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昌

來自 鳳凰網甘肅綜合網 的圖片


永昌縣隸屬於甘肅省金昌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永昌縣下轄9個鎮、1個鄉   ,永昌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番族等。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永昌縣常住人口為177641人。   2018年10月10日,甘肅省政府批准永昌縣退出貧困縣。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9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6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1.6億元。[1]

建制沿革

據境內發掘的石犁和鴛鴦池、毛卜喇、水磨關、二壩、九壩、亂墩子灘、九個井等20多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和大量文物考證,在距今萬年前到4000年前後原始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早期,人類就在今永昌縣境西大河和東大河流域繁衍生息。商周時為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時為月氏諸族牧地。 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逐走月氏,遂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兵河西,逾焉支山,擊敗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後為打通西域,隔絕南羌與匈奴,又將二郡分為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縣地分屬武威郡和張掖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分為13州,今永昌縣境先後置4縣,即武威郡所屬鸞鳥縣,張掖郡所屬番禾、驪靬、顯美縣。 三國魏至西晉,永昌為番禾、顯美、驪靬3縣地,先分屬兩郡,後改屬武威郡。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涼王張軌依焉支山置焉支、新鄣2縣,屬永寧中新置之武興郡,番禾、顯美、驪靬仍屬武威郡。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滅前涼。晉太元十一年(386年)秦將呂光自立涼州牧,定都姑臧,稱後涼。隆安元年(397年),禿髮烏孤自稱西平王,為南涼;同年,段業叛呂光,改元神璽,為北涼,後涼遂滅,今縣地屬南涼;隆安五年(401年),北涼沮渠蒙遜滅西涼和南涼,置涼、秦、沙3州,番禾屬北涼番禾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涼州領10郡,其中番禾郡領彰(鄣)、燕支(即焉支)2縣。 西魏時顯美屬涼州,番禾郡領番禾。 北周時,力乾(即驪靬)、鄣、燕支屬涼州總管府武威郡,廢顯美縣,其地入姑臧,番禾廢郡置鎮。 隋文帝開皇中期(590年左右),復置番禾縣,屬武威郡。大業元年(605年),將力乾、鄣、燕支等縣併入番禾縣,仍屬武威郡。 唐初仍置番禾縣。咸亨元年(670年),於縣置雄州。調露元年(679年)廢州。天寶三年(744年),改番禾縣為天寶縣,景龍元年(707年)廢,先天二年(713年)復置。廣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所陷。咸通二年(861年),張義潮逐吐蕃,克涼州,復歸唐朝。 五代十國時期,涼州屬地均被吐蕃、回鶻、党項諸族占領。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歸宋領地,隸西涼府。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李元昊攻占甘、涼2州,於景祜五年(1038年)在興慶府(今銀川)建立西夏政權,番禾置永州,屬西涼府。 南宋寶慶二年亦即西夏寶義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滅西夏,重設西涼府。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諸王只必貼木耳築新城成,賜名永昌府」(《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立焉」(《元史·地理志》),屬甘肅行中書省。永昌之名自此始,沿用至今。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衛,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衛為永昌縣,隸涼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改道,永昌縣屬甘涼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劃全省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昌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同年11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駐永昌,建立中華蘇維埃永昌區(縣)政府,歷時40多天。 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縣人民政府,屬武威行政專員公署。 1955年10月,改稱永昌縣人民委員會,屬張掖專署(河西3專署合併)。 1961年又分設武威、張掖、酒泉3專署,永昌又歸武威專署所轄。 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原永昌縣人民委員會。 1980年,恢復永昌縣人民政府。 1981年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縣劃屬金昌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永昌縣轄9個鎮、1個鄉,分別是新城子鎮、紅山窯鎮、焦家莊鎮、城關鎮、東寨鎮、六壩鎮、南壩鄉、水源鎮、朱王堡鎮、河西堡鎮。縣政府駐城關鎮。   永昌縣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  

地貌

永昌縣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與戈壁沙漠東西展開,南北山嶺夾峙,相間排列,山地平川交錯,綠洲荒漠綿延。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  

氣侯

永昌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無霜期134天。年平均日照2884.2小時,日照率65%。年蒸發量2000.6毫米。   截至2014年,永昌縣已發現的礦產地60多處,主要有鐵、銅、鎳、鉛、鋅、鎢、鉍、磷、瑪瑙、岫玉、水晶、石灰石、白雲岩、石英岩、螢石、石膏、粘土、膨潤土、煤、石油等17種。其中,大型礦床6處,中型礦床9處,小型礦床15處,礦點礦化點32處,分屬於4個礦產類型。   黑色金屬類主要為鐵礦,有中型鐵礦床1處,小型礦床1處,礦點礦化點9處,礦石總儲量2000萬噸,年開採量10萬噸。其中,東大山中型鐵礦總儲量1946萬噸,Tfe品位35.6%,現已開採,為河西堡鐵廠利用。   有色金屬類主要有銅、鎳、鉛、鋅、鎢、鉍等6種,其中巨大型銅鎳礦床1處,礦點礦化點10處。金川鎳礦(現屬金昌市轄區)為中國特大型硫化鎳礦床,僅次於加拿大國際鎳公司的礦床,居世界第2位。除鎳外,還有銅、鈷、鉑族等14種有價元素。已探明鎳儲量500多萬噸,占全國鎳儲量的80%;銅儲量300多萬噸,僅次於江西德興銅礦,居全國第2位;鈷15萬噸;鉑族金屬儲量占全國已探明的儲量的90%。礦床之大,礦體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屬之多,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   非金屬類有磷、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石膏、粘土、膨潤土等礦種。其中,大型礦床5處,中型礦床8處,小型礦床6處,礦點10處。以瑩石、陶土為最,瑩石總儲量251萬噸,年開採量2萬噸;陶土總儲量120萬噸,年開採量o.3萬噸;石英砂儲量2544萬噸,待開發。白雲岩、膨潤土儲量也相當可觀。   可燃性礦產類有煤、石油、油氣——地瀝青等礦種。其中,有小型煤礦8處,礦點l處,總儲量8497萬噸,年開採量20萬噸;油氣——地瀝青礦點2處。石油礦點1處,曾於50年代開採過,日產油200公升。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截至2014年,永昌縣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雪豹、藏雪雞2種;屬二類保護的有藍馬雞、馬鹿、麝、猞猁、獺、鵝喉羚、天鵝7種;屬三類保護的有石豹、黃羊2種。獸類主要有老虎、黑熊、雪豹、豺、紫貂、水獺、猞猁、麝、馬鹿、灘黃羊等40多種;禽類多達114種,其中猛禽類有14種,鳴禽類有45種,鶉雞類有8種,涉禽和游禽類有14種,鳩鴿類有6種,攀禽類有4種。   植物資源 截至2014年,永昌縣林業用地總面積達211.37萬畝(不包括山丹馬場管理的西大河林區),其中:有林地21.91萬畝,疏林地0.58萬畝,灌木林地170.85萬畝,未成林地8.11萬畝,苗圃地0.26萬畝,宜林地9.66萬畝,活立木蓄積12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8.02%。據調查,天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樹種共24科、45屬,約70多種。在祁連山林區形成群落的主要樹種有青海雲杉、松柏、串地柏、高山杜鵑等15種;北部荒漠區形成群落的樹種有梭梭、白梭梭、花棒沙拐棗、寧條等;綠洲栽培樹種有油松、側柏、楊樹、柳、核桃、榆、沙棗、梨杏、蘋果等。野生藥用植物主要有:草參、枸杞、甘草、麻黃、益母草、黃芪、大黃、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鎖陽、桔梗、土茯苓、赤芍、荊芥等。其中,以麻黃、甘草為多,利用價值較高。此外,鹿茸、麝香、羚羊角等藥材也比較豐富。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底,永昌縣常住人口23.53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0.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82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23%,比2016年末提高1.9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0.23萬人,出生率為9.6‰;死亡人口0.13萬人,死亡率為5.33‰;自然增長率為4.27‰。   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番族等。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永昌縣常住人口為177641人。  

交通運輸

2017年,永昌縣公路通車總里程2187公里(含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077元,新建、改建通村油路224公里。2017年末,全縣註冊機動車總量47600輛,其中:摩托車19379輛,汽車27738輛;在汽車中,公路客運車120輛,貨運車3058輛,出租車593輛,小汽車23967輛。本年新增註冊機動車1341輛。  

政治體制

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政能 常務副縣長:趙光學 副縣長:劉延霞、祁尚榮、耿大明、張登基、尹發武   2017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6億元,較2016年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09億元,較2016年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16.81億元,較2016年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35.06億元,較2016年增長3.2%。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23.7:24.7:51.6。人均GDP達到28831元(折合4270美元),較2016年增長3.9%。   2017年,永昌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56億元,較2016年下降65.86%。共實施投資項目129項,完成投資21.26億元,同比下降68.30%;其中:新開工項目71項;本年投產項目52項。   2017年,永昌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3億元,較2016年下降32.16%。商品房銷售面積6.8萬平方米,較2016年增長162.13%,其中:住宅6.6萬平方米,較2016年增長154.21%;商品房銷售額2.13億元,較2016年增長173.43%。   2017年,永昌縣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5.94億元,較2016年減少1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8億元,較2016年減少12%;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5.02億元,較2016年增長8.6%。   2017年,永昌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99.27億元,比年初增加1.11億元,較2016年增長1.1%。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4.24億元,較2016年增加6.54億元,同比增長9.7%。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01.57億元,較2016年初增加2.43億元,同比增長2.5%。   2020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9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6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1.6億元。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2.99億元,工業增加值20.21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81億元,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5.52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07億元,金融業增加值5.97億元,房地產業增加值3.1億元,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增加值0.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2.96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5.5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785元,比上年增加1640元,增長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604元,比上年增加1002元,增長6.9%。  

第一產業

2017年,永昌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27億元,較2016年增長5.8%,其中:農業實現增加值12.88億元,較2016年增長5.28%,林業實現增加值0.14億元,較2016年增長7.48%,畜牧業實現增加值3.06億元,較2016年增長8.07%,漁業實現增加值0.01億元,較2016年下降36.26%,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0.18億元,較2016年增長7.14%。   2017年,永昌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5.23萬畝,較2016年減少0.26萬畝,同比下降0.27%。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6.05萬畝,較2016年減少1.29萬畝,下降1.9%;小麥播種面積31.71萬畝,較2016年增加0.15萬畝;大麥播種面積9.63萬畝,較2016年減少1.9萬畝;玉米播種面積17.07萬畝,較2016年減少0.22萬畝;薯類播種面積6.43萬畝,較2016年增加0.34萬畝。油料播種面積7.27萬畝,較2016年減少1.03萬畝;藥材播種面積1.59萬畝,較2016年增加0.07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4.79萬畝,較2016年增加0.99萬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5.53萬畝,較2016年增加1.26萬畝。   2017年,永昌縣新改建日光溫室和塑料拱棚600座、養殖小區10個,建成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設施1萬平方米;發展高效節水面積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5.5萬畝,新建冷鏈貯藏設施9萬立方米,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市縣級示範性家庭農場26家、專業合作社34家,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構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正式授牌,農產品在線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永昌胡蘿蔔被評為「甘肅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永昌高原夏菜遠銷華東、港澳和韓國、中亞等市場,永昌羊肉在京東等知名網站開店銷售,品牌效應初步顯現。   2017年,永昌縣畜禽總飼養量達到221.26萬頭(只),較2016年增長5.07%,其中:羊飼養量112.97萬隻,較2016年增長2.78%;豬飼養量10.05萬頭,較2016年增長5.13%;牛飼養量5.01萬頭,較2016年增長4.49%;家禽飼養量93.08萬隻,較2016年增長12.93%。   2017年,永昌縣完成造林面積0.6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0.62萬畝,四旁植樹70萬株,新育苗木150畝,封山育林1.2萬畝、森林撫育0.5萬畝。   2017年,永昌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5.49萬千瓦,較2016年減少1.26%;年機耕面積達91.3萬畝,較2016年增長15.06%;機播面積79.5萬畝;機收面積76.39萬畝;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86.17%。   2017年,永昌縣全年漁業養殖面積114畝,漁業產品592噸,與2016年持平。  

第二產業

2017年,永昌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1.9億元,較2016年增長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3億元,較2016年增長3.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省市屬工業實現增加值7.2億元,較2016年增長9.4%;縣屬工業實現增加值4.1億元,較2016年下降5%。   2017年,永昌縣5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3.46億元,較2016年減少5.7%;產銷率96.3%,較2016年提高1.8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0.90億元;利潤總額-2.54億元,減虧1.23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16戶,較2016年減少5戶,虧損面達29.6%;虧損企業虧損額4.46億元,較2016年減少1.09億元。   2017年,永昌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89億元,較2016年增長0.3%。全縣13戶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7億元,較2016年下降4.15%;簽訂合同金額2.31億元,較2016年下降2.31%;本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49萬平方米,較2016年減少4.79萬平方米,下降46.6%;房屋竣工面積1.76萬平方米,較2016年減少2.82萬平方米,下降61.58%。  

第三產業

2017年,永昌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75億元,較2016年增長7.2%。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5.3億元,較2016年增長10.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2.45億元,較2016年增長2.9%。從消費形態看:全縣批發業銷售額23.74億元,較2016年增長14.4%;零售業銷售額32.34億元,較2016年增長12.4%;餐飲業營業額10.59億元,較2016年增長14.4%;住宿業營業額0.78億元,較2016年增長16.7%。   2017年,永昌縣共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累計12784戶,註冊資金165.06億元,分別較2016年底增長5.3%、12.79%。其中,內資企業385戶,註冊資金36.16億元;私營企業1889戶,註冊資金91.11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970戶,註冊資金29.05億元;個體工商戶9540戶,註冊資金8.74億元。   2017年,永昌縣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31億元,較2016年增長4.5%,占全縣生產總值的45.6%,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2017年,永昌縣12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9億元,較2016年下降4.7%。   2017年,永昌縣全縣共有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1個、2A級景區1個,「神秘驪靬」景區被列入全省20個大景區核心景區之一;有旅行社3家、旅行社營業部2家、星級賓館9家、旅遊商品研發企業21家,星級農家樂8家。全年接待遊客222.35萬人次,較2016年增長22.35%;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億元,較2016年增長26.03%。   2017年,永昌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1億元,較2016年增長7.1%。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2.04萬戶,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1.79萬戶,鄉村固定電話用戶0.2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4.91萬戶。年末全縣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6.95萬戶。互聯網用戶達到20.77萬戶。全年訂閱報紙107.5萬份,雜誌15.2萬份。   2017年,永昌縣實施科技項目13項,科技計劃項目總投資676萬元,其中安排科技三項費142萬元。落實科技實驗示範項目18項,引進推廣實用技術14項;建立科技示範基地(點)2個;新培育科技示範戶30戶;組織下派科技特派員24名,舉辦標準化種養殖培訓班10期,受訓人數2000多人(次)。 2017年,永昌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0.99億元,較2016年增長13.4%,占全縣生產總值的1.45%,同比提高0.13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永昌縣有普通中小學25所、職業中學1所。在校中小學生26269人,其中:普通高中生5877人、職業高中學生1540人,初中生7107人,小學生11745人;中小學專任教師1967人。全縣現有幼兒園30所,其中:公辦15所、民辦15所,在園幼兒4191人。全縣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達到91.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8%;普通高考專科以上上線率達到97.3%。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永昌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視台1座,電視轉播發射台4座,全縣數字電視入戶率達到95%,鄉鎮、村(社區)文化服務場所實現全覆蓋,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省級9個,市級32個,縣級48個;建成縣級非遺綜合傳習所1個、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5個;「歷史再現」博物館5個。已建成「農家書屋」125個;全年圖書館共借閱圖書近5.4萬餘冊,接待讀者8萬餘人次。實施體育惠民工程2項,建成農民健身工程10個。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永昌縣共有衛生機構340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所,其它公共衛生專業機構3所,鄉鎮衛生院10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686張;衛生技術人員131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2人,註冊護士499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421人。全縣已建成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在全縣111個村共有村衛生所(室)111個,標準化村衛生所101所。嬰兒和5歲以下嬰兒死亡率分別為4.07‰和5.89‰;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全縣餐飲業《食品經營許可證》持證率達100%,從業人員健康證持證率100%以上。餐飲單位量化分級測評達到優秀的30家,良好的786家,一般的128家,縣城以上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100%,縣城以下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100%;學校食堂(含托幼機構)量化分級測評達到優秀的9家,良好的32家,一般的0家,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100%。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人民生活

2017年,永昌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154元,較2016年增長8.1%;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1234元,同比減少3.4%,恩格爾係數為2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676元,較2016年增加1998元,增長8.1%;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3954元,較2016年減少4.1%;恩格爾係數為28.4%;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47.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76元,較2016年增加938元,增長8.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9389元,較2016年減少2.6%;恩格爾係數為27.9%;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79.9平方米。年末在崗職工(含四上企業)1.85萬人,較2016年減少7%;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3656元,較2016年增長7.4%。  

社會就業

2017年,永昌縣城鎮新增就業6891人,安排高校畢業生就業142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222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727人,城鎮年末登記失業人員105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1%。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501人,輸轉6.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2.37億元。全縣「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台企業6家,向社會提供眾創項目10個,眾創平台從業人員176人、營業收入0.7億元、利潤總額167.9萬元。  

社會保障

2017年,永昌縣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0746人,參加失業保險8097人,參加工傷保險713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22494人,參保率98.85%,待遇享受31604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3128人,參加城鎮職工生育保險1451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95947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並軌實行統一政策,統一籌資標準,統一報銷比例。   2017年,永昌縣城、鄉低保標準由人均每月580元提高到626元,月人均補差由377元提高到407元,年末全縣城市低保對象2905戶5856人,共發放低保金3804.62萬元;年末全縣農村低保對象6184戶12614人,共發放低保金5213.07萬元。農村特困供養標準提高到7497元,發放優撫資金1277.04萬元、殘疾人補貼324.83萬元。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85個,其中高標準新型互助老人幸福院29個,城市日間照料中心11個,鄉鎮老年活動中心1個。   2017年,永昌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24元,較2016年增長11.2%,爭取中央、省、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83萬元,縣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976元,較2016年增加496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4個,財政專項扶貧開發項目17項,貧困人口由年初的262戶836人減少至年末的206戶650人,實現脫貧56戶178人,貧困面降至0.4%。   節子舞 永昌節子舞:俗稱打節子,又名霸王鞭。節子舞由4人到幾十人表演,節子用長80厘米的木棍做成,畫彩,中縷孔串古銅錢,舞時「嚓嚓」做響。有「串花子」、「虎抱頭」、「打四門」等套花,伴隨鼓點,亦武亦舞,變幻莫測,相傳由古時驪靬人的「魚鱗陣」演化而來,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念卷念卷 念卷念卷是永昌民間的一種古老民俗文藝形式。由佛教「變文」演化而來,屬於講唱文學。文體為韻散夾雜,講時用散文,唱時用韻文。自宋代興起,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社火 社火在民間廣為流傳。永昌清河地區的社火有太平鼓,西河地區的有打節子、竹馬子,城郊一帶為龍燈和小曲子,各社火都串有舞獅、旱船、舞龍、舞熊、坐唱等。  

風俗習慣

飲食:永昌民間一日三餐,以麵食為主,黃、小米次之。有時亦吃「拌麵湯」、「雜麵攪團」、「珍子稠飯」。 婚姻嫁娶:永昌漢族群眾,歷來實行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個別娶妾的。明清以來,基本上沿用宋代「朱禮」婚俗,直至民國時期,沒有大的改變。男女15歲左右,開始議婚訂婚,17、18歲即可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新的婚姻制度。 廟會:永昌傳統的廟會甚多,一年就有30多次。較大的如農曆正月十六日的城隍廟會,五月十三日的孩母山廟會;三月「清明」的城隍會;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的東嶽廟會;農曆四月初的孩母山廟會;農曆四月八的北海子金川大寺的浴佛會;農曆五月初五的北五當山廟會等。保留下來的只有「四月八「北海子廟會。  

名優特產

永昌縣特產有:虹鱒魚、髮菜、蘑菇、甜菜、麻黃、胡蘿蔔、啤酒大麥、長壽麵(灰面)、皇參   、羊肉墊巻子等。  

名勝古蹟

驪靬城 驪靬城位於永昌縣城南10公里的折蘭寨(今驪靬干村),現存故驪靬城遺址、駐軍營盤、風燧、古戰場、炒鐵台、驪靬亭以及擬建的具有神秘傳奇色彩的驪靬風情娛樂等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已成為河西走廊具有魅力的經典旅遊線。   長城 橫貫永昌縣境內的長城,漢代始建,明代補修,全長約120公里。永昌縣境內的古漢、明長城,1981年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鐘鼓樓 鐘鼓樓位於永昌縣城中心。明朝萬年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成。樓體三檐二層,塔式寶頂,通高24 5米。樓體四周懸有名家書寫匾額12塊,樓上置大鼓巨鍾,以"晨鐘樓鼓"激勵永昌人民。鐘鼓樓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屬省級文保單位。   金川峽水庫 金川峽水庫位於永昌縣縣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峽谷中,庫容面積6500萬立方米。   聖容寺塔 聖容寺塔座落於金川西村的一山崗上,塔因寺而名,建於唐代。其形與西安小雁塔相仿,是河西現存的最早的古塔建築。高16.2米,為七級方形,空心磚結構,內有壁畫及文字題記,隔御山峽河谷對面山崖上有一方形七級磚塔,高4.9米,外形與大塔相似,均屬唐代建築。其次,御山峽谷還有西夏六體文石刻,花大門石刻,北山岩畫,高昌王墓等旅遊景點。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子公園 北海子公園位於永昌縣縣城北1里許,始建於唐代,以後歷代都有增建,現存古建築20多個,主體有明、清建築金川寺塔、五佛寺、潔音殿、湖心亭、雷台、藥王洞、火神宮等,以及現代建築騰飛塔、一宇觀、人工湖、游泳池、旱冰場、兒童遊樂園、鹿鳴園、驪 亭、馬踏泉亭等。  

著名人物

馬三立(1914~2003),男,回族,甘肅省永昌縣人,中共黨員,著名相聲表演大師   ,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胡執禮(1539-1589),字汝立,號雅齋,明代永昌人,祖籍蘭州。前後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選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譽黃,太僕寺卿,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職。萬曆十七年(1589),卒於就邸。  

獲獎榮譽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5月,入選由《小康》雜誌發布的「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排行榜。   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11月15日,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   2022年1月,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名單。   2022年3月,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  

參考來源

  1. [1],鳳凰網甘肅綜合網 ,