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紫背草(菊科、千里光屬植物))

原圖鏈接紫背草根

目錄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紫背草(菊科、千里光屬植物))

紫背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紫背千里光SenecionudicaulisBuch. -Ham. ex D. Don的全草。分布於貴州西部及雲南等地。具有活血調經之功效。用於月經不調,產後腹痛,跌打損傷。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紫背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屬 :千里光屬
  • 種 :紫背千里光
  • 採集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
  • 毒 性:小毒《滇南本草》
  • 分布區域:貴州西部及雲南等地

別名

紫背鹿含草、紫背天葵、紫背鹿銜草、反背紅、草本反背紅、天青地紅、老母豬花頭、反背綠丸

形態特徵

紫背千里光又名:裸莖千里光。多年生近葶狀草本,根狀莖斜升,有粗纖維狀根。莖單生,或2-3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不分枝,被疏蛛絲狀柔毛,脫毛至無毛。基生葉在花期通常生存,蓮座狀,無柄或具短柄,倒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匙形,長3-18厘米,寬1-6厘米,頂端鈍至圓形,基部楔狀狹成短柄,邊緣具不規則波狀齒或圓齒狀細裂,或鋸齒狀細裂,紙質,上面被疏柔毛至無毛,下面有蛛絲狀絨毛或變無毛,有時變紫色,羽狀脈,側脈5-7對,中脈和主脈在下面略凸起;莖葉少數,通常3-5,無柄,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2-4厘米,寬0.5-1.5厘米,鈍,邊緣有圓齒狀齒至細裂,基部擴大,具耳且半抱莖。

頭狀花序少數至多數,排列成頂生復傘房花序;花序梗長1-2.5厘米,有疏蛛絲狀毛或短柔毛,具苞片和1-3線形小苞片。總苞寬鍾狀,長5-6毫米,寬3-6毫米,具外層苞片;苞片4-5,線狀鋸形,長2-3毫米,尖,總苞片13,長圓狀披針形,長5-6毫米,寬1.5毫米,漸尖,上端有短柔毛,草質,邊緣具寬干膜質,背面被疏蛛絲狀毛或近無毛,具3脈。舌狀花13;管部長4毫米;舌片黃色,長圓形,長10毫米,寬2-2.5毫米,頂端具3細齒,有4脈;管狀花多數;花冠黃色,長6毫米,管部長2.5毫米,檐部漏斗狀;裂片卵狀三角形,長0.8毫米,尖。花葯長1.8毫米,基部具鈍至稍尖的耳,附片卵狀長圓形;花葯頸部稍短,向基部明顯膨大。瘦果圓柱形,長2毫米,有柔毛;冠毛淡白色,長約5毫米。花期3-4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林緣草叢陰濕處。分布於貴州西部及雲南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歸肝經。

功效:活血調經

主治:用於月經不調產後腹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頭痛以葉搗汁服用。

2、治眼疾搗鮮汁滴眼。

3、治肺熱、肺炎紫背草單味水煎服。

4、治耳疔紫背草配伍魚腥草搗敷。

5、退癀癰疔紫背草和鼠尾癀水煎服。(1-5方出自《中國常用中草藥圖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

使用注意

《滇南本草》:「若誤服之,汗出不止,不知人事,速用綠豆,甘草解之。」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1]

相關論述

《滇南本草》:「敷大惡瘡。」

紫背草(中藥材)

拼音注音:Zǐ Bèi Cǎo

別名:紫背鹿含草、紫背天葵、紫背鹿銜草、反背紅、草本及背紅、天青地紅、老母豬花頭、反背綠丸。

出處:紫背草始載於《滇南本草》,原名紫背天葵草,云:"紫背天葵草,俗呼紫背鹿含草。形似蒲公英,綠葉紫背。"《植物名實圖考》云:"按此草,昆明寺院亦間植之。橫根叢莖,長葉深齒,正似鳳仙花葉,面綠背紫,與初生蒲公英微肖耳。夏開黃花,細如金線,與土三七花同,蓋一類也。"以上所述及其附圖,與今紫背千里光較一致。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紫背千里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necio nudicaulis Buch.-Ham. Ex D. Don.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林緣草叢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貴州西部及雲南等地。

原形態

紫背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20-70cm。鬚根多數,根狀莖斜升,有粗纖維狀根。莖單生,或2-3簇生,直立,圓柱形,少分枝。基生葉多數,叢生,平鋪地面,葉柄長約2cm;葉片匙狀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2-5cm,先端鈍圓,基部楔形下延成狹翅,邊緣具不規則粗齒或波狀缺刻,上面深綠色,下面綠色或紫紅色,幼時被毛,老則脫落或近無毛,葉脈明顯;莖生葉互生,葉片較基生葉小而少,幾無柄。頭狀花序,排列成聚傘花序,頂生;總苞短鍾狀,苞片1列,覆瓦狀排列;小苞片線形;花托平坦,外圍着生舌狀花1列,黃色,雌性,舌片倒披針形,先端3齒裂,基部呈細管狀;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單一,長不超過花冠管,冠毛多數,與花冠等長;管狀花多數,花冠黃色,長6mm,管部長2.5mm,狹長漏斗形,兩性,上部膨大,先端5裂;雄蕊5,藥合生,花絲分裂;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單一,伸出合藥之外,柱頭2叉;管狀花外面冠毛多數,長約為花冠長之半。瘦果,圓柱形,長2mm,有柔毛;冠毛淡白色,長約5mm。花期夏季。

化學成分:本品含有生物鹼(alkaloid)。3α,6β-雙(當歸酰氧基)呋喃佛術烷-15-羧酸[3α,6β-bis(angeloyloxy)-furanoeremophilane-15-carboxylic-acid],γ-葎草烯(γ-humulene)。 [2]

性味:味辛;性平

注意《滇南本草》:"若誤服之,汗出不止,不知人事,速用綠豆、甘草解之。"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主月經不調;產後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