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東方莢果蕨 (球子蕨科 東方莢果蕨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東方莢果蕨 (球子蕨科 東方莢果蕨屬植物))

是球子蕨科、東方莢果蕨屬植物。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木質,堅硬,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達2厘米,先端纖維狀,全緣。葉簇生,二形;不育葉葉柄長30-70厘米,粗3-9毫米,基部褐色,葉柄上的鱗片脫落後往往留下褐色的新月形鱗痕,羽片15-20對,互生,斜展或有時下部羽片平展;能育葉與不育葉等高或較矮,有長柄(長20-45厘米),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孢子囊群圓形,着生於囊托上,成熟時匯合成線形,囊群蓋膜質。

東方莢果蕨株形優美,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因其喜酸性土壤,還可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其根狀莖入藥,具有祛風、止血等功效;嫩葉可食用,因而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印度。生長於海拔1000-2700米的林下溪邊。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目錄

東方莢果蕨(學名:Pentarhizidium orientale Hayata)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東方莢果蕨
  • 拉丁學名:Pentarhizidium orientale Hayata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 :真蕨目
  • 科 :球子蕨科
  • 屬 :東方莢果蕨屬
  • 種 :東方莢果蕨
  • 命名者及年代:Hayata,1928
  •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木質,堅硬,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達2厘米,先端纖維狀,全緣,膜質,棕色,有光澤。葉簇生,二形;不育葉葉柄長30-70厘米,粗3-9毫米,基部褐色,向上深禾稈色或棕禾稈色,連同葉軸被相當多的鱗片,葉柄上的鱗片脫落後往往留下褐色的新月形鱗痕,葉片橢圓形,長40-80厘米,寬20-40厘米,先端漸尖並為羽裂,基部不變狹,二回深羽裂,羽片15-20對,互生,斜展或有時下部羽片平展,相距約3厘米,下部羽片最長,線狀倒披針形,長13-2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略變狹,無柄,深羽裂,裂片長橢圓形,斜展,長2倍於寬或稍長,鈍頭或尖頭,全緣或有微齒,通常下部裂片較短,中部以上的最長,葉脈明顯,在裂片為羽狀,小脈單一,偶有二叉,斜向上,伸達葉邊,葉紙質,無毛,僅沿羽軸和主脈疏被纖維狀鱗片;能育葉與不育葉等高或較矮,有長柄(長20-45厘米),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長12-38厘米,寬5-11厘米,一回羽狀,羽片多數,斜向上,彼此接近,線形,長達10厘米,寬達5毫米,兩側強度反捲成莢果狀,深紫色,有光澤,平直而不呈念珠狀,幼時完全包被孢子囊群,從羽軸伸出的側脈二至三叉,在羽軸與葉邊之間形成囊托,孢子囊群圓形,着生於囊托上,成熟時匯合成線形,囊群蓋膜質。

孢子褐色,單裂縫,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豆形,具周壁,孢子大小約為55微米×82微米。

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

接種的孢子吸漲後,漸變為綠色,培養5天左右,孢子內有葉綠體出現,而後孢子壁裂開,發育出1-2條無色透明的假根,此時孢子內除有葉綠體存在外,還可觀察到一個大而明顯的圓球形的淡黃色油滴。油滴隨葉綠體數目的增多而逐漸變小,並分散成多個,直至消失。本實驗還觀察到,少數未散出孢子囊的孢子也可以正常萌發。

絲狀體

接種15天左右,原葉體母細胞經連續的橫分裂,形成2-6個細胞的單列絲狀體,或縱裂形成二列細胞絲狀體,細胞筒狀,直徑約37微米,每個細胞內都含有葉綠體,葉綠體數目從數十個至百餘個不等,鮮綠色。

片狀體

接種約30天進入片狀體階段。絲狀體頂端細胞經連續分裂形成片狀體,片狀體有2-5條假根,假根數量隨着片狀體細胞數量的增多而增多。生長點由片狀體先端細胞分裂而形成,但常偏向一側。片狀體的發育方式為槲蕨型(Drynariatype)。

原葉體

孢子培養約40-60天,個體發育進入幼原葉體階段。幼原葉體狹長扇形,在近生長點的邊緣,出現一定數目的毛狀體,生長點細胞體積很小,且細長而密集,隨遠離生長點,細胞逐漸變大,且呈多邊形。假根數目增加。個別幼原葉體兩側不對稱,生長點偏生,經較長時間的分裂調整後,方逐漸趨向對稱。

孢子培養60天以後,個體發育進入原葉體成熟階段。95%以上的個體為雌雄異株,也偶有雌雄同株者。雄配子體近心形,兩翼展開,腹面中下部叢生假根。雌配子體為闊心形,假根數目較多,生長點內陷較深。雌雄同株的形態則介於雌配子體和雄配子體之間。

毛狀體

毛狀體在片狀體階段就始有發生,最初出現在生長點附近。片狀體、配子體的邊緣及表面都有分布。其形態為長柱形,或圓錐形,多為單細胞,長約30微米;位於原葉體邊緣的個別毛狀體,可發育出2-3個細胞,基部細胞較大,且形狀不規則,特別是由3個細胞組成的毛狀體,基部的兩個細胞常常扁平狀疊壓,直徑約40微米;頂細胞細長柱狀,高約42微米,直徑約20微米。

原葉體細胞及葉綠體

原葉體細胞形狀大小均不整齊:生長點細胞較小,略呈長方形,其它部位細胞較大,為不規則多邊形,近原絲體處的為長柱形。葉綠體近球形,直徑約為3.8微米,在光學顯微鏡下,常常能夠觀察到表面有若干裂縫的葉綠體。當在150-18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光強下培養時,葉綠體較均勻地分布在細胞的整個內表面;而在光強大於19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情況下,葉綠體則分布於相鄰細胞的側向壁;光強小於90微摩爾/平方米/秒時,與在光強大於19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情況下分布情況相同。細胞在死亡過程中,葉綠體逐漸萎縮變小直至消失。配子體發育後期,配子體的中部和基部的細胞中,葉綠體呈長橢圓形,或中間縊縮為啞鈴型。近原絲體處細胞的葉綠體,形狀多數不規則,呈不同程度的平展狀態,厚度變薄,顏色變淺或近黃綠色。

假根

孢子萌發初期發育出1-2條初生假根。假根絲狀,無色透明,直徑約14微米。培養20天後,假根漸變為褐色。有些假根末端膨大,或有彎曲或螺旋,少數假根壁內生有瘤狀物,個別假根末端有少量內含物,成分不詳。進入成熟配子體階段,假根的數量可增至百餘條。

性器官

培養約50天,配子體始有精子器產生。精子器於表面呈泡狀突起,高約33微米,直徑約34微米。精細胞成熟時,精子器蓋細胞破裂,精細胞逸出。個別精子器具較長的柄細胞,柄細胞高約37微米,直徑約25微米,內有葉綠體分布。精子器發育方式為水龍骨科型(Polypodiaceaetype)。培養約60天,發育出頸卵器,頸卵器多位於中肋處,成熟頸卵器形狀細長,高約75微米。卵細胞成熟後,在適宜環境條件下,4個蓋細胞向外裂開,露出頸溝,以利於精子游入。

幼孢子體

精卵結合後,逐漸形成幼胚。幼胚的基足埋於配子體中肋內,胚根出現較晚。培養90天左右幼孢子體形成,此時的原葉體仍繼續生長,直至幼孢子體發育出現2-3片真葉後,原葉體才逐漸枯死。 [1]

主要價值

東方莢果蕨株形優美,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因其喜酸性土壤,還可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其根狀莖入藥,具有祛風、止血等功效;嫩葉可食用,因而具有開發利用價值。 [4]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東方莢果蕨(中藥材)

拼音:Dōnɡ Fānɡ Jiá Guǒ Jué

別名:大葉蕨、馬來巴

來源藥材基源:為球子蕨科植物東方莢果蕨的根莖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tteuccia orientalis(Hook.)Trev.[Struthiopteris orientalis Hook.]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植株高達100cm。根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披針形大鱗片。葉簇生,二型;營養葉的葉柄長30-80cm,禾稈色;葉片長橢圓形,長50-80cm,寬25-40cm,頂端漸尖,深羽裂,基部不變狹,葉軸和羽軸疏被狹披針形鱗片,二回羽狀半裂;羽片長12-22cm,寬2.5-3cm,裂片邊緣略具鈍齒;側脈單一;孢子葉一回羽狀;羽片栗褐色,有光澤,向下面反卷包被囊群成莢果狀。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側脈的分枝頂端,成熟時匯合成條形;囊群蓋白膜質,近圓心形,基部着生,向外卷蓋囊群,成熟時壓在囊群下面,最後散失。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2600m的山坡陰濕灌木叢中或山谷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中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

化學成分:含莢果蕨素(matteucin),甲氧基莢果蕨素(methoxymatteucin),莢果蕨酚(matteucinol),去甲氧基莢果蕨酚(desmethoxymatteucinol)。 [2]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祛風;止血。主風濕痹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