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暘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暘春 (1900—1962) 譜名炳灃,字秀珊,江西南昌縣人,傑出橋樑專家。設計主持了錢塘江大橋、瀾滄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1]

個人簡介

梅暘春早年聰穎,在南昌中學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後又入電機系加讀兩年,1923年畢業,派赴美深造。入美國普渡大學機械系學習,獲碩士學位。但其志願卻在橋樑事業,1925年參加美國費城橋樑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奮且有成績,網球運動亦甚出色而被誤認為日本人。

梅暘春深以為恥,決心以自己的業績建立起中國的偉大形象。1928年回國,在南昌工業專門學校任教。與黃宗珍女士邂逅並結成終身伴侶。後來畢生轉戰於全國江河之上,建設橋樑,成為卓越的橋樑專家。

人物經歷

1934年,茅以升博士受託組織籌建錢塘江大橋,聘梅暘春為正工程司。老母訓以事業為重,乃挈婦將雛赴杭,擔任錢塘江公鐵兩用橋的設計工作。此時國內鋼鐵生產落後,需向國外定製。為了減輕重量、節約資金,在國內首次採用鉻銅合金鋼。當設計圖完成向英國道門朗公司承訂時,英國公司拘泥於本身經驗,提出修改圖紙。梅暘春以精闢的理論和實際經驗,直接與之對話,據理力爭,使對方折服,為中國工程師揚眉吐氣。

1937年錢塘江橋通車,三個月後,日軍入侵杭州,在完成了建橋和炸橋的任務之後,工程處步步向後方撤退。在此前兩年,因武漢擬有建設長江大橋之舉,由茅以升領導的錢塘江橋工程處為之策劃。1936年完成初步規劃,錢塘江橋通車前後,梅暘春赴漢,任漢口市政府工務科長,主持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前期工作。1938年武漢淪陷,梅暘春撤退到後方,再輾轉到昆明,擔任原交通部橋樑設計處正工程司。

1944年梅暘春進入茅以升組織的重慶纜車公司任總工程司兼工務處長,設計建造了重慶市第一座登山纜車——望龍門纜車。從今天看來,這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工程。但在那個時代,有這樣的工程已是不易,主持這一工程必須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兼備土木、機械、電機等方面專長,梅暘春一舉成功。

茅以升先生預見到抗日戰爭即將勝利,於是組織了中國橋樑公司,擬擔負起戰後重建中國的土建和橋樑工程任務。1946年,成立了該公司的武漢分公司,梅暘春擔任武漢分公司經理。原想承擔建設武漢長江大橋。但抗戰後國民黨熱衷於內戰,經濟蕭條、貨幣貶值、極少有工程可做。於是分公司承攬了一些工廠廠房安裝、火車單機轉盤等項目,比較大的如江西萍鄉煤礦纜道工程。飢不擇食,什麼事都做,這就發揮了梅暘春技術多面的優勢,從而使分公司得以在鬥爭中求生存,直至解放。

1949年武漢解放,人民政府給予他極大的信任,保薦梅暘春隨軍南下,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參加搶修粵漢鐵路被破壞的橋樑,發揮了他處理橋樑特殊技術問題的機變的才能,功績卓著。因此,當搶修完畢後,被任命為鐵道部設計局副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李文驥倡議,茅以升領銜,梅暘春等簽名,向中央上報了《籌建武漢紀念橋建議書》,建設武漢長江大橋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紀念建築」。其契機正和中央的宏圖相合。鐵道部成立「橋樑委員會」着手建橋,命梅暘春兼任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鑽探隊隊長,組織和帶領隊伍在武漢三鎮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測量、鑽探和調查工作,並請地質專家谷德振為武漢地區的地質情況從宏規上予以推論。為了解決建橋前京漢、粵漢兩線的聯繫,梅暘春又倡議和領導設計建設了臨時火車輪渡工程。

在地方黨政支持和技術上駕輕就熟的情況下,很快就完成了勘測任務。1950年成立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組,地點在北京,梅暘春奔走兩地進行指導。他根據當年和茅以升所擬定的武漢長江大橋方案,親自繪製140十3×280十140米五孔拱桁伸臂梁方案,橋下淨空33米,以資參考。當時由於牽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又受制於政治形勢和財力物力、技術條件,最後採取的是由蘇聯供應低碳鋼料和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的方案,即現在所建的9孔128米平弦雙層鋼桁架橋,橋下淨空28米。

1953年成立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為局長兼總工程師,後以汪菊潛為總工程師,梅暘春為副總工程師。他由京返漢,參加代表團赴蘇聯訪問。歸國後,配合蘇聯專家與從全國調集而來的當年橋樑界的精粹,共同努力。中蘇兩國技術人員從規劃、設計、試驗到施工布局協同戰鬥,結成了很好的友誼。在武漢長江大橋上下部結構,尤其是下部結構中有所創新。

1955年由梅暘春主辦向全國著名建築設計單位和院校徵求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建築及引橋方案,得25式,經顧問委員會評審,政務院周恩來總理批定,採用第25號方案。

在武漢長江大橋及其附屬工程施工過程中,梅暘春以歷來注重第一手實踐的主導思想和工作方法,經常出入施工現場,解決施工中困難,雖屢遇險情,樂之不疲,工程進行神速。在武漢長江大橋已具有一定規模的1956年,梅暘春因工作需要,奉調回北京擔任鐵道部基建總局副總工程師。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在京的梅暘春奉鐵道部命令着手研究南京、蕪湖、宜都長江三大橋工程的技術問題。

1958年,中央正式決定修建南京長江大橋,將武漢大橋工程局改名為大橋工程局,彭敏為局長,梅暘春為總工程師。第一座用國產材料,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發憤圖強,自力更生的長江特大橋開始興建。

南京長江大橋橋址處江面寬約1500米,水深平均約30米,河床覆蓋層一般為35—48米,最厚處達90米。橋墩除靠浦口岸1號墩外都做到覆蓋層下的石層之上。各個橋墩處的地質水文條件都不一樣,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一個橋墩的設計施工經驗可作為下一個橋墩的借鑑,以改進和發展設計。因此,水中橋墩是一個一個地予以建成的,採用了除了鎖口管柱沉井外的多種構造形式,並首次在南京橋應用了預加應力鋼筋混凝土技術於大直徑管柱和引橋的梁部。一切都通過精心試驗才作出決定。

南京長江大橋工程指揮部就設在長江與秦淮河支流金水河入江的交叉口上,從辦公室的江堤上便可看到工地。江邊有指揮部的專用碼頭,上船三分鐘內可以到達水上施工的墩位。這樣逼近戰場的指揮,情況了如指掌,自然可操勝算。

所得榮譽

南京長江大橋於1968年建成。1985年獲國家首屆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梅暘春為第一獲獎者。梅暘春所培養出來的橋樑專家們,不斷地在完成長江大河上一座座偉大的橋樑。梅暘春的業跡,永遠載入光榮的史冊。

視頻

梅暘春 相關視頻

向老專家致敬——聽高宗余講述梅暘春的故事
梅暘春完成了周總理的任命,兒子:感到非常自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