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 野地瓜(桑科 榕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 野地瓜(桑科 榕屬植物))

又名地果、地枇杷、滿地青、地瓜藤、地膽紫、地石榴、過山龍、匐地龍等,在分類上屬於桑科(Morus)榕屬 (Ficus L.),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是食用、藥用、綠化、觀賞集於一體的多用途植物。

目錄

野地瓜(學名:Ficus tikouaBur.)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野地瓜
  • 外 文 名:Ficus tikoua Bur
  • 拉丁學名:Ficus tikoua Bur.
  • 別 名:地果、地瓜泡、地琵琶、地瓜藤、地石榴、地瓜榕、地枇杷
  • 界 :植物界
  • 目 :蕁麻目
  • 科 :桑科
  • 屬 :榕屬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雲南

形態特徵

為多年生落葉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莖圓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不定根。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6~8cm,寬1~4cm,先端鈍尖,基部近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疏淺波狀鋸齒,上面綠色,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淺綠色,沿脈被短毛;具三出脈,側脈3~4對。癮頭花序,成對或簇生於無葉的短枝上,常埋於土內,球形或卵圓形,直徑1~2cm,成熟時淡紅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癭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花被片2~6,雄蕊1~3(~6);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果為瘦果。花期4-6月,果期6-11月。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產湖南張家界(桑植)、湖南常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永順)、湖北(南漳、十堰、宜昌以西)、廣西(大苗山)、貴州(黔西縣、黔南州、納雍、遵義,黔東南州、石阡、六盤水)、雲南、西藏(東南部)、重慶、四川(達州、瀘州、遂寧、綿陽、南充、宜賓、巴中、涼山、屏山、樂山、安岳等)、甘肅、陝西南部。

國外分布:印度東北部(阿薩姆)、越南北部、老撾也有分布。

海 拔:800-2000米 習 性:陽生

生長習性

野地瓜性喜溫熱,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山區的山坡、田地邊、路旁、溝邊、林邊、灌叢邊開闊地或工程的開挖等各地,從水分條件來講,地瓜喜生於中等濕潤的環境,但它既耐乾旱,也耐水淹。由於它具匍匐莖,能行營養繁殖,其競爭能力非常強盛,只要有一段已具不定根的莖,在濕潤的環境便能發展成為一大片,單株或數株野地瓜能形成 5~20 m2純野地瓜斑塊。在肥沃疏鬆土壤上生長特別良好,但在板結的土壤上以至岩石縫裡它也能蔓延生長,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在亞熱帶地區冬季也不枯萎,為四季常青的植物。

栽培技術

選地與整地

遮陰:栽培後是否遮陰要取決於當時的溫度,若溫度高於20℃,連續晴天則需用透光率75%的遮陽網進行遮蔭,野地瓜封行後可以去掉遮陽網。若夏季連續高溫,應適當遮蔭,避免陽光直射。

繁殖方法

1、扦插繁殖。2月底至3月初的陰天或雨天在野外採集健壯的野地瓜匍匐莖,剪成50cm長的扦條,扦插前可用100ppm的IBA溶液處理,株行距以 75cm×60cm開穴,每穴扦插2~3枝,頂端30cm露出土面,填土壓緊,再蓋土與地面平,第1次澆水需澆透。扦插後10天內需要保持土地濕潤。若長時間不下雨,需要可根據實際情況澆水。

2、壓條繁殖。2月底至3月初期間,選擇陰天在野外採挖未萌芽,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野地瓜匍匐莖,順着野地瓜莖藤採集,儘量保持莖原有長度。野地瓜莖的根部用100ppm的IBA溶液處理,將根部插入土中20cm,填土壓緊,挖間距40cm、深15cm的窩,將莖埋入窩中填土壓緊,行間距在40cm。同樣第1次澆水需澆透。扦插後10天內需要保持土地濕潤,後面根據實際情況澆水。在同等條件下壓條繁殖的成活率和結果率都高於扦插繁殖,基本上當年都可以收穫一定的野地瓜果實。

田間管理

* 1、除草 。平時應適當除草,以減少與野地瓜爭肥,同時還可以起到鬆土的作用。禁用化學除草劑。

* 2、 施肥。 野地瓜成活後可適當施肥。在營養生長季節,對氮肥和磷肥有較大的需求,可根據其長勢,在雨天撒一些含氮磷較高的尿素、複合肥,促進生長。

* 3、修剪。 野地瓜的抗逆性強,可粗放管理,如果將野地瓜作為綠化植物,種植後無需經常更換和經常性人工修剪。如果為了增加野地瓜果實的產量,需要在每年的12月左右修剪掉長的過密或自立的地瓜藤。

經濟價值

水果價值

野地瓜幼果青綠色成熟時淡紅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 作為一種營養豐富保健水果,既可鮮 食,又可加工成乾果。有數據顯示,其 果實蛋白質含量高於無花果,蛋白質中氨基酸種類組成較為合理,其中3種抗疲勞的支鏈氨基酸含量占總氨基酸的 29%左右,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此外,野地瓜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的含量也比蘋果櫻桃柑橘等水果高,不失為一種營養豐富的水果。 野地瓜每千克價格在40~70元, 果實還可以做成果醬、果汁等出售。

園林綠化價值

野地瓜四季長 綠,莖匍匐於地表生長,葉片革質,可 用於公園或易遭遊人踐踏的場所綠化。 野地瓜莖蔓總是縱橫交錯地生長,這樣 就會自然「織」成一張「巨型漁網」,能 將表面鬆土、沙土牢牢地「網住」,再 加上有茂密的葉子長年「封面」,酷似 加蓋了一張永久性的綠色地毯,這種防沙固土的特殊功效是其他地被植物所不 能及的,堪稱防沙固土的極品,可與經濟林木套種,具有開發成為園林綠化植物的潛在價值。

觀賞價值

可作觀果、觀葉吊掛 盆景,或者直接種植在一些園林景區, 它的莖蔓翠綠而飄逸,長成後有種「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感覺。

藥用價值

野地瓜全株都能入藥,祛風除溫、通經活絡是它最重要的功效,經常用於氣管炎、風濕骨痛、水腫等疾病的治療。治療時既可煎藥內服,也能直接外用。野地瓜藤熬水可治風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風濕疼痛、痔瘡出血、經閉、帶下、小兒消化 不良、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等病症。野地瓜還具有不錯的止血功效,在人們意 外受傷出現流血不止時,可以直接把它搗碎,外敷在受傷部位,能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

開發利用

市場需求

野地瓜幼果青綠色,成熟淡紅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保健水果,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成乾果,一直以來,野地瓜果實只有山區農民和極少數城鎮居民吃過。繁殖非常容易,加之蛋白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含量豐富,如果將此果實作為水果栽培,並套栽在果園裡,使傳統的單季果園成為雙季果園,開發利用的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

園林用途

由於野地瓜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具有四季長綠莖匍匐於地表生長、葉片橢圓至長橢圓形,革質,可用於公園或易遭遊人踐踏的場所綠化,承受眾多遊人踐踏。還可作觀果、觀葉吊掛盆景,柔韌翠綠的莖蔓瀟灑飄逸,具有「萬條垂下綠絲絛」的美景。野地瓜具有堅韌而繁茂的莖蔓、縱橫交錯,在地表自然的「織」成一張「巨型漁網」,能將表面鬆土、沙土牢牢地「網住」,再加上有茂密的葉子長年「封面」,酷似加蓋了一張永久性的綠色地毯,這種防沙固土的特殊功效是其他的植物所不能及的。

飲料開發

野地瓜果富含抗衰老的Vc,礦物元素鎂、鋅,人體重要的必須氨基酸色氨酸、亮氨酸[6]。因此野地瓜果實營養成分豐富,而且口感香甜,可開發為保健飲料。

病蟲害防治

相對病蟲害較少,偶爾有蚜蟲、竹蝗、天娥等,需早防治。 [1]

果實採收加工

野地瓜果成熟採摘時應儘量避免陰雨天或者露水時間,果面越乾燥存放時間越長,輕輕撥開果實附近的土層,果柄留得越長越好,摘後輕輕去掉果皮上的泥土和雜質,將果柄朝上整齊裝入罐中,用保鮮膜封口,置於陰涼通風處可放一周,或用保鮮盒盛裝,貯藏於溫度為-0.5~1℃,相對濕度為85%~90%的冰箱中,可貯藏7~10天。

野地瓜的功效與作用

野地瓜是一種野生植物,它全株都帶有乳汁,它的果實與枇杷很像,在一些地區人們也把它叫做地枇杷。它是一種可以入藥的特色植物,全株都可以藥用,它的別名也有很多,像滿地香、地石榴等,那麼這種野地瓜有什麼功效與作用呢?

1、野地瓜能祛風濕

野地瓜全株都能入藥,祛風除溫以及通經活絡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在中醫中它經常會被會用於人煩的氣管炎和風濕骨痛以及水腫等多種疾病的治療。治療時既可煎制以後內服,也能直接外用。

2、野地瓜能止血也能解毒

野地瓜具不錯的止血功效,在人們意外受傷出現流血不止時,可以直接把它野地外搗碎,外敷在受傷的部位上,就能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另外它還可以用於毒蛇咬傷的治療,使用方法與上面相同,每天更換一次,能讓身體內的毒素快速消失。

3、野地瓜能供人觀賞

野地瓜除了入藥以外,還能供人觀賞,製成吊盆或者直接種植在一些園林景區,它的莖蔓翠綠而飄逸,有長成以後有種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感覺。

4、野地瓜具有多種營養元素

野地瓜還能直接供人類食用,能為人體提供多種維生和微量元素,可以滿足身體對多種營養成分的需要。 [2]

野地瓜的藥用功效

藥用部位:全株。

藥用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止白帶。

藥用主治: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筋骨疼痛、腹瀉、痢疾、乳腺炎、水腫、月經不調、產後血氣痛、便血、流鼻血、瘰癧、接骨、跌打損傷、刀傷、瘋狗咬傷、癰腫、膿皰瘡、毒蛇咬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