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烏頭 (毛茛科 烏頭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烏頭(毛茛科 烏頭屬植物))

是毛茛科、烏頭屬草本植物。塊根倒圓錐形,莖高可達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離生葉,分枝。葉片薄革質或紙質,五角形,急尖,側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脈疏被短柔毛;葉柄疏被短柔毛。頂生總狀花序;軸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狹卵形至披針形;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萼片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下緣稍凹,喙不明顯,花瓣無毛,雄蕊無毛或疏被短毛,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無毛。種子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橫膜翅。9-10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部、四川、湖北、貴州、湖南、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浙江、江蘇、安徽、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山東東部、遼寧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長在地草坡或灌叢中。

烏頭的藥用部位是主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稱附子」,附子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脈微欲絕,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陽痿,水腫,脾陽衰弱的泄瀉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痹,腳氣等症;川烏治中風,拘攣疼痛,半身不遂,風痰積聚,癲癎等症。烏頭的花美麗,可供觀賞。

目錄

烏頭(學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eaux)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烏頭
  • 拉丁學名: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毛茛目
  • 科 :毛茛科
  • 亞 科:金蓮花亞科
  • 族 :翠雀族
  • 屬 :烏頭屬
  • 亞 屬:烏頭亞屬
  • 組 :烏頭組
  • 種 :烏頭
  • 命名者及年代:Debeaux,1879

植物學史

烏頭是中國烏頭屬中分布最廣的種,被中國勞動人民利用的歷史也較悠久,《神農本草經》中將烏頭列為下品。在四川彰明、江油等地栽培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烏頭野生的植株有兩個塊根,經過栽植後塊根數目增多,對這些塊根過去都給予不同名稱,並且各有不同的醫療用途。南北朝梁代醫學家陶弘景已指出:「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烏頭四月采」。宋朝人楊天惠在他所寫的《彰明附子記》一文中指出:「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明朝醫學家李時珍也指出:「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他並將烏頭分為川烏與草烏二類:「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謂之川烏頭,……,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及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

烏頭的拉丁名過去常被鑑定為Aconitum chinense Paxton,後者是由Paxton在1838年建立的,據稱根據的標本是由vonSiebold自日本引種到歐洲的栽培植物,從所附的彩色圖版來看,的確與烏頭相似,但描述很簡單,沒有說明毛被的情況。在1939年,Handel-Mazzetti發表了研究中國烏頭屬的論文,文中指出日本的栽培的烏頭和中國沿海地區的展毛烏頭一樣,花序的毛是開展的,被他鑑定為「Aconitum chinense Paxton」。《中國植物志》編委們在還沒有掌握充分的資料來判斷後一拉丁名究竟應屬於毛貼伏的或者是毛開展的類型,暫時存疑,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形態特徵

草本植物。塊根倒圓錐形,長2-4厘米,粗1-1.6厘米。莖高60-150(-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離生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中部葉有長柄;葉片薄革質或紙質,五角形,長6-11厘米,寬9-15厘米,基部淺心形三裂達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寬菱形,有時倒卵狀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時短漸尖近羽狀分裂,二回裂片約2對,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齒,間或全緣,側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脈疏被短柔毛;葉柄長1-2.5厘米,疏被短柔毛。頂生總狀花序長6-10(-25)厘米;軸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狹卵形至披針形;花梗長1.5-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長3-5(-10)毫米,寬0.5-0.8(-2)毫米;萼片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長1.7-2.2厘米,下緣稍凹,喙不明顯,側萼片長1.5-2厘米;花瓣無毛,瓣片長約1.1厘米,唇長約6毫米,微凹,距長(1-)2-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無毛或疏被短毛,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蓇葖長1.5-1.8厘米;種子長3-3.2毫米,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橫膜翅。9-10月開花。

近種區別

烏頭與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最為接近,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上萼片高盔形,花瓣的瓣片大,在前面上部膨大,區別點是,北烏頭的葉的中央全裂片較狹,頂端漸尖或長漸尖,花序軸和花軸無毛,萼片外面通常也無毛或近無毛。但是,烏頭的一個變種,黃山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var. hwangshanicum (W. T. Wang & P. K. Hsiao) W. T. Wang & P. K. Hsiao)的葉中全裂片也常較狹,頂端也常漸尖。另一方面,北烏頭的一個變種,伏毛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var. crispulum W.T.Wang)的花梗頂部有反曲的短柔毛。通過這些類型說明烏頭與北烏頭的區別不是絕對的。烏頭通過其花序毛開展的變種,展毛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var. truppelianum (Ulbrich) W. T. Wang & P. K. Hsiao),也與鴨綠烏頭(Aconitum jaluense Kom.)相近緣。後者的花序軸和花梗也有開展的柔毛,但是葉的中全裂片為狹菱形或菱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分裂程度很小,不明顯三淺裂,而在展毛烏頭,葉的中全裂片為菱形或寬菱形,頂端急尖,明顯三裂。鴨綠烏頭通過其花序只在花梗上部有毛的變種,光梗鴨綠烏頭(Aconitum jaluense var. glabrescens Nakai),又與北烏頭相聯繫。上述烏頭等種以及其他近緣種在華北北部和東北一帶類型相當繁多,相互間呈顯出頗為錯綜複雜的關係,是在分類學方面較難處理的一群。

主要變種

烏頭是中國烏頭屬中分布最廣的種,在秦嶺西段出現了一個葉子多毛的變種,毛葉烏頭。在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山地出現了一個葉的中央裂片狹長,花序軸常縮短的變種,黃山烏頭。在南京一帶低山地區出現了另一個類型,深裂烏頭,其特徵是葉分裂明顯地不達基部,葉基部呈寬心形或截狀心形。以上三變種的花序和烏頭一樣都有反曲並貼伏的短柔毛。從浙江向北經江蘇、山東到遼寧南部出現了第四個變種,展毛烏頭,這個類型與烏頭的區別在於花序軸和花梗,以及萼片外面都有開展的直毛;但是,在浙江、遼寧南部出現有過渡類型,有些居群的花序的毛稍離開軸展開一點,可是沒有到與軸成直角完全開展的程度。這些變種的塊根也都各在自己的分布地區被當作「草烏」利用。

* 黃山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var. hwangshanicum (W. T. Wang & P. K. Hsiao) W. T. Wang & P. K. Hsiao)與烏頭的區別:葉質地較薄,草質,中央全裂片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小裂片較狹;花序軸極短,因此花序常似傘形花序。分布於中國江西東北部、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黃山)。生長在海拔1000米一帶山地。塊根藥用,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等症,還可作箭毒。

* 展毛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var. truppelianum (Ulbrich) W. T. Wang & P. K. Hsiao)與烏頭的區別:花序軸和花梗有開展的柔毛。葉的中央裂片菱形,頂端急尖。分布於中國浙江北部、江蘇、山東、遼寧南部。生長在山地草坡、林邊或灌叢中。

* 毛葉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var. pubescens W. T. Wang & P. K. Hsiao)與烏頭的區別:莖和葉背面密被短柔毛。葉的中央全裂片頂端急尖。分布於中國甘肅東南部、陝西西南部秦嶺一帶。生長在山地草坡。

* 深裂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var. tripartitum W. T. Wang)與烏頭的區別:葉片掌狀分裂不達基部,至距基部0.5-1.5厘米處。葉的中央全裂片頂端急尖。分布於中國江蘇南京和句容一帶。生長在山地草坡,松林邊或灌叢中。

育植技術

分根繁殖:每年秋季或早春,挖取老根旁所生的子根栽種。開淺溝,行株距(30-45)厘米×(9-15)厘米,將子根均勻排在溝內,栽後覆土壓實。春種約20天左右出苗,晚秋栽種者,待到第2年春萌芽。

種子繁殖:須選用當年或上一年的種子,秋播或春播,條播行距30-45厘米開溝播種,或穴播。溫度在18-23℃,有足夠溫度,播種後約15天出苗。苗高9-15厘米時,間苗1次。 田間管理:生長前期,應及時澆水和鋤草,7、8月雨季要排水。為了增加根的產量,6-8月間可分別追肥1次,以氮、磷肥為主。 [1]

主要價值

藥用:烏頭的藥用主要是栽培種,主根(母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在醫療上,附子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脈微欲絕腎陽衰弱腰膝冷痛,陽痿,水腫,脾陽衰弱泄瀉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痹,腳氣等症;川烏治中風,拘攣疼痛,半身不遂,風痰積聚,癲癎等症。

經濟:塊根可作箭毒,李時珍指出:「草烏頭取汁曬為毒藥,射禽獸,故有射網之稱」;也可作土農藥,消滅農作物的一些病害和蟲害。

觀賞:烏頭的花美麗,可供觀賞。

化學成分:所含的化學成分有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地薩敏、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化合物。

烏頭從毒藥到良藥

烏頭像許多中藥材一樣,存在着雙面性——毒性和藥性。烏頭屬於毛茛科烏頭屬植物,是該屬植物中我國最早藥用的品種。李時珍說:「初中為烏頭,像烏鴉的頭;附着烏頭而生的是附子,像子附母。」烏頭為鎮痙劑,治風庳,風濕神經痛。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屬溫里藥,是中藥中「回陽救逆第一品」。烏頭的野生品種稱為草烏,分布於我國大部分省地區,而栽培品種稱為川烏,在四川地區栽培已有近千年歷史 [2]

附子和烏頭入藥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

烏頭屬植物種類繁多,全株有毒,以塊根毒性最強,一般在幼嫩時毒性較小,開花前及開花時毒性最強,結實後毒性最小,在曬乾或貯存後毒性並不消失。《神農本草經》記載:「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據說,人們將烏頭葉煎汁塗抹在箭頭上製成毒箭,用於捕捉獵物或射殺敵人。漢《淮南子》:「天下之凶者,莫凶於雞毒」,指的是烏頭之毒。《前漢書·外戚傳》記載,霍光專權,女為帝妃,欲起女貴,串通女醫淳于衍,用大毒之藥附子製成藥丸毒殺了臨產的皇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述及:「烏附毒藥,非危重病不用,用之不當,致禍甚速。」烏頭中毒後表現為口舌、四肢及全身發麻、頭暈、耳鳴、言語不清及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腹痛、腹瀉等症

烏頭中毒多與超量、生用、配伍不當或與酒同用有關。為了降低烏頭的毒性反應,除了使用經過正規炮製的藥品外,還應嚴格掌握劑量。服用烏頭或附子期間不能飲酒,更不能用酒作藥引子。


《烏頭》的精美圖片欣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