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成祖朱棣:永樂為中國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起止時間為1403年(永樂元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前後共二十二年。大明永樂年間,國家經濟與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更加拓展和穩固,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修纂《永樂大典》、設立內閣、疏通運河、威服蒙古、收復安南、蕩平倭寇、鑄永樂大鐘等等,在位皇帝朱棣重視經濟,勤政愛民,善用人才,振興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被後世評價為遠邁漢唐,更尊稱為永樂大帝。

永樂可以指:

人物

  1. 明成祖,又稱永樂帝,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樂為中國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起止時間為1403年(永樂元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前後共二十二年。大明永樂年間,國家經濟與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更加拓展和穩固,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修纂《永樂大典》、設立內閣、疏通運河、威服蒙古、收復安南、蕩平倭寇、鑄永樂大鐘等等,在位皇帝朱棣重視經濟,勤政愛民,善用人才,振興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被後世評價為遠邁漢唐,更尊稱為永樂大帝。[1]

永樂年間大事年表

永樂元年(1403年)

正月:宴諸王於華蓋殿。立北平布政司為京師,詔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二年(1404年)

四月: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三年(1405年)

六月: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

永樂四年(1406年)

閏七月:以明年建北京宮殿,分遣宋禮等采木燒磚。命泰寧侯陳珪董治其事。[2]

永樂五年(1407年)

七月:皇后徐氏卒。諡曰仁孝皇后。

九月:鄭和還。

十一月: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3][4]

十二月:鄭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樂七年(1409年)

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監國。冊貴妃張氏、賢妃權氏、順妃任氏、昭容王氏、昭儀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選陵地於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八年(1410年)

二月:命皇長孫留守北京。帝親征塞外,獲勝,七月還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樂九年(1411年)

十一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行冠禮於華蓋殿。

永樂十年(1412年)

十月:皇太孫演武於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賀。

十一月: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瓜哇等國。

永樂十一年(1413年)

正月:仁孝皇后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5]

二月:帝北巡,發自南京,皇太孫從。仁孝皇后葬長陵。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以行人蔣廷瓚、河南左參政孟驥俱為右布政使。

四月:帝至北京。

五月,杭州大風潮。時天淫雨、烈風,江潮滔天,天地水高數丈,南北約十餘里,東西五十餘里。仁和十九、二十居民陷溺死者不計其數,存者流移,田廬漂沒殆盡。

六月,浙江烏程歸安德清三縣疫,死一萬零五百八十餘人。七月,浙江寧波府鄞縣、蔥溪、奉化、定海、象山五縣疫,死九千一百餘人。

十一月:天樂關發生大火,將軍漢匡或(後為仙喚做三十六天罡主事星宿)救妹身亡。死九千餘人。其妹第年同日自盡身亡。

永樂十二年(1414年)

六月:帝大敗瓦剌,追至圖拉河,班師。

永樂十三年(1415年)

五月:漢王朱高煦屢行不法事,囚之,將廢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兩護衛,徙封樂安。懷有異謀。

永樂十四年(1416年)

八月:作北京西宮。

九月:帝還南京。

十一月:複議建北京宮殿。

十二月:遣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十五年(1417年)

二月:谷王橞恃建文四年為燕兵開金川門功,甚驕肆,奪民田,殺無罪之人,欲謀反,廢為庶人。命泰寧侯陳珪仍督北京營建事。命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北京西宮成。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宮新殿受朝賀。

七月:冊胡氏為皇太孫妃。

永樂十六年(1418年)

三月: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十八年(1420年)

閏正月:以學士楊榮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

八月:北京始設東廠。

九月:北京宮殿將成,遣行在戶部尚書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終至北京。又命皇太孫從行。諭行在禮部,明年元旦定北京為京師,去行在之稱,設六部,並取南京諸司印給北京各衙門,別鑄南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

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孫至京師。北京新宮成,規制如南京,加壯。自戊子(永樂六年)六月肇工,歷十三年至是成。論營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余升賚有差。

永樂十九年(1421年)

正月朔:帝詣太廟奉五廟神主,皇太子詣郊壇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孫詣社稷壇奉安神主,黔國公沐晟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群臣。命鄭和復使西洋。

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

永樂二十年(1422年)

正月:帝力排眾諫,決意親征塞北阿魯台,命皇太子監國。

八月:以大勝班師,九月回北京。

閏十二月:乾清宮災。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

五月:常山護衛指揮孟遇等欲毒殺永樂帝,然後廢太子,立趙王朱高燧。事發,孟賢等伏誅,由於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阿魯台又來犯,帝復親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正月:復命鄭和使西洋。

四月: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於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皇太子。

七月十七日:駐於榆木川。明成祖駕崩,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卒,享年六十五歲。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熾即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製。

九月:上永樂帝諡曰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

十月: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后,並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葬明成祖於明長陵。

  1. 永樂公主

年號

  1. 永樂 (郭子和),隋朝末期唐朝初期領袖郭子和的國號
  2. 永樂 (張遇賢),五代時期張遇賢的年號
  3. 十六國時期張重華的年號,參見建興 (西晉)
  4. 永樂 (方臘),宋朝時期方臘的年號
  5. 永樂 (明朝),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的年號
  6. 永樂 (高句麗),朝鮮半島高句麗的年號

行政區劃

  1. 永樂縣中國多個同名縣
  2. 永樂鎮
  3. 永樂 (北京),北京市通州區的一個地名
  4. 永樂橋,天津市海河上的橋樑
  5. 永樂宮,位於山西省芮城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

歷史

  1. 永樂大鐘,明朝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現存放在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環路的大鐘寺

企業

  1. 永樂電器,中國的著名家用電器零售企業

街道

永樂街道遼寧省鞍山市鐵西區下轄的街道

單位

永樂宮,位於山西省芮城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車站

永樂車站,台灣鐵路管理局的車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