熏蒸消毒。待料溫降到30℃後方可接種。每瓶菌種(750毫升)可接種35~40袋。常規操作菌種可放入一部分於孔穴內,一部分在料面,以利菌絲儘快封閉料面,減少雜菌污染機會。接種過程中發現袋口棉塞已濕,要換上消毒過的干棉塞。 接種後將菌袋移入培菌室。生產性栽培一般利用自然溫度發菌,無須加溫培養。菌袋堆放在架上,堆放厚度一般為3~4層。菌袋也可直接堆放在地上,厚度不超過5層。培菌時應經常檢查菌袋中層的溫度,若中層溫度超過35℃時應立即翻堆使其降溫,否則,堆溫超過40℃時菌絲就會死亡,導致栽培失敗。培菌過程中還應隨時檢查有無雜菌污染,發現污染了雜菌的菌袋應立即清除,以免雜菌蔓延。

另外,楊樹菇在菌絲生長階段應給予適當的散射光。實踐證明,發菌期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生產周期顯着延長,甚至還會影響產量。菌絲體在15~25℃室溫下,經28~35天即可長滿菌袋。菌絲長滿菌袋後,打開所有的窗加大通風,繼續培養10~25天,當料面有黃褐色水珠出現,菌絲體由純白色變成微帶褐色或有褐色斑塊時,表明菌絲已進入生理成熟。應取下封口的牛皮紙和頸圈,進行催菇處理。 3.出菇管理 楊樹菇袋栽的出菇管理,不論採用立袋式、臥袋式(牆式)出菇,其管理原則都包括搔菌催蕾,幼菇期管理,成菇期管理,採收、潮間管理等幾個管理階段。

以下是立袋式出菇的管理方法: (1)束口法催蕾 將菌絲已達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菇棚,豎立排放在床架,每平方米約可放80袋。將生理成熟較為一致的栽培袋上的棉塞棄之,再放3~5天,將栽培袋上的塑料環套取下,栽培袋口不要撐開,其目的是以免栽培裝上暴露在空間的面積過大,而導致失水,從而使栽培袋錶面有較高的空氣相對濕度,同時又增加了新鮮空氣交流,在高溫、氧、光的誘導之下,有利於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及菇蕾的發育。當幼菇形成後即可撐開袋口出菇。 (2)搔菌法催蕾 袋栽楊樹菇的搔菌處理有利有弊,利是搔菌可使出菇一致,同步性好,潮次明顯,便於管理和提高商品質量;弊是搔菌時間如掌握不好,會推遲出菇時間,菇蕾也會因培養料失水過多而枯死,且易造成污染。 搔菌的方法是打開袋口,用自製的小鐵耙將原接菌種塊扒出,並順手將袋口基料表層厚約0.2厘米的菌皮及基料扒掉、倒出,並將料面壓平。但是搔菌的時間搔菌處理的關鍵是:應準確掌握。搔菌時間,過早易使新料面招致污染;過遲則因大批分化原基,達不至刺激的作用。準確時機是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個別菌袋已開始分化原基,菌袋兩頭及中間部位基料空隙有微黃色水珠分泌。如初次栽培不好掌握,可以用計算時間的方法確定,即自接種後50天左右,料面出現大量黃色水珠時進行。 搔菌處理後即行催蕾,或不經搔菌打開袋口直接催蕾。催蕾時,控制室溫在20~25℃,提高濕度至85%~90%,並在袋口蓋上滅菌報紙或無紡布保濕,光照強度控制在250~300勒克斯,根據室外氣溫情況,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0.5~1小時。經約3~5天菌袋即全部分化出幼蕾。 催蕾時,為有利保濕也可不先進行打開,就按上述條件進行催蕾,約5~7天,料面有原基出現,待原基長到1~2厘米在大小時,撥去棉塞,脫下塑料套環,將料面以上塑料袋剪進行幼菇管理。 (3)幼菇期管理 幼蕾出現後,即將菌袋拉直袋,氣溫過低時,應在袋口覆蓋紗布,或無紡布使環境溫、濕、氣處於基本穩定、平衡狀態,每天至少3次將紗布噴濕,以利幼蕾分化及生長,但不是使用密度較大的色布或纖布,以免造成二氧化碳中毒或缺氧。

幼菇期管理關鍵是在覆蓋紗布後,必須較常規生產增加噴水和通風時間及次數,如遇氣壓偏低時,以中午前後通風為好,注意適量通風又不影響室溫,使溫差保持在5℃範圍內,不可過大,否則易導致幼蕾萎縮死亡。要避免強風直接吹到菇蕾上,否則會造成菇蕾死亡。經約2~3天,菇蕾成長為幼菇,此時需氧量及需水量較蕾期要多,須根據情況實施管理。再過3天左右,進入成菇階段。 (4)成菇期管理 袋內若出菇過多,可以進行疏蕾使每袋保留6~8株,有利生產優質菇。待菇蕾長至3~5厘米後,增加通風量,每日通風3次,菇房的通氣量要隨着子實體的發育而增大。梅雨季節要特別注意通風,否則易發生死菇。通風時室內空氣流動不能過分劇烈,使床面小區保持一定溫度二氧化碳,以達到抑制菌蓋開張,加速菌柄生長的目的。由於楊樹菇的子實體表層吸水性差,料面的保水性也差,所以為了滿足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需要,要經常給予補充水分。每天要噴水3~4次。水可直接噴到料面上,以保持栽培房的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相對濕度過低,子實體難以正常生長;但相對濕度過高,則子實體極易開傘。是否向菇體噴水,應視菇體的乾濕情況而定,適當噴霧狀水。出菇期要有充足散射光,可使子實體生長健壯,加深色澤,提高品質。在加溫過程中,要防止水珠淺落到子實體上,會影響菇的品質或導致腐爛。若菇體失水過於嚴重時,可向菇體適當噴霧狀水。 4.採收後管理 待菇體長到八分成熟,菇蓋呈半球形,菌膜未破裂,菇蓋未開傘,為採收適期。田頭菇菇質較脆,菇蓋易碰破,柄易折斷,可在采菇前用噴霧器輕噴1次霧狀水,以增強菇體韌性,然後用手護住菌袋,將子實體單朵或整叢一起輕輕擰下,單朵采時要注意防止傷及幼菇。 採收後及時清理料面刮除約0.2厘米厚料面,根據菌袋失水情況確定補水與否,然後停止噴水降低濕度,提高室溫,使菌絲恢復生長。經約10天以後,出菇面生出一層密密的菌絲時,可進行催蕾處理,此後進入再生菇管理。 柱狀田頭菇袋栽一般可采4~5批,立式栽培采完第一潮菇後,第二潮菇開始,由於料面勇氣好,會形成較多的單生原基。如果不疏蕾,所供給的養分無法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子實體很小就會成熟開傘。為了獲得高產優質的產品,必須進行疏蕾。方法是在原基長到0.3~0.5厘米時,每袋只留5~8朵粗壯的原基,將其餘摘去。采完第三潮菇後,袋重一般經原重下降約30%~35%,要進行補水,可採用壓注法,每袋補水約50毫升,將袋口封閉,剪開袋底掉頭出菇。採用木屑為主料進行栽培時,生物效率一般在70%左右,棉殼基質的生物效率可達80%左右,高率可100%,商品率一般在80%左右。

其它出菇方式

(1)脫袋出菇法 在出現菇蕾後脫去塑料袋,使菌快完全暴露於外。採用脫袋栽培法,可增加出菇面積,提高出菇率,在菌塊四周均可形成新原基。若菌塊上原基分布不夠均勻,局部過密時,要進行疏蕾,以利幼菇在生長時能獲得足夠的營養,長成朵形較大的優質菇。

(2)半脫袋覆土法 開袋時去掉棉塞、環套,剪去高於料面5厘米上的塑料袋,同時用鋒利刀片在菌袋中部割一周,去掉下半部的塑料袋,而後直立排放在畦面上。每袋相隔2~3厘米,中間用砂壤土填充。這種出菇方式的優點一是能提供充足的水分,不會造成培養基質乾燥,覆土不但能有效地防止培養料水分散失,還有刺激現蕾的作用;二是噴水時,泥土不會沾到菇體,菇腳也不帶土,保證了菇品的質量。

(3)臥袋碼垛出菇法 接種後的菌袋橫碼在地上或層架上,層數或堆高視氣溫而定,氣溫高時,堆要低,氣溫低時,堆宜高。待菌絲滿袋達到生理成熟後,拔掉棉塞和套環,儘量把袋口撐開,打開門窗,進行空氣和水分的調控。這種栽培方式的特點是空間利用率高,栽培容量大(平均每平方米碼100袋),管理采菇方便。但長出的子實體菌柄細長且因趨光而彎曲,菌蓋顏色較淺,產品形狀不佳,生物學轉化率約60~80%。[1]

參考文獻

  1. 柱狀田頭菇, 博客 ,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