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中國蕨(中國蕨科 中國蕨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中國蕨(中國蕨科 中國蕨屬植物))

是中國蕨科中國蕨屬植物。植株高18-2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栗黑色,有棕色狹邊。葉簇生;葉片五角形;裂片約15對,斜展。葉脈在末回裂片上羽狀分叉,極斜向上;羽軸及主脈和葉柄同色。孢子囊群生小脈頂端;囊狹,邊緣分裂成三角形粗齒,覆蓋孢子囊群。

中國蕨葉片奇特優美,背部黑白分明,叢生小葉青翠欲滴;宜盆栽蒔養,點綴於窗台、几案處,頗具觀賞價值。特產中國雲南西部(巧家、大姚和賓川)及四川北部(青川)。生長海拔1100-1800米的裸露石岩上或灌叢岩縫。

[1-132532-wrap 圖片來源]

目錄

中國蕨(學名: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Christ) C. Chr. et Ching)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中國蕨
  • 拉丁學名:Aleuritopteris grevilleoides (Christ) G. M. Zhang ex X. C. Zhang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 :真蕨目
  • 科 :中國蕨科
  • 屬 :中國蕨屬
  • 種 :中國蕨
  •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
  • 命名者及年代:(Christ) C. Chr. et Ching,1933
 
[1-132532-wrap 圖片來源]

形態特徵

植株高18-2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栗黑色,有棕色狹邊。葉簇生;柄長10-18厘米;粗約2毫米,黑色或栗黑色,有光澤,下部被卵狀披針形鱗片,向上漸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近相等,約7-10厘米,近三等裂,中央羽片最大,長6-厘米,中部寬3-4.5厘米,長圓披針形,短漸尖頭,基部突然收縮成三角狀耳形,並呈楔下延而與側生一對羽片相連,羽狀深裂;裂片約15對,斜展,線狀披針形,短尖頭,基部下側下延而與其下的裂片相連,中部的最長,約2-3厘米,寬3-5毫米,全緣或偶有一二粗齒牙,側生羽片三角形,長3.5-6厘米,不對稱的二回羽裂,羽軸上側的裂片較下側短,全緣,下側的遠較羽軸上側的為長,基部一片尤長,約3-4.5厘米,寬1-1.5厘狀深裂達小羽軸狹翅,向上的裂片全緣或有一二粗齒。葉脈在末回裂片上羽狀分叉,極斜向上,下面明顯凸出,彼此接近而成瓦楞形,下面被腺體,分泌白色蠟質粉末;羽軸及主脈和葉柄同色。孢子囊群生小脈頂端;囊狹,邊緣分裂成三角形粗齒,覆蓋孢子囊群。

繁殖方法

中國蕨主要用孢子進行播種繁殖。這種觀葉植物的孢子,多產於葉背小脈的頂端,孢子囊大,採收時,應視其孢子囊的色澤,一般成熟的孢子,囊袋為黃色,這時可將結有孢子囊的葉片剪下,用乾淨的紙袋或塑料袋套住,置於通風乾燥的地方。大約3-4天後,便可將孢子彈入袋中,用於播種繁殖。中國蕨播種,可用淺大盆。基質用森林腐葉土4份、泥炭土3份、砂質園田土3份、少量的消石灰配製。

基質配好後,要充分混合,嚴格進行高溫消毒,上盆時,基質可以低於盆緣2-3厘米,然後將苗床置於淺水大盆中,使水分從花盆底孔向內滲入。基質浸透水分後,再把孢子撒播在苗床內。操作時,孢子不能過密,以免出苗後擠成一團,播後覆蓋玻璃,置於蔭蔽處。盆土初期要保持濕潤,一般播種後15-20天孢子開始萌發,待其長出原葉體後,逐步減少水分,増加光照度。2-3月孢子體便長出真葉,3-4片時便可進行分栽。

栽培技術

上盆基質

中國蕨的栽培,要選大小適宜的精緻花盆,基質可用腐葉土3份、塘泥土2份、砂質菜園土2份、泥炭土2份、河砂1份配製、通常要求中性或微酸性,在嚴格的高溫消毒後,先做好排水層,再盛土栽培。操作時,要讓植株根莖成自然伸張狀態,深度以掌卷的幼葉剛剛在土面位置為宜。栽好後,澆一次透水,置於蔽處,緩苗一周,便可進行正常管理。

水肥管理

中國蕨原生長在一些裸露的岩石上或乾旱的泥土上,因此能耐早在水分管理上,做到盆土干潤,見濕見干就可以了。一般春季可2-3天澆水一次;夏季每天早晚各澆水一次,並多次進行霧狀噴水,増加空氣濕度。只要不灼傷葉片,也要適當控制水分;秋季可每星期澆水2次;冬季毎十天半月澆水一次即可。中國蕨能耐貧瘠,但是,為了使葉片濃綠光亮,在整個生長季節,也需適當追施一些稀薄的液體肥料,一般以腐熟的花生麩浸出液為主追施時,加入10倍的水分,每15-20天追施一次,夏季停施。秋季還可用濃度為0.05%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進行追施,毎半月一次,使之健壯,為越冬打好基礎。

溫度光照

中國蕨不耐寒冷,它的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8-22℃,越冬溫度為8-10℃,但以12-15℃生長最好。如果低於6℃,生長極為緩慢,葉片會出現黃。中國蕨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光照,但是,不能忍受夏季的強陽光照射。盆栽的植株要放在蒴蔽涼爽地方保護好葉片,中國蕨在高溫強陽光照射下,植株體溫増高,蒸發加快,葉片水分喪失,嚴重時,會灼傷葉片,或干尖,邊緣枯萎等。室內蒔養可把花盆放在北向窗台上,讓東西方向射進的側光進行柔和光照。冬季要有充足的陽光照射,一般可把花盆放在南向的窗內蒔養,滿足其對光照的要求,使之緩慢生長,保持株形的優美,以利觀賞。

主要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現狀: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瀕危。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易危。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級。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991年9月——易危。

物種現狀:瀕危種。僅零星生長在中國雲南西部,四川北部裸露的石岩或矮灌叢岩縫,極為少見。

保護措施:科考人員採集時注意保護,可移植為石生植物園成員。

真蕨目中國蕨科(學名:Sinopteridaceae)

植物為草本,根狀莖直立或傾斜,稀橫走,有管狀中柱,被栗褐色至紅褐色鱗毛。葉簇生;孢子囊群圓形或長圓形,沿葉緣小脈頂端着生,為反卷的膜質葉緣所形成的囊群蓋包被;孢子囊球狀梨形,有短柄;孢子球形、四面形或兩面形。小型旱生蕨類,僅產於雲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生於裸露的乾旱岩石上。

本科概述

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少為橫臥或細長橫走(如金粉蕨屬),有管狀中柱,或少為簡單的網狀中柱,被以基部着生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或罕為遠生,有柄,柄為圓柱形或腹面有縱溝,通常栗色或栗黑色,很少為禾稈色,光滑,罕被柔毛或鱗片;葉一型,罕有二型或近二型,二回羽狀或三至四回羽狀細裂,卵狀三角形至五角形或長圓形,罕為披針形。葉草質或堅紙質,下面綠色,或往往被白色或黃色臘質粉末。葉脈分離或偶為網狀(網眼內不具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小,球形,沿葉緣着生於小脈頂端或頂部的一段,或罕有着生於葉緣的小脈頂端的連結脈上而成線形(如金粉蕨屬、黑心蕨屬),有蓋(隱囊蕨屬無蓋),蓋為反折的葉邊部分變質所形成,連續或少有斷裂,全緣,有齒或撕裂。孢子為球狀四面型,暗棕色,表面具顆粒狀、擬網狀或刺狀紋飾。

染色體:X=15,(30),29。共14屬,約300種,分布於亞熱帶地區,我國有9屬,60種,分布於全國各地。已知藥用的6屬,16種。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世界亞熱帶,我國有9屬,60種,分布於全國各地。 [2]

下級分類

我國有以下9屬

  1. 粉背蕨屬:Aleuritopteris Fee
  2. 碎米蕨屬:Cheilosoria Trev.
  3. 珠蕨屬:Cryptogramma R. Br.
  4. 黑心蕨屬:Doryopteris J. Sm.
  5. 薄鱗蕨屬:Leptolepidium Hsing et S. K. Wu
  6. 隱囊蕨屬:Notholaena R. Br.
  7. 金粉蕨屬:Onychium Kaulf.
  8. 旱蕨屬:Pellaea Link
  9. 中國蕨屬:Sinopteris C. Chr. et Ching


參考文獻

  1. [1-132532-wrap 中國蕨(中國蕨科 中國蕨屬植物)的信息介紹]
  2. 真蕨目中國蕨科(學名:Sinopteridaceae)的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